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裂(anal fissure[1])为病名[2]。又称裂痔、钩肠痔[3]。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的疾病[3]。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即排便时阵发性刀割样疼痛,便后数分钟缓解,随后又持续剧烈疼痛可达数小时,伴有习惯性便秘,便时出血为主要表现[1]。肛门裂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男性多见于后正中,女性多见于前正中。临床以周期性肛门疼痛、大便带血、便秘为特点。
西医亦称本病为肛门裂。
肛管齿线以下深及全层的皮肤破裂[2]。症见大便秘结,便时及便后肛门灼痛,便后少量出血[2]。裂口多在肛门前、后正中线上,为棱形溃疡,初期色泽红软边齐,慢性溃疡者边厚不整,底硬而色白[2]。
由于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肛门裂多因血热肠燥,大便干结,便时肛门猛力扩张而发生的撕裂[2]。
肛门裂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于肛管6、12点,男性多发于6点,女性多发于12点。
肛门裂的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疼痛,排便后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而剧烈疼痛,疼痛持续数小时至十多小时。每次排便时这一疼痛过程称周期性疼痛。同时大便表面带血,或滴血,大便秘结。
根据病程不同,肛门裂分为两大类,即新鲜肛门裂(早期肛门裂)和陈旧性肛门裂。
病程较短(约3月以内),疼痛轻微,疼痛时间较短,肛门裂创面颜色鲜红,边缘整齐。
病程较长(约3~5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疼痛剧烈,肛门裂创面色灰白,创缘呈缸口样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而硬的灰白组织(栉膜带)。由于裂口周围慢性炎症,常可伴发结缔组织外痔(哨兵痔)、单口内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肛乳头炎等。因此,裂口、栉膜带、哨兵痔、肛乳头肥大、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7种病理改变,为陈旧性肛门裂的病理特征。
结核性溃疡多为多发性裂口,不一定在肛管前后正中,疼痛不严重,其他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早期肛管上皮癌肛门边有边缘不整齐、质硬的肿物或溃疡,发展迅速,活检有助于鉴别。
肛门裂治宜清热润肠通便,可服麻子仁丸;阴虚者佐以滋阴,服润肠汤。新鲜肛门裂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外搽,陈旧者先以枯痔散腐蚀,再以生肌散收口[2]。其他如封闭疗法、手术疗法等均可随症采用[2]。
肛门裂·血热肠燥证(anal fissure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intestine dryness)是指血热肠燥,以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赤,裂口色红,有分泌液,舌质偏红,舌苔黄燥,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肛门裂证候[3]。
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有肛门疼痛,便时滴鲜血或大便表面带血或便纸染血;舌偏红,脉弦数。
热结肠道,耗伤津液,大肠失于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舌红、脉弦数为内有实热之象。
清热润肠通便。
肛门裂·阴虚津亏证(anal fissure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luid insufficiency)是指阴虚津亏,以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质红,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肛门裂证候[3]。
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阴虚内热则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内有虚热之象。
养阴清热润肠。
润肠汤加减。
肛门裂·气滞血瘀证(anal fissure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肛门刺痛,便时及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为常见症的肛门裂证候[3]。
肛门刺痛,便时及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早期肛门裂患者每天用生肌玉红膏外涂肛门内1~2次,每次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陈旧性肛门裂患者可先用七三丹搽于裂口,3~5天后,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涂伤口,再配合其他方法。
陈旧性肛门裂主要靠手术治疗,保守疗法难以根治。常见的手术疗法包括扩肛法、切除疗法、肛门裂侧切术和纵切横缝法。
1.适应证早期肛门裂,陈旧性肛门裂且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术者戴橡皮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将右手食指插人肛门,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逐渐加力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人食指和中指,扩肛持续3—5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持续松弛。手术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扩张肛管,以免撕裂粘膜和皮肤,术后肛管外涂消痔膏或黄连素软膏。每隔2~3天扩肛一次。
1.适应证陈旧性肛门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或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以肛门裂裂口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切除肛门裂创面疤痕组织及栉膜带、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再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切口向外适当延长,使切口成一底小口大的。V。字形创口,并用红油膏纱条嵌压创面,再用纱布覆盖固定,术后每天换药直至痊愈。
1.适应证不伴哨兵痔、皮下痿、肛乳头肥大等且病情较轻的陈旧性肛门裂。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门一侧(3点或9点)距肛缘1.5em处作一纵形切口,深达皮下,用弯止血钳,从切口插入(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内),向肛门方向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剪断,再稍用力扩张肛门(使括约肌回缩),切口一般不缝合,外涂黄连素软膏后盖敷料。术后每天坐浴、换药,直至痊愈。
1.适应证陈旧性肛门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2.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后,沿肛门裂正中作一纵切口,上至齿线上0.5cm,下至肛缘外0.5cm,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纤维,一并切除肥大的肛乳头、哨兵痔、肛窦,修剪创缘,游离切口下端的皮肤,以减少张力,彻底止血,然后用细丝线从切口上端进针,稍带基底组织,再从切口下端皮肤穿出结扎,使纵切口变成横缝合,一般缝合3~4针,外盖凡士林或黄连素纱条后再盖敷料。
3.术后处理进流质饮食3—5天,控制大便1~2天。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再涂黄连素软膏。
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二、多吃水果蔬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大便粗硬,擦破肛门。
三、注意肛门清洁,预防肛门感染。若患肛门裂宜尽早治疗,防止出现其他病症。
肛门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愈合困难,是中青年人产生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而肛管浅表裂伤不能视为肛门裂,因其能很快自愈,且常无症状。肛门裂好发于肛管后中处,若肛管侧方有肛门裂,或有多个裂口,应想到可能是肠道炎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肛门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患,也是中青年人产生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肛门裂最多见于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小儿。一般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报告女多于男。肛门裂常是一个裂口,绝大多数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线中。
