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肝胆湿热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脂肪肝分型治,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症见肝脏肿大,脘闷食少,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当以清热利湿为治。 处方(用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药取法半夏、黄芩、大枣、泽泻、草决明、枳壳、茯苓、陈皮、郁金、丹参、姜黄各 10 克,荷叶15 克,生姜3 片,黄连、竹茹、甘草各5 克,每日l剂。水煎分 3 次服。 日期(2010 年 1 月 14 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肝胆湿热型痤疮的临床治疗【关键词】 肝胆湿热 痤疮 中医治疗 寻常痤疮是一种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的皮肤病。传统理论多从肺、胃、脾辨治常用分型治疗为(肺经风热型用枇杷清肺饮疏风清肺肠胃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减清热化湿通腑脾失健运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化湿,没有涉及肝胆湿热的病机。而文献资料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病机也很少记载及探讨。在临床中,通过对 124 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认为肝胆湿热型见证的有 50 例,并使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胆湿热型寻常痤疮患者 50 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 21 例,女29 例;年龄
22.5 岁;病程最长 20 年,最短 15 天,平均 4最大 49 岁,最小 14 岁,平均
年。 1.2 治疗方法 基础方(龙胆草10 g,山栀子10 g,黄芩 10 g,柴胡5 g,生地 15 g,车前子10 g,木通 5 g,甘草 5 g,紫草20 g,大青叶20 g,当归尾 5 g。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610 g,热毒壅盛加夜游丹12 g,野菊花12 g,口渴加花粉15 g,脾胃素虚去木通加海螵蛸12 g,生姜 6 g,结节囊肿甚加皂角刺10 g,牡蛎20 g。煎服法(
1 次顿服,女子月经来潮停服。外治法(用中头煎水 800 ml,煮取 200 ml,每日
药渣加水 500 ml,二煎取 200 ml,用药棉浸润药液湿敷患部,每日 2 次,每次约 30 min。治疗期间,全部病例均使用上述方法,无加用其他任何药物。 2 结果 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见表 1,图 1。表 1 部分病例治疗效果 在本组 50 例肝胆湿热型痤疮患者中,其中痊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全部消失,仅留下轻微色素沉着或脱痂点,中医肝胆湿热消除 31 例。显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消除 80以上,中医肝胆湿热见证基本消除 10 例。好转(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消除 5080,中医肝胆湿热见证有明显好转6 例。无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消除不足 50,或无效,中医肝胆湿热见证无明显变化 3 例。疗程最短为 12 天,最长 72 天,平均 26 天。 3 讨论 肝胆湿热这一病机对寻常痤疮辨证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在传统的分型基础上增加肝胆湿热型,可以使其辨证分型更加完善。 调查发病原因后发现,其病因与工作学习过分紧张,或经常熬夜,或常食用快餐、甜食、油炸食品,或常饮酒,或生活工作不稳定有关。另一方面,传统辨证三型患者发病后,因容貌失雅,心情不畅,压力过大也可继发为肝胆湿热型,但无论是初发或继发,只要具有肝胆湿热见证,均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 龙胆泻肝汤是清泻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在应用该方治疗肝胆湿热型寻常痤疮患者时,再加上大青叶、紫草凉血解毒化斑,皂刺、牡蛎拔毒去粉刺,或以丹参、野菊花增效解热毒,活瘀血大黄通便解疮毒,共奏清泻肝胆湿热,消疹除疮,去刺的功效。但龙胆泻肝汤多苦寒,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 本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既泻肝用,又保肝体,攻不伤正,养不留邪,实为泻肝胆、利湿热之良方。 ,编辑(杨熠!