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杨社琴
新乡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科
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是发生于产后(包括流产、小产)百日内出现的肢体、肌肉、关节不适、疼痛、酸痛、重着、麻木或功能轻度受限的常见病证。该病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现代医学常用消炎止痛药物或激素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药治疗该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相当的优势。刘清林教授从事中医工作几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其治疗产后身痛,在总结古代中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又能结合现代产后病的发病特点,辨证遣方有独特之处,现将其辨证思路和用药特点介绍如下。
1.1 气血亏虚、营卫不和是产后身痛发病的内在基础 妇人孕期大量气血孕育胎儿,气血相对不足,因生产时失血过多,或产程过长大量耗气,或剖腹产手术伤及元气,或产后恶露不净,气血再伤,均可致产后气血虚弱,正如《妇科玉尺》 所载:“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气虚则卫阳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于经络、筋骨之间,“不通则痛”。血弱则营气不充,四肢百骸、经脉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说,产后身体虚弱、气血亏虚、营卫不和是产后身痛发病的内在基础。
1.2 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产后身痛的发病条件 产后身痛又名“产后中风”、“产痹证”,本病的发病机理与痹证类似,正如《内经》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产后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湿邪极易乘虚而入。产妇分娩时天气寒冷,或虽生产于夏季,因天气炎热而过用空调、风扇等,或防护过严,大量出汗,均在“百节空虚”之际,感受湿邪而发病。 《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 曰:“为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经脉,挟寒则挛急也。” 《诸病源候论》曰:“……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均明确指出了产后气血俱虚、虚损未复之时,防护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易引发本病的条件。
1.3 虚实夹杂、迁延不愈是其病机特点 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亏虚则邪气易侵,邪气入中,则更伤正气,如此恶性循环,虚则愈虚,实则愈实,迁延不愈。刘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与痹病相似却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
痹证一般初期邪实为主,正气相对不足,日久不愈则伤及肝肾气血,即先实后虚,因邪致虚,是由邪实到虚实夹杂的发展过程;而本病是气血营卫亏虚在先,初期以正虚为主,邪实为轻为次,迁延不愈,而邪气留恋,积聚渐盛,即由正虚到虚实夹杂的发展过程。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犯“虚虚”、“实实”之误,百日一过,胞宫复位,产伤愈合,血脉闭合,风寒湿邪与气血互结成瘀,邪气由外深入内闭,留于血脉之中,阻滞经络而成缠绵难愈之势,临床甚至可见终身不愈的病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营卫不和为其本,风寒湿邪气入中为其标,“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其发病机制。正如《太平圣惠方》 所言:“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拘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
2.1 调补正气为主、祛邪通络为次是治疗产后身痛的基本方法 产后身痛,以百节空虚、气血虚弱、卫外不固、营血不足、不荣则痛为其发病的根本,遇风受寒,风寒湿邪内侵,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为其标。正虚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治病求本,故治疗时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丹溪心法》有“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总之,根据产后身痛“不荣则痛”为本、“不通则痛”为标的发病机制,刘教授认为调补正气、祛邪通络为其治疗的基本方法,且以调补正气、益气养血为主,祛邪通络在其次,从始至终,不离补益正气。
2.2 根据病程与虚实变化分阶段用药 产后身痛,治疗得法,短期可愈,调治失当,可迁延终生。根据病程的长短,刘教授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有所区别,早期为产后1月之内,中期为产后1月至百日之内,晚期为百日至数年。早期为新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足,百脉空虚最重,邪气初中,病浅邪轻,故治疗当以补益气血、调和营卫为主,祛邪为辅,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用少量祛邪药物。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扶正祛邪,桂枝温阳通经,白芍养血敛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温阳行痹之效,另少加入秦艽、伸筋草、鸡血藤等药以祛风散邪。中期则经过早期的调养,产伤愈合,气血较早期有所恢复,但营卫之气仍未充实,不耐攻伐。邪气内扰,日久不去,较早期积聚而加重。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并进,方选三痹汤加减。三痹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由黄芪、续断、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杜仲、川牛膝、桂心、细辛、秦艽、川独活、防风等组成。全方攻补兼施,功能益气活血,补肾散寒,祛风除湿。后期邪气深入,与气血搏结,脉络瘀阻,正气被困,仍未恢复,每逢劳累、遇风受寒,则引发内伏邪气,周身疼痛即发。治疗需在扶正祛邪同时,配以活血通络。方选独活寄生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并加用虫类药物,走窜入络,搜剔祛邪,如僵蚕、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乌梢蛇、白花蛇等。
2.3 细辨虚实寒热与邪中部位,灵活用药 产后身痛总的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本病辨证根据主证、兼证、舌脉,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需进一步详细分析,灵活用药。正气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补虚时根据气血偏虚而加减。偏气虚者加入人参、炒白术、紫河车;偏血虚者加入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阿胶;偏阳虚者加用鹿角胶、肉桂、制附子;偏阴虚者加入龟板、鳖甲、知母等。邪气则有风寒湿热不同,祛邪时根据邪气偏颇而选药。风邪为主则疼痛游走不定,可加秦艽、防风、羌活之类;湿邪偏胜则麻木重着,可加苍术、薏苡仁;寒邪凝滞则肢节疼痛剧烈,可加制附子、炮姜、桂枝、制川草乌;偏于热者则选秦艽、防己、忍冬藤、络石藤。产后身痛亦应注意按病位所在不同而区别用药,若病在上肢颈项,用姜黄、桂枝、防风、桑枝;病在下肢、腰背,选独活、杜仲、续断、桑寄生、川牛膝;病在四肢关节,则选威灵仙、伸筋草、木瓜、络石藤。
总之,产后身痛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用药“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以益气养血、补肾扶正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祛邪为辅,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临证之际,根据体质差异,感受邪气差别,疼痛部位,病程长短,虚实变化等不同,宜审因论治,灵活加减,才能获取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