一般描述:
|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的恶性肿瘤,以41-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性稍多于女性,其 |
|
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为多见。 |
症状描述:
|
排便习惯与粪便形状的改变:排变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 |
|
腹痛: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突发 |
|
性腹部剧痛则常提示肿瘤急性穿孔。 |
|
腹部包块:肿块大多质地硬,结节状,固定或不固定。并发感染时往往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
|
,肿块固定,且有明显压痛。 |
|
肠梗阻症状:多为慢性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 |
|
全身症状:贫血貌、消瘦、乏力,感染、毒素吸收则可出现低热。 |
发病原因:
|
病因:家族性息肉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本病的发生有较 |
|
密切的关系。本病的发生还与饮食习惯、肠道细菌、病毒有关。 |
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贫血,潜血检查为阳性。 |
|
内窥镜检查:采取活组织标本。 |
|
X线检查:钡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 |
|
B超:诊断肠腔有无占位病变。 |
|
CT扫描检查:发现肛内有无转移灶及腹主动脉旁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
|
血清癌胚抗原:判断预后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
疾病辨析:
|
阿米巴痢疾。 |
|
肠结核。 |
|
节段性肠炎。 |
|
溃疡性结肠炎。 |
治疗方法:
|
气滞血瘀 |
|
证候:腹部触及肿块、结节,胸闷胁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便血紫暗,舌有淤斑,质暗 |
|
,脉弦涩或弦滑。 |
|
治法:理气散结,祛瘀降逆。 |
|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炒决明;腹痛者加白芍、乌药。 |
|
湿热毒聚 |
|
证候:便下脓血,里急后重,下迫灼痛,大便粘滞恶臭,舌红,苔黄腻少津,脉滑数或洪大 |
|
。 |
|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
|
主方:槐角地榆汤加味。 |
|
用法: |
|
加减:发热、口渴者加生地、丹皮;小便短赤加车前草、木通。 |
|
正虚邪实 |
|
证候:腹胀痛满,大便秘结不畅,时流臭水,自汗乏力,消瘦,便血,可及肿块,舌暗淡, |
|
苔黄燥,脉细而芤。 |
|
治法:理气通腑,益气养血。 |
|
主方:八珍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肉苁蓉。 |
|
脾肾两虚 |
|
证候:腹胀,泄泻,身体倦怠,四肢无力,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少尿,舌淡脉弱无力。 |
|
治法:扶正培本,健脾益肾。 |
|
主方:益气固本解毒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陈皮、焦三仙;睡少梦多者加远志、珍珠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