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guyen Thi Minh Thu1,Nguyen Tuan Anh2 指导:刘凤斌3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级境外硕士研究生
2.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级境外硕士研究生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凤斌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脾胃病科主任兼内镜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刘教授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王建华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脾胃疾病的教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兹将刘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学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临床特征,其可归属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肠毒、肠癖、滞下等范畴。
刘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主要在脾与大肠,且与肝肾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秘浊、传送糟粕;肝主疏泄,调节脾运化;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本病之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热(湿热)、虚(脾虚、肾虚、脾肾虚)、气(气郁)、瘀(血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湿热、肝郁、瘀血为标。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本病病初多为湿热内蕴,久则肠络腐败,化为脓血,邪伤正气,出现脾肾两虚。多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证。
刘教授根据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岭南环境气候特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是以脾虚为本,湿热为因。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大多以热毒炽盛、大肠湿热、脾虚湿热证型为主;缓解期则以脾肾不足、肝脾不调证型为主。急性期治以清热祛湿为主,缓解期治以健脾渗湿为法,各阶段治疗均考虑到以脾胃为中心,五脏相关,配合疏肝、益肾之法;且气滞血瘀贯穿病程始终,可适当运用活血化瘀之法。①热毒炽盛证:发病急,壮热,口渴心烦,胸闷不适,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脓血,便频,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方选白头翁汤加减。②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身热,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为主,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③脾胃虚弱证: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可伴有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化湿助运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④脾肾不足证: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形寒肢冷,腹痛腹胀,喜温喜按,食少纳差,腰酸膝软,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治以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为主,方选四君子汤结合四神丸加减。本型患者常常滑脱不禁,需要在两方的基础上加用收敛止泻的药物如煨诃子、石榴皮等,加强止泻作用。⑤肝脾不调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遇怒易发,胸胁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治以疏肝健脾,方选痛泻要方为主。
本病常反复发作,病程比较长,缓解期与活动期常交替出现,反复大便出血黏液,在发作期表现出虚实夹杂的情况,临床表现出脾虚湿热较多。故医者在辨证时应辨明脾虚为主还是湿热为主,在用药时有所侧重。脾虚湿热者一般用四君子汤合葛根芩连汤合方加味。刘教授还注重随症加减,如大便脓血较多者加三七末、地榆、马齿苋凉血止血;体质虚弱、热像不明显而出血较多者,可适当加炭类药物收敛止血,如大黄炭、地榆炭、乌梅炭、荆芥炭等;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乌药、木香行气止痛;身热者加白花蛇舌草、布渣叶以清热解毒,化湿消滞;腹痛、腹胀甚者加延胡索、大腹皮、香附以理气止痛;脘痞纳呆,湿重于热者加石菖蒲、赤茯苓以化湿渗湿。
位置较低的炎症,如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病变,运用灌肠的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灌肠方:葛根、积雪草、苦参、石榴皮、赤石脂各20 g,黄连、黄芩、地榆炭各15 g,火炭母、白头翁、白花蛇舌草各30 g,五倍子10 g。水煎,保留灌肠,每天1次。方中葛根升阳解肌,透疹止泻;积雪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石榴皮、五倍子、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黄连、黄芩、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地榆炭、火炭母凉血止血;白头翁、白花蛇舌草清热凉血解毒。
