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2020-03-28 10:20:06
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成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但病理状态下,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病理状态下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等症状。在中医上,咳嗽是指因为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而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历代医家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和人们抽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盛行,咳嗽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0003]目前市场上的咳嗽药名目繁多,但主要是两大类,一是镇咳药,二是祛痰药。
[0004]镇咳方面包括中枢性止咳药,如美沙芬、可待因、吗啡,主要用于反射类干咳。这类药止咳力度强,但有一定成瘾性。其次是周围性镇咳药,常用的有两大类:一是润药,常用的有糖浆、蜂蜜和枇杷膏等;二是湿化和蒸汽吸入,即将氯化钠、复方安息香酊、桉树脑等以蒸汽的形式吸入。这些药物不解决病人咳嗽的病因,停药后易发生病情的反复。
[0005]祛痰是治疗咳嗽最重要的对症措施之一。祛痰药有两种:一是恶心性祛痰药,常用的有氯化铵、桔梗、远志、愈创甘油醚。这类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严重胃肠不适的症状。二是黏液溶解药,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后便于咯出。常用的药物有必嗽平、强利痰灵片、沐舒坦。这类药只能缓解一时的症状,无根本性的治疗作用。
[0006]由此可见,市面上销售的止咳药物虽多,但存在副作用大、效果不佳及停药病情易反复等缺点。这些止咳药物只能起到一时缓解病情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对于病因进行治疗,故疗效欠佳。
[0007]中医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有言:“五气所病……肺为咳为嚏”。更有《素问.咳论》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所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清晰的指出了咳嗽的病机。虽病位在肺,却与其余的脏腑息息相关。到了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诸多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到了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一书中,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而无论何种咳嗽,不外乎风,热,湿,燥,寒。
[0008]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人体阳气受损,形寒饮冷则伤肺,甚至直入太阴,少阴,厥阴。故寒,湿成为了咳嗽的两大主因。我们临床反复观察后发现:有一部分人咳嗽表现为子时到天明前加重,常见于感冒之后,往往迀延数月不愈,虽病情不重,但是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这类咳嗽患者常表现出肺经寒湿与肝经郁热的症状,如舌苔白腻,左关脉象弦滑,夜咳明显。且常伴有咽喉不适和胸胁不适的症状。说明其咳嗽属于肝经循行不畅而肺经寒湿阻滞,寒热相击而作咳。分析其病机为:“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协里,出气街……””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夹咽……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丑时乃是厥阴风木当令,寒湿停留于三阴经,气机阻塞,木气郁滞而化热,经气旺而热更甚,肺经寒湿阻滞,寒热相击而做咳。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疏通气机升降,解决咳嗽特别是久咳夜咳等问题,提供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
[0010]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11]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数的药物为原料药:
[0012]干姜30?45、积实30?45、柴胡30?45、灸甘草30?60、苟药30?45、五味子6?15、白僵蚕3?10。
