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伟征 李小毛 朱月华
宜丰县中医院
体虚感冒分为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而阴虚感冒多发生于年老体弱的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或者久病伤阴的患者,主要因为体质虚弱(以阴虚体质,阴液亏虚或阴液不足为主),每每容易遇外感,并且患病后缠绵不愈,反复发作。临床症状以低热,五心烦热,头痛,鼻塞流涕,心烦口渴,身体倦怠乏力,少汗,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为主;常常不得汗解,如果误用辛温解表药,反而更加伤阴液,如果专门滋阴,则又有闭门留寇之弊端,同样不得其解。在治法上以滋阴解表为主,而在治疗上需要仔细辨证论治:如阴虚重而表证轻者,则滋阴为主,兼以解表;表证重而阴虚次者,则解表为主,兼以养阴;阴虚与表证相等者,则滋阴与解表并重。隅举3则病案予以说明。
病案1:患者某某,女,60岁。低热(37.5℃)反复1周。实验室检查:WBC5.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0%,淋巴细胞比率25%;胸部DR: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三九感冒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维C银翘片,2片,每日3次;肌注射柴胡注射液,2mL;静脉输液头孢唑啉钠注射液,每次3g,每日2次,补液量有1 000mL左右。
用上述药后体温仍在37.5℃左右。自述有明显五心烦热感,上午较低,午后升高,傍晚较明显,伴有鼻塞,腹胀,纳差,倦怠乏力,舌质红、舌苔光剥,脉细数。其证属阴虚体质,以阴虚为主,外邪克表,治宜滋阴解表为主。药用北沙参、玉竹、芦根各15g,白薇、青蒿、菊花、板蓝根各12g,淡豆豉、炒枳壳各10g,葛根30g,生甘草5g,并停用抗生素。2剂后体温恢复至36.5℃,但还有恶心腹胀,口淡乏味,舌质红有所好转,脉浮细微数。原方去板蓝根、香豆豉,加法半夏6g、竹茹10g,2剂后诸症全消。
病案2:患者某某,男,6岁,早产儿,外感后发热2天,伴头痛咳嗽,痰薄黄,每日呕吐3~5次,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实验室检查:WBC12×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并扁桃体炎。曾用氨苄青霉素钠盐,每次1g,每日2次,补液600mL左右;肌肉注射氨基比林0.8mL;口服板蓝根冲剂等药。2天后,效果不明显,热未退,咳未止,吐依然,体温38℃,午后体温增高,微恶风,头痛纳差,舌苔中剥、边薄黄、尖红,脉细数微浮。证属于阴虚外感,胃失和降。治宜滋阴宣肺,和胃降逆。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板蓝根、姜竹茹、青蒿各10g,葛根、芦根各15g,黄芩6g,生甘草5g,蝉蜕3g。
3剂后,体温降至36.5℃,恶风已解,呕吐有所好转,但时有恶心,喉咙吞咽梗阻感明显减轻,肿大的扁桃体缩小,其粘膜及咽峡潮红,舌质红,脉细数。继予麦门冬汤加板蓝根、竹茹,3剂后告愈。
病案3:患者某某,男,5岁,反复发热5天。乡镇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奇霉素干糖浆、巴米尔泡腾片、利巴韦林颗粒等药后,发热未解,来我院就诊。诊见体温38℃,身倦乏力,精神差,伴头痛,咳嗽,口干,大便2日未行,舌质红,脉浮细数。证属阴虚兼表证。治以滋阴解表,清热润肠。药用北沙参、葛根、板蓝根、瓜蒌皮、瓜蒌仁各12g,玉竹、青蒿、地骨皮、天花粉各10g,芦根15g,黄芩、生甘草各3g。4剂后体温恢复36.8℃,便通咳减,唯夜间盗汗,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再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敛汗,四君子汤加生黄芪、麻黄根、生玉竹,3剂后痊愈。
阴虚感冒属于中医病名。阴虚感冒的发热以低热,五心烦热为主,常伴随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少痰,咽干,全身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阴虚体质者常容易感冒,并且感冒后用解热镇痛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主要同肺结核及慢性肾盂肾炎等引起的临床症状相鉴别:二者均可以出现低热,潮热或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肺结核多伴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鲜血,通过痰检,拍胸片或胸部CT扫描可以鉴别;而慢性肾盂肾炎则多伴随腰痛,血尿或蛋白尿,有慢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病史,实验室尿常规、尿培养及逆行尿路造影可以鉴别。阴虚感冒在教科书中以加减葳蕤汤治疗为主,本人根据临床实践总结了几点粗略体会。以如上3则病案为例,虽然兼证各有不同,但所用的基础药物均为北沙参、玉竹、葛根、芦根等滋阴清热药物。其中葛根味甘辛而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内含有黄酮类物质,具有解热生津之功效,还有解热而不伤津的特点;玉竹味甘而多脂,质柔而润,补阴而不腻,具有补阴而不恋邪的特点,多用于治疗内热燔灼、耗伤肺胃阴液的症候;北沙参味甘而性微寒,药理研究证明其内含有挥发油性成分,能使家兔体温下降,还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虽然其养阴润肺及益胃生津之力不及麦冬,但由于其无敛邪之弊端,同样具有其特点;芦根味甘而性寒,透热而不伤津、养阴而不滞邪是其特长。以上药味相配伍,无论从中医及现代药理来看,都具有良好的滋养津液,去除表邪之作用,尤其对于阴虚外感之证。同时,在我们组方用药时也不是墨守成规,一味不变,应该灵活变通,做到思其法而不泥于其方。比如若表证较重,可适当选用1~2味发汗力较强的辛温解表药,或根据具体情况配伍清热解毒药,以增强退热效果。由于养阴药物大多甘寒粘腻,辨证不好容易闭门留寇,对于脾胃虚弱,或夹湿、夹食者,应当适当加些补脾益气,除湿、消食的药物,方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