刘教授在治疗本病过程中,还注重配合穴位贴敷疗法的运用,如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湿热腹痛可用科室制剂清胃散,虚寒性腹痛则可用温胃散贴敷于足三里、内关、上脘、中脘、天枢等穴位,起到治疗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护。刘教授常嘱咐患者“三分治,七分养”。急性发作期可进食无蛋白质的素膳,禁忌乳制品,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等调味品。刀工要细,不要用大块肉烹调,要经常用碎肉、肉丁、肉丝、肉末和蒸蛋羹、煮鸡蛋等,尽量限制食物纤维如韭菜、萝卜、芹菜等。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应尽量少油并经常采用蒸、煮、氽、炖、水滑等方法,可用红茶、焦米粥汤等收敛饮料。宜少量多餐,增加营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吸烟会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宜戒烟。
缓解期则应供给足够的热量、优质蛋白质与维生素及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少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可遵循中医学养生原则,“食以甘温,不宜寒凉”,忌生冷饮食;消为滞用、补在消中;补脾以甘、渗湿勿燥等原则。注意掌握体质的寒热虚实以及病情特点,正确选用饮食调养方法,有常有变,变在常中,谨防败胃和伤食,适当更换调养食品。总之,以淡素为主,素中兼荤,随体质而定,以能消化吸收为原则,以疾病的需要及疗效而定,做到有利本病的康复,防止复发。
中医学强调七情致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急性发作时,会出现腹泻次数增多、甚至是便血等临床症状,难免引发患者恐慌和不安心理。刘教授认为,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病情,并为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以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和诊疗建议,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案,对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消除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
陈某,男,33岁。2012年7月30日初诊。主诉:反复大便稀烂伴有黏液、鲜血2年余。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3~4次/天,粪质稀烂,伴黏液、鲜血,排便不尽感,遂于2012年1月9日就诊于东莞某医院,查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示:直肠黏膜慢性炎,重度。给予口服中西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求治,诊见: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大便7~8次/天,粪质稀烂,伴黏液、鲜血,便后痛感,无里急后重,无肛门烧热感,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心慌心悸,排便不尽感,盗汗,畏寒怕冷,口干口苦,纳眠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四肢不温,小便频、色黄。诉3个月内体重下降5 kg左右。既往病史:患者发现痔疮1年余,未系统治疗,平素饮食及生活不规律,吸烟史10余年(1包/天),现基本不吸,饮酒史10余年,最多时喝1斤,已戒酒1年。家族史:父母健在,舅舅因直肠癌去世,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望面色红,形体消瘦,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四诊合参,辨证属脾虚湿热;治则:健脾助运,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方以四君子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 g,黄芩、广藿香、白术、防风、地榆炭各10 g,山药、五指毛桃(五爪龙)、茯苓各30 g,葛根、火炭母、白花蛇舌草各20 g,黄连5 g,甘草6 g。共7剂,每天1剂,水煎服。
复诊:病情好转,便血减少,大便3~4次/天,粪质稀烂,伴黏液,腹稍痛,腹胀,便后痛感已消失,无里急后重,无肛门烧热感,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心慌心悸,排便不尽感,仍觉疲倦乏力,口干口苦,纳可,眠差,舌淡红、苔黄微腻,脉沉滑。上方去白花蛇舌草、葛根、黄连,加大腹皮15 g,仙鹤草、芡实各30 g,木香10 g,三七末(冲服)6 g。共7剂,每天1剂,水煎服。服用7剂,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
服药3月,排便完全恢复正常,无黏液脓血便,无腹胀、腹痛等症状,面色渐露光泽,体重略微增加,未复查肠镜,随访病情无复发,嘱其注意起居饮食。
按:患者有痔疮1年余,未系统治疗,平素饮食及生活不规律,吸烟和饮酒史十余年导致便血、稀烂伴有黏液便复发。饮食不节,宿食内停;嗜酒伤中,酿生湿热,以致脾胃受伤。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不畅,气血与肠中秽浊之物相搏,发为腹痛、泄泻。从症状上来看,大便黏液,口干口苦,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均为体内湿热蕴结之征。故脾虚失于运化则见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四末不温,大便稀烂,腹痛、腹胀、腹泻。故治疗用药当以健脾助运、清热利湿、行气化滞为法。方中太子参、白术、五爪龙、山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芡实补脾止泄、利水渗湿,葛根升阳止泻,黄连、黄芩清胃肠湿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地榆炭、三七末、仙鹤草凉血止血,广藿香化湿和中,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滞,防风祛风胜湿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刘教授用药取健脾之法以运化消滞,清热、利水之法以渗湿,凉血收敛之法以止血,祛风之法以胜湿止泻,行气之法以止痛,病情由此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