[0013]本发明组方中干姜,味辛性温,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枳实味酸苦、性辛温,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效;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白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效;本发明组方中柴胡升肝,芍药降胆,枳实降胃,白僵蚕疏通阻碍,共同调节气机升降,五味子温肾,干姜温中,炙甘草和中,共安中焦气机,使得中焦安定,四维旋转,气机恢复如常,咳嗽自止。现代人的体质多数为阳气虚弱,气机升降失常,因此我们治疗咳嗽时采用温运中土,调畅气机的方法,温运中土,在五行运化中可以补土生金以助肺,同时可以开通中焦,使得气机运化道路通畅,最重要的是恢复中轴之升降,有助于恢复四维升降平衡,调畅气机,恢复肝胆气机升降,一方面有助于清扫生发路上的障碍,同时升肝以降胆,和中以降胃,胆胃降而肺自降。气机运行顺畅,未止咳而咳嗽自止。临床证明本发明药物简便快捷廉价有效,一般一次即可见效,三日左右痊愈。
[0014]本发明的药物可制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汤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等。本发明优选剂型为散剂。
[0015]散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为:按照常规方法,将上述原料洗净,去渣,晾干,混合均匀,研磨成细分,每次开水冲服3-5g,其它剂型均可在此散剂的基础上浓缩加工而成。
[0016]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2_6g,饭后服用。
[0017]本发明提供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经过理论与临床验证安全无毒、疗效显著,并且还具备制备简便、药源广泛、成本低廉等优点,尤其对气机失常引起的咳嗽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临床有效率高达95%,治愈率达90 %。
[0018]为进一步证实本发明的治疗效果,列举十例病例如下:
[0019]例一:韩某,女,63岁,2014年I月28日来诊
[0020]望:舌红苔中白两侧黄,前中苔偏少。闻:有咳声。问:偶感风寒后开始咳嗽,下午与晚I点左右甚,伴随喘,时有呼吸不畅,有痰,色黄白,自觉咽痒,两胁不舒,流涕,汗多。切:脉右寸滑关滑尺沉滑,左寸滑关沉滑尺沉滑。本患者胁肋不舒,夜晚咳甚,乃是肝经不畅之明证,舌头两侧偏黄,乃是郁而化热的表现,其痰色黄白相间,脉右寸滑乃是肺经寒痰的表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首先顺应其偶感风寒之机制,予以解表散寒,温化寒痰的小青龙汤加射干,防风,紫苑,百部,桔梗。同时,顺应其伴有肝经郁热之机理,予以止咳散。五日后,疫愈。
[0021]例二:孙某,女,72岁,2014年6月10日来诊
[0022]望:舌暗滞络细,苔薄滑。闻:有咳声。问:2月初偶感风寒,迀延不愈,至4月出现咳嗽,近日咳嗽加重,自觉有白痰而粘,自觉咽痒,入夜则咽粘不利。昨晚咳甚至醒,2-3点时最重,食纳尚可,偶觉口干,自觉汗少。切:脉右寸缓尺沉弱,左寸豆关缓软尺小弦。本患者夜晚咳甚,咽痒痰粘,提示肝经不畅且有郁热。其痰色白,右寸缓,是肺经寒痰的表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首先顺其汗少为表寒未解,予以解表散寒,温化寒痰的小青龙汤加炙紫苑,炙款冬,白僵蚕,射干,白果。针对日久痰粘的特征,予以利痰的鲜竹沥,温化中焦的附子理中,共同协助化痰。同时,由于其伴有肝经郁热,配合止咳散。七日后,
痊愈。
[0023]例三:周某,女,43岁,2014年8月30日来诊
[0024]望:舌暗红中裂苔黄厚腻。闻:有咳声。问:前日感风寒,即发高热,达40度,昨天夜间降至38°,下午开始自觉头痛,时时咳嗽,自觉咽痒,咳黄绿色块痰,食纳差,大便不干。切:脉右寸滑关弱涩虚显,左涩。本患者左脉涩提示肝经不畅,咳痰黄绿而舌红苔黄,乃是郁而化热的表现,其脉右寸滑,且病人右关弱可知其病非实热,乃知其肺经当有寒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首先解表散寒,方选小青龙汤加炙紫苑,炙款冬,射干,杏仁。同时,由于其舌中裂纹,右关弱,知其中焦虚弱,故加入了附子理中。因其痰粘成块,故加鲜竹沥以利痰,同时与止咳散清利肝经郁热,五日后,痊愈。
[0025]例四:陈某,女,43岁,2014年7月7日来诊
[0026]望:舌淡苔黄糙厚。闻:有咳声。问:自觉咽干痒伴随喑哑I月余,时有咳嗽,近日出现夜咳,期间采用打针输液治疗均无效,食纳尚可,睡眠尚可,大便尚可。切:脉右寸弱关缓不齐尺沉微可测,左弱尺可侧。本患者夜晚咳甚,咽干痒而沙哑乃是肝经不畅之明证,舌苔黄糙,乃是郁而化热的表现,其舌色淡而苔厚,脉右寸弱,乃是肺经寒痰的表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首先其右关缓而不齐,舌色淡,提示其中焦虚寒,故用附子理中丸,其舌苔黄糙而后,提示粘痰阻滞,故用鲜竹沥。同时,顺应其伴有肝经郁热之机理,予以止咳散。四日而愈。
[0027]例五:王某,女,20岁,2014年11月I日来诊
[0028]望:舌淡嫩苔黄。问:干咳数日,偶有少量痰液,卧时咳嗽顿重,手足冰凉,大便不畅,睡眠较差。切:脉右寸动数关弦尺弱,左寸小动关软尺虚。本患者夜晚咳甚,大便不畅,左关脉软乃是肝经不畅之明证,舌苔色黄,乃是郁而化热的表现,其脉右寸动数乃是肺经有痰的表现。其舌色淡,舌质嫩,提示其痰性质属寒。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方选附子理中倍党参以温补中焦,培土生金以帮助肺内寒痰温化,用止咳散针对肝经郁热,一周后,疫愈。
[0029]例六:孔某,女,65岁,2014年3月5日来诊