作者单位(461000 河南许昌,许昌市建安医院 日期(2008 年 12 月 27 日 - 来自2008 年第 6 卷第 8 期栏目 肝胆湿热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3 例【关键词】 肝风 传统认为,风、火、痰、虚、气、血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笔者认为肝胆湿热可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足厥阴肝经感受湿热,常见湿热下注,引起尿频、尿急、阳痿、脱疽等病。但也可上冲犯脑,轻者引起头晕、头痛,如现代医学的脑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狭窄,以及突发性耳鸣、耳聋等;重者可致中风,精神错乱等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去当归、生地、柴胡,加天麻、龙牡、代赭石为基本方,称为龙胆加减方,头痛剧烈者,可加全虫、蜈蚣等解痉止痛药,耳鸣、耳聋者,可加石菖蒲、虫退、全虫等祛风开窍药,肢体活动障碍者,可加地龙、蜈蚣、路路通等祛风通络之品。 1 脑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患者,男,53 岁,农民,于 2002 年 11 月 4日来院就诊。自述平时喜吃动物内脏,1 年前出现头晕、头痛,服用了一些中药及西药,用药不详!,效果不显,病情时好时坏。自觉前天有点外感,上述症状加重,到我处就诊,现感头晕、头痛、乏力、纳差、二便调,舌苔黄腻,质红,脉弦实。查血压正常,血脂TG 2.2 mmol/L,CH6.3 mmol/L,经头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双侧大脑前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双侧大脑动脉硬化。笔者认为此患者肝胆湿热挟痰瘀致肝阳上亢,方用龙胆加减方治疗,药用(天麻 10 g,另包!,代赭石30 g,先煎!,龙牡各 15 g,先煎!,胆草 10g,黄芩 15 g,山桅 10 g,车前子 30 g,包煎!,泽泻 30 g,全虫 3 g,冲服!,生半夏15 g,先煎!,丹参 30 g,川牛膝18 g,生山楂30 g,蜈蚣 2 条,葛根20 g,草决明20 g,甘草 6 g。服药 5 剂后上述症状大减,效不更方,继续加减治疗 1 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血脂正常,经颅多普勒示(脑血管供血良好,双侧大脑动脉轻度硬化,嘱患者平时少服动物内脏,平时以微量阿司匹林、维生素E、步长脑心通等药以巩固,随访至今未发。按(此患者形体较为肥胖,平时喜食动物内脏等含脂比较高的食品,因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生痰湿,痰湿郁久化热,瘀阻经脉,湿热挟痰痰瘀流注肝经,上冲犯脑,以致患者头晕、头痛,痰湿困脾则乏力、纳差。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生半夏、全虫、蜈蚣化痰、息风、通络止痛,葛根、丹参、川牛膝、生山楂化瘀,生山楂、草决明现代药理研究有降脂作用。全方配伍适宜,量大力洪,故疗效显著。 2 脑溢血患者,男,61 岁,居民,于2003 年 10 月 20 日来我处就诊。家属代述(患者平时嗜烟酒,血压一直偏高,常头晕,头痛。15 天前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到我院住院部抢救,用药不详!,患者脱离危险,治疗两周后,因经济原因出院。现见患者神志清楚,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轻微头晕,口苦,厌食,眠差,情绪容易急躁,小便黄,大便调,舌苔黄腻,质红,脉弦紧。查左上肢肌力 0:1 级,左下肢肌力 1:2 级。CT示(右基底节区见一个不规则形高密度出血灶,大小约 4.0 cm×3.3 cm×5 层,量约 30 ml。笔者认为此患者肝胆湿热,上冲犯脑,致肝风内动,方用龙胆加减方治疗,药用(天麻 10 g,另包!,代赭石 30 g,先煎!,龙牡各 15 g,先煎!,胆草 10 g,黄芩 15 g,山桅 10 g,车前子 30 g,包煎!,泽泻 30 g,天竺黄15 g,蜈蚣 2 条,地龙15 g,伸筋草30 g,土苓 30 g,木通 10 g,丝瓜络15 g,川牛膝 15 g,甘草 6 g。服药 10剂后患者上述症状减轻,自觉下肢有力一些,效不更方,继续治疗 40 天后患者语言清晰,纳可,情绪稳定,左下肢肌力4 级,-!,左上肢肌力 2:3 级。后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2 个月后患者左下肢完全恢复,左上肢稍差,随访至今未发。按(此患者饮食不节,素嗜烟酒,酿生湿热,湿热流注肝经,上冲犯脑,致患者出现中风、偏瘫。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天竺黄、木通、丝瓜络、伸筋草化痰通络,
