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1]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临床症状,通过相关检查(电子胃镜、生化、B超)排除引起相关症状的代谢性、器质性、系统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在临床上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疼痛综合征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将上腹痛综合征归属于“胃脘痛”,餐后不适综合征归属于“胃痞”。患者多有上腹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感、早饱感、上腹灼热不适感等症状,同时患者多因此出现情绪障碍,加重胃肠道不适,二者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戳视频进一步了解一下
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提出与脑肠轴、遗传免疫机制等均有相关。
脑-肠轴是什么?
听起来有点神秘~
2.讲讲脑肠轴与情绪障碍
脑-肠双向调节在F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CNS)可将脑的各级中枢或脊髓接受的内外环境信息整合后通过自主神经系统(ANS)或神经内分泌系统传至肠神经系统(ENS)从而调节胃肠道状态[2-3],同时胃肠道自下而上与CNS相通,如通过脑-肠轴影响5-HT、BNDF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以及HPA轴的作用通路,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和应激反应。[4]
值得一提的是FD患者大部分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等多种情绪障碍,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差[5-9]。FD作为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最新研究数据表明,伴焦虑者可达64.8%[10]。目前关于功能性胃肠病,躯体症状与情绪障碍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一方面精神心理障碍可能由慢性胃肠道症状引起,另一方面,功能性胃肠病类似于躯体化障碍,由异常情绪心理反应等引起,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
针灸怎么治疗FD呢?
临床可选用调神针法结合胃三针。
3.病例分享
患者小X,女,47岁,2020-09-25 就诊。
主 诉:反复上腹部胀痛2年余,加重半月。
现病史:患者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伴嗳气、反酸,情绪激动时加重,无发热恶寒、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不适,2018-1-23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肠镜下行肠息肉钳除术,病理示:(直肠)炎性息肉,13碳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予制酸护胃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后症状反复。后于2019年3月、2019年10月我院住院治疗,予抑酸护胃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近半月患者自觉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针灸科就诊。
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时有上腹部胀闷,隐痛,伴反酸,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纳可,眠稍差,小便正常,大便时干时稀,日1次,无粘液脓血便。近期体重未见明显改变。
辅助检查:2020-09-14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所见结、直肠未见器质性病变,混合痔。13碳尿素呼气试验阴性。
针刺方案选穴:
四神针、神庭、本神(双)、印堂、神门(双)、三阴交(双)、中脘、足三里(双)、内关(双)
治疗1周后患者自诉上腹胀满好转,嗳气、反酸较前减少,眠可。治疗1月,共12次治疗,患者诉上腹饱胀、疼痛已较少出现,睡眠较治疗前改善。
4.按语
(1)调神志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位在胃肠,但其发病或病理机转与神志变动有着密切关系,亦是“神志病”的范畴,属于心身同病,不可忽视。选穴时主取督脉调神,多用头部穴位,取穴组方包括四神针、印堂、神庭等穴,同时兼取心经、心包经,如神门、内关。通过安神定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从而减轻胃肠道不适、失眠、全身乏力等多种症状。
(2)安胃腑
除选用调神针法主方,庄师常兼取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对胃肠疾病,选用脾、胃经上的穴位治疗。中脘为胃的募穴,同时亦为“腑会”,主治胃肠疾患。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选取足三里以和胃通腑,亦主虚劳,可强健体魄。胃三针包括前文提及的内关穴。通过配合胃三针以和胃止痛,调和气血,同时又能安“神”。
(3)重预防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应用其中,“未病先防”,当只出现心理障碍时可预防进一步发展,以免出现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