肛门裂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下列因素与肛门裂的发生有关:解剖因素、外伤、感染、缺血、肛管狭窄和内括约肌紧张。
肛门裂常是一个裂口,绝大多数发生在肛管后中线上。急性肛门裂发病时间较短,色红、底浅、裂口新鲜、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肛门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底深不整齐,上端常有肥大乳头,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称为肛门裂“三联征”。前哨痔是因淋巴淤积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检查时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对诊断有帮助,故称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还可并发肛周脓肿及皮下肛瘘。
肛门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有疼痛、便秘和便血。
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门裂可采用手术治疗。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干硬粪便通过肛门撕裂肛管皮肤,这是预防肛门裂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肛门裂复发的关键。若干硬便已形成,应用开塞露注入肛门或温盐水灌肠润滑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凡有肛周湿疹、皮炎、瘙痒等病要积极治疗,防止肛周皮肤硬化,弹性减弱而撕裂肛管皮肤。对有肛管皮肤损伤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因感染而形成溃疡。对患有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者,要尽早治愈,防止诱发肛门裂。作肛门直肠指诊时,忌粗暴用力,以免损伤肛管。
肛门裂
anal fissure
肛裂
普通外科 > 直肠和肛管疾病 > 直肠肛管炎性疾病
K60.2
肛门裂最多见于30~40岁的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儿童。一般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报道女多于男者。
肛门裂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下列因素与肛门裂的发生有关: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门裂的因素。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道,便秘致肛门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门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伤也可致肛门裂,约占3%~9%。腹泻时频繁排便,肛管敏感紧缩也易损伤,反复损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
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时炎性细胞可以释放溶胶原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门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占85%)。从毛细血管形态学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线处内括约肌内部的毛细血管较稀疏。有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肛管后联合处的血流较其他象限处为少。以上都说明缺血确是慢性肛门裂发病的主要因素。
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所致的肛管狭窄,在干结粪便通过时更易受损而发生肛门裂。
肛门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内括约肌过度收缩现象。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目前认为是肛门裂不易愈合的重要原因。肛门裂患者肛管内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达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仅为86.3±33.3kPa(647±250mmHg)。这种高压在经扩肛治疗后可恢复到接近正常。
肛门裂常是一个裂口,绝大多数发生在肛管后中线上。国外报道355例肛门裂中,89%位于后正中处,7%位于前正中处,位于两侧及前后处者各占2%。前正中处以女性多见。
急性肛门裂发病时间较短,色红、底浅、裂口新鲜、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肛门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底深不整齐,上端常有肥大乳头,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称为肛门裂“三联征”(图1)。前哨痔是因淋巴淤积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检查时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对诊断有帮助,故称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还可并发肛周脓肿及皮下肛瘘。
本病的分类国内外尚未统一,临床常用的有2期分类法和3期分类法。
(1)2期分类法:①早期肛门裂 (急性期):裂口新鲜,未形成慢性溃疡,疼痛较轻;②陈旧性肛门裂(慢性期):裂口已形成慢性溃疡,同时有肛乳头肥大、皮垂等,疼痛严重。
(2)3期分类:①Ⅰ期肛门裂:病程短,溃疡底部清洁,质软,无并发症(图2);②Ⅱ期肛门裂:溃疡底部呈灰白色,边缘增厚不整齐,质硬或潜行性,肛管弹性减弱,有并发症(图3);③Ⅲ期肛门裂:溃疡如2期肛门裂。肛管纤维化、狭窄,有并发症直接影响溃疡严重程度(图4)。
肛门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有疼痛、便秘和便血。
肛门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门裂的主要症状。排粪时,粪块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的灼痛,但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以后因内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痛,此期可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使病员坐立不安,很难忍受,直至括约肌疲劳后,肌肉松弛,疼痛缓解。但再次排便,又发生疼痛。以上临床称为肛门裂疼痛周期。疼痛还可放射到会阴部、臀部、大腿内侧或骶尾部。
此为肛门裂的病因,又是肛门裂的后果。肛门裂后病人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门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使肛门裂难以愈合。
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
如肛门瘙痒、分泌物、腹泻等。是由于肛门裂溃疡的分泌物或并发的肛隐窝炎、肛乳头炎等所产生的分泌物的刺激,引起肛门瘙痒(表1)。
国外曾报道355例肛门裂有下列不同体征:肛管痉挛78%,前哨痔68%,肥大乳头25%,肛瘘6%,括约肌间脓肿4%,痔38%,肛管狭窄2%。
1.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对难以确诊的肛门裂可酌情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操作时应动作轻柔,以免引起病人剧痛。
2.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位于侧位的慢性溃疡,要想到有否结核、癌、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罕见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诊断。
一般多有便秘史。询问排便史及有无排粪疼痛史时,多有典型的便后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局部检查如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门裂“三联征”,则诊断明确。但在肛门裂早期,需与肛管皮肤探伤相鉴别已确诊肛门裂时,一般不宜做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以免引起剧痛。对位于侧位的慢性溃疡,要想到有否结核、癌、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罕见病变,必要时应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1.肛门皮肤擦伤:肛门裂早期需与肛门皮肤擦伤相鉴别(表2)。
2.肠道炎性疾病:某些肠道炎性疾病可伴有肛门周围的溃疡,诊断时应注意鉴别。①肛管结核溃疡;②克罗恩病肛管溃疡;③梅毒溃疡;④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的肛门裂。
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
口服缓泻剂,使大便松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摄入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