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四逆汤验案
患者女性,60岁,1987年2月15日初诊:
患者5天前睡眠中从床上摔到地上,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不清,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栓塞,转来我院。
证见右腹部牵引及右腰部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同时伴见发热、呕吐、脓血样便、四肢逆冷。虽反复应用罂粟碱、强痛定等注射,疼痛仍不缓解。
5年前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查体:T 38.6,P 100次/分,BP 94/60mmHg,高枕卧位,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左侧鼻唇沟变浅,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15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前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腹软,右腹压痛明显,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双下肢不肿,左上下肢肌力II级,腱反射低下,左下肢Babinski征、chaddock征(+),伸舌右偏,苔白腻质紫,脉沉细涩,参伍不调。
血常规:WBC 11.5×109/L, N 89%,L 11%。
尿常规:尿蛋白(+),WBC 0-2/HP。
便常规:脓血便,潜血(++++)。
心电图:房颤。
超声心动图:符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重度),左房重度扩大,内见“云雾”状回声,为血液滞留现象,左室扩大,右室稍大,肺动脉高压。
腹部B超:肝、胆、肾未见异常。
头颅CT:右侧基底节及外束区急性脑梗塞(低密度区约3×4cm,轻度水肿,右侧脑室受压移位)。
诊断:
1肠系膜动脉栓塞
2脑栓塞
3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心脏扩大
心功能级
心房颤动
中医诊断:腹痛
真寒直中少阴,肠脉痹阻。
治则:温里逐寒,活血通脉
方药:通脉四逆汤加味
附子15g 干姜15g 甘草10g 胆星1 0g
细辛5g 当归30g
水煎服。
同时配合静点大蒜素60毫克加入10%萄葡糖500毫升,每日1次。
服中药后2小时疼痛缓解,恶心、呕吐渐止。
服药2剂后腰痛消失,体温退至正常,肢冷发绀改善,呕止,可以进食,苔腻稍退,舌紫,脉沉细涩,但较前有力,仍参伍不调。
效不更方,前方共进6剂。大便潜血(—)。
后以益气温阳,化痰消瘀善后。二周后言语清楚,步行出院。
按:
肠系膜动脉栓塞起病急骤,予后险恶,死亡率高,至今仍达80~90%。临床以暴发性肠绞痛、发热、呕吐、虚脱、便血为主要表现。
中医辨证要点,与《伤寒论》317条,“少阴病……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通脉四逆汤主之”,以及315条:“少阴病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所述一致。
病机的重心是寒、瘀,治疗取温阳逐寒,通脉开痹,虽患者发热,面色赤,血象增高,仍以姜、附、细辛等,是“热因热用”、逆者从之之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