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口疮、癫痫常识
口疮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儿童和成人均好发。临床上口疮以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疡为特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孤立散在分布的小溃疡, 局部有烧灼、刺痛或感觉过敏,有一定自愈性,愈合后不留瘢痕。基于该病的自限性,偶尔发作者多无需治疗,皮损多在一周左右自行消退,而对于反复发作者则十分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对“口疮”的认识由来已久,纵观历代医家,传统观点认为口疮多因外感风热及脏腑内生火热为病,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由于目前生活节奏日趋紧张,正常的睡眠时间越来越难以保证,饮食结构逐渐趋向快捷和高热量,而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又逐渐减少,以至于身体素质下降,所以虚证口疮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见,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口疮,医者应考虑是否为本虚标实,给予补虚泻实的中医疗法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摘自《虚证口疮的中医辨证治疗心得》作者:闫雨荷 吴小红 李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环球中医药》2019年第4期第581-583页)
食道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称“噎膈”“反胃”等,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论》曰:“膈食证,水可下,食物难入”;吴昆《医方考》谓:“噎膈者,有物噎塞,妨碍饮食之名”,均阐明了噎膈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的特点。追其病因,不外乎内外二因。外者责之外邪、饮食;内者责之正虚、情志。外感寒邪,寒湿之邪留滞食道、胃脘,胃失通降,或素体阳气虚弱,推动无力,气血运行缓滞,水饮、痰瘀自生,聚而成毒可使食管狭窄。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燥热,脾胃受损,胃肠积热,久则津亏阴伤;或常食粗糙、霉变之属,损伤食道、胃脘也均可致病。年老正虚,肾阴渐亏,精血不足,不能濡养咽嗌;阴损及阳,脾胃失于温煦,气不化津,津液干涸失濡发为本病。(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脾气结,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食道胃脘而成噎膈。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根本,寒饮、顽痰、瘀血、逆气相互胶结为主要病理因素,病久津亏阴伤,甚则气虚阳微。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致使饮食哽噎不顺,膈塞难下或食入复出。(以上摘自《尤建良诊治食道癌经验探析》作者:耿雨晴,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中医药》2017年第11期第23-24页)
癫痫一疾,呈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其病因多由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或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六淫之邪所干,或患他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以痰邪作祟为要点。肝脾肾的损伤是痫证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是造成痫证发作的基本病理因素。若该病缠绵不愈,则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痰浊不除,则痫证复作,乃为痼疾。(以上摘自《石恩骏:石氏定痫丸治疗癫痫》作者:何钱,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