加蜈蚣、地龙、川牛膝解毒、化瘀通络,土苓利关节。据笔者观察,脑溢血患者前两个月肝胆湿热都较重,此时不宜以补阳还五汤等补气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湿热已除时再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才是最佳时期。 3 顽固性失眠患者,男,84 岁,居民,于 2004年 6 月 5 日邀笔者会诊。住院医生代述(患者 3 天前到我院就诊,查肾功(肌酐 288 mmol/L,尿素氮 15 mmol/L;血常规(RBC2.5×1012/L,Hb 40 g/dl。以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重度贫血收入住院治疗。入院当天输代血浆后患者出现轻度烦躁,当晚未眠,第二天烦躁加重,当晚肌注安定10 mg,仍然未眠,第三天烦躁进一步加重,当日分三次共肌注安定30 mg后,患者还是异常烦躁,谵语,晚上 9 点邀笔者会诊,见患者烦躁、谵语,家属介绍患者素喜饮酒,舌苔黄腻、质红,小便黄,极少,脉弦实。余认为此患者为肝胆湿热,挟痰瘀上扰神明,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加减,药物组成(天麻 10 g,另包!,代赭石 30 g,先煎!,龙牡各 15 g,先煎!,胆草 10 g,黄芩 15 g,山栀 10 g,车前子 30 g,包煎!,泽泻 30 g,人工牛黄3 g,冲服!,酒
30 g,丹参 30 g,凌霄花15 g,黄连 10 g,白豆蔻10 大黄 15 g,炙远志8 g,夜交藤
g,后下!,甘草 6 g。服药 30 min后患者入睡,后又用此方加减治疗 20 天左右好转出院。按(因患者素喜饮酒,故湿热内生,流注肝经,致患者小便黄少,挟痰瘀上冲犯脑,扰乱神明,致患者失眠、烦躁、谵语。治疗以龙胆加减方平肝潜阳,清泻肝经湿热之邪,加人工牛黄、丹参、凌霄花来化痰散瘀,通络开窍;加炙远志、白豆蔻、夜交藤、黄连来清热化湿,宁心安神;大黄用来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故疗效显著。作者单位(644100 四川南溪,南溪县人民医院 日期(2008 年 6 月 30 日 - 来自2008 年第 6 卷第 1 期栏目 肝胆湿热证的性病后综合征有什么症状,怎样治疗, 肝胆湿热证的性病后综合征常见自觉阴部潮湿、灼热、瘙痒,或有阴部疼痛,会阴部涨满不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下注肝胆所致;肝胆之经脉绕阴器,故自觉阴部潮湿、灼热、瘙痒,或有阴部疼痛,会阴部涨满不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表现。治疗宜清泻肝胆湿热,常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10g黄芩 10g 山栀 10g 柴胡 10g 生地 10g 当归 10g 木通 10g 甘草 10g 方中以龙胆草为主药,清泻肝胆湿热;黄芩、山栀、柴胡配合主药清肝利胆;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而不伤正;木通清热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如阴部瘙痒者,加入地肤子10g;伴疼痛者,加入马鞭草10g。 日期(2006 年 4 月 16 日 - 来自性病防治 420 问栏目 面瘫肝胆湿热证如何辨证用药,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伴发热、烦躁、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咽干、重听、耳廓疱疹、口渴、夜寐不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通络。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15g,泽泻 15g,木通 10g,车前子 10g,当归 15g,柴胡 15g ,甘草 10g,生地15g,栀子 15g,丹皮 10g,全蝎6g,僵蚕10g。 口渴引饮者,加麦冬10g,天花粉12g;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10g,板蓝根15g;疼痛较甚者,加川芎12g,地龙 10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10g,后入!。 日期(2006 年 4 月 16 日 - 来自面瘫防治 300 问栏目 肝胆湿热型面瘫如何辨证针灸选穴治疗, 此型面瘫临床表现(面瘫,周围性!症状与肝胆湿热症状并见为审证要点。症见(口眼 斜,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耳鸣重听,耳廓疱疹,耳痛,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本型多见耳源性感染和享特氏综合证。 治宜清泻肝胆湿热,通络牵正。 处方(中渚、翳风、风池、听会、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牵正、太冲。 局部症状可随证取穴,病因辨证尚可加取
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等。 龙胆草,6 克! 黄芩,9 克! 山栀子,9 克! 泽
泻,12 克! 木通,9 克! 车前子,9 克! 当归,8 克! 生地黄,20 克! 柴胡
,10 克! 生甘草,6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