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由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黄芪、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多年来,此方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骨、关节等方面的疾病中。方中重用黄芪补益正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活血养血,地龙祛瘀通络,组方精当,益气活血相得益彰。笔者近年来将本方运用于肺系诸般顽疾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选4则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陈某某,男,78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近10余年来反复咳嗽气喘,曾多次住院治疗,2014年8月查肺功能示FEV1%42.5%、FEV1/FVC%50.1%,心脏彩超示肺动脉压67mmHg。西医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刻下:形寒怕冷,气短乏力,动则气喘,久坐则双下肢浮肿,纳谷欠香,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舌底络脉迂曲紫暗,脉来沉细。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正气亏虚,瘀水内阻,肺失宣降。治拟益气活血,佐以利水。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陈皮6g,郁金10g,茯苓15g,泽泻10g,葶苈子10g,杏仁10g,甘草5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2014年10月26日复诊:诉气短气喘较前缓解,怕冷现象减轻,步行距离延长,下肢基本不肿,纳谷欠香,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象沉细,原方中加入炒谷麦芽(各)20g,继进1月。2014年12月2日三诊:诉药后未再有下肢水肿情况,往年冬天体寒易感冒,今年入冬后尚未患过感冒,活动量大时感气短,平素痰少,饮食知味,二便调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红花6g,紫苏子10g,山萸肉10g,陈皮6g,茯苓15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山药20g,白术10g,甘草5g。(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按: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发展而来,属中医学“喘病”“肺胀”范畴。该患者高龄久病,正气损耗,肺主制节,肺气亏虚则胸中大气运行无力,故动则气短气喘;气虚失于运血,血滞脉中,久停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液外溢于肌肤,则见下肢不时浮肿;舌紫脉沉细亦提示内有瘀滞,气虚不运。四诊合参,其证属肺气虚损,瘀水互结。本虚标实,以正气亏虚为本,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瘀血、水饮,故取法益气化瘀,兼以利水。以补阳还五汤加入葶苈子、泽泻、茯苓泻肺利水,郁金、陈皮行气开郁,药后正气渐增,水饮已除,瘀滞稍通,故二诊时气喘气短诸症有缓,继续守法益气活血。考虑到“脾为后天之本”,于原方中加入炒谷麦芽(各)20g,调脾开胃,以助生化之源。三诊时患者诸症较前已明显改善,但久病之体,又值隆冬,不可松懈,需加强补益脏腑正气,遂于方中加入紫苏子、山萸肉等纳气补肾,同时仍兼顾活血行滞,将益气扶正、祛瘀行滞贯穿始终。
2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3肺间质纤维化
4包裹性胸腔积液
董某某,男,39岁。2015年2月27日就诊。患者2月前因发热、咳嗽、胸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抽出黄色胸水共约800mL,诊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经口服三联抗结核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时复查B超示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内见数条光带分隔;胸片示左侧胸腔包裹性积液。刻下:消瘦乏力,易感疲劳,左侧胸胁隐痛,呼吸不畅,纳谷无味,舌质淡有紫气、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悬饮,证属肺脾气虚,瘀水停于胸胁。治拟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陈皮6g,郁金10g,白术10g,泽兰泻(各)10g,茯苓15g,路路通10g,炒谷麦芽(各)20g,生甘草5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2015年3月16日复诊:诉乏力纳差有所改善,精神较前振作,胸胁隐痛减轻,遂予原方继进1月。2015年4月18日三诊:诉活动量大时感气短,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胸痛基本缓解,复查胸部B超示左侧包裹性积液较前明显减少。原方又服1月后复查B超,积液基本消失。按:胸腔积液,中医学称之为“悬饮”,系因气血运行障碍,导致水液不归正化,停聚成饮,流于胁下而成为悬饮。若治疗及时,机体正气尚足,则气行血畅,饮邪自消;若肺气本虚,无力行血,或迁延日久,血滞为瘀,瘀水胶结,则难于祛除。本案患者素体正气不足,不慎感染痨病,酿生悬饮,停于胸胁,饮阻血运,久而血滞成瘀,瘀水互结,停饮难去。乏力疲劳、纳谷不佳,肺脾气虚故也;胸胁隐痛、呼吸不畅,瘀水阻络故也。综上,把握气虚、瘀水两端,标本兼顾,扶助正气,化瘀利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方中补阳还五汤具益气、温阳、活血之效,茯苓、白术、泽泻、路路通健脾利水,郁金、陈皮开郁行气,谷麦芽开胃助运。诸药兼顾气血、肺脾,疗效甚佳。
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