[0030]望:舌软而大,中裂苔白有齿痕。闻:有咳声。问:因过度劳累,后自觉咽痒而辣,咳多而痰少,痰色白。至今已月余,仍稍遇冷则夜咳不止,伴随咽痒。曾有快步后自觉有气上冲心胸至咽喉感,已经年许,上坡则甚,休息可缓。切:脉右寸虚数涩尺小动,左寸弱关虚动涩尺微可测。本患者自觉咽痒而辣,夜咳不止。乃是肝经不畅之明证,其觉辣且左关动,乃是郁而化热的表现,其痰色白,脉右寸虚乃是肺经寒痰的表现。考虑患者年老,中气疲弱,与附子理中丸培土生金,用止咳散疏肝清热,温化寒痰。服后五日愈。
[0031]例七:雷某,女,22岁,2014年9月20日来诊
[0032]望:舌淡尖红苔白略厚。闻:有干咳之声。问:咳嗽已半月余,近日来甚,干咳无痰,午后加重,夜间仍咳不止,咳时汗出,自觉咽痒痛,上楼气喘。食纳尚可,大便日一行。切:右寸滑动关弦弱尺弦动,左寸弱关弦尺弱。本患者夜晚咳甚,咽痒而痛,提示肝经不畅且有郁热,左关脉弦乃明证。其舌苔白而厚,右寸滑动是肺经寒痰的表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结合本患者肺阴偏弱的体质,治疗以炙紫菀,炙款冬,苏叶以润肺化痰。与密炼川贝枇杷膏滋阴润肺。与止咳散清利肝经郁热同时温化寒痰,一日后,病减,唯剩夜咳,单服止咳散一周后疫愈。
[0033]例八:王某,男,4岁,2014年3月26日来诊
[0034]望:舌暗苔中剥。闻:有咳声。问:晨起咳嗽重,下午6-7点亦重,自觉有痰,鼻涕色黄,大便干燥,睡眠尚可,有盗汗,睡着后仍然咳嗽。切:脉滑数弱动。考虑患者睡着后仍然咳嗽,鼻涕色黄乃是肝经不畅,郁而化热的表现,其舌色暗而苔中剥落,提示其体质的虚寒,自觉有痰,结合脉象反应肺部有寒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患儿属于中气虚弱,且肝经有郁热,故与以止咳散加鲜竹沥为治,考虑大便干结,配合人参,大黄。同时进行腹部按摩,两日而咳止。
[0035]例九:李某,女,39岁,2014年8月16日来诊
[0036]望:面色晦暗,舌色淡滞,舌尖有瘀点,苔薄白。闻:闻及咳声。问:自诉已咳嗽周余,现今食纳可,睡眠可,二便调匀。平素自觉怕冷。切:右寸缓关聚尺微,左寸关涩尺弱。左关涩提示肝气不畅,右寸缓关聚且舌淡滞,面色晦暗,提示太阴寒湿。方选止咳散加附子理中汤为治。五日后,痊愈。
[0037]例十:王某,男,56岁,2011年6月23日来诊
[0038]望:舌略淡苔白中厚。问:单纯性夜间咳嗽已月余,干咳无痰,白天偶有咳声,入睡则咳不止,难以入睡,自觉咽痒痛,食纳可,大便日一行。平素喜熬夜。切:右寸弦滑关尺可,左寸滑关弦滑尺可。本患者左关脉弦滑,夜晚咳甚,咽痒而痛,表明肝经不畅且有郁热。其舌色淡苔白而中厚,右寸弦滑是肺经寒痰的表现。治疗当以温化肺之寒痰,清利肝经郁热,考虑患者白天几乎不咳,故单用止咳散治疗其夜间干咳,服药一周后,痊愈。
[0039]上述病例都是由干姜,枳实,柴胡,炙甘草,芍药,五味子,白僵蚕为主,但是由于病人还具有其他的病症,故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还配有其它中药。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实施例1
[0041]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0042]干姜30g、枳实30g、柴胡30g、炙甘草30g、苟药30g、五味子6g、白僵蚕3g。
[0043]本组方可疏通气机升降。适用于主要以气机不畅为主,久咳夜咳的患者。
[0044]实施例2
[0045]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0046]干姜40g、枳实40g、柴胡40g、炙甘草50g、苟药40g、五味子10g、白僵蚕6g。
[0047]本组方可疏通气机升降。适用于主要以气机不畅为主,久咳夜咳的患者。
[0048]实施例3
[0049]本实施例是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
[0050]干姜45g、枳实45g、柴胡45g、炙甘草60g、苟药45g、五味子15g、白僵蚕10g。
[0051]本组方可疏通气机升降。适用于主要以气机不畅为主,久咳夜咳的患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其特征是以下述重量份数的药物为原料药: 干姜30?45、积实30?45、柴胡30?45、灸甘草30?60、苟药30?45、五味子6?.15、白僵蚕3?10。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中成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疏通气机升降,解决咳嗽特别是久咳夜咳等问题。本发明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数的药物为原料药:干姜30~45、枳实30~45、柴胡30~45、炙甘草30~60、芍药30~45、五味子6~15、白僵蚕3~10。本发明提供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经过理论与临床验证安全无毒、疗效显著,并且还具备制备简便、药源广泛、成本低廉等优点,尤其对气机失常引起的咳嗽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临床有效率高达95%,治愈率达90%。
【IPC分类】A61K36-9068, A61P11-14, A61K35-64
【公开号】CN104758906
【申请号】CN201510191760
【发明人】李洪渊, 严芳, 李玉峰, 张升校, 李隆祥, 王哲, 李红红, 李洪雷, 郭大为
【申请人】严芳, 张升校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