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男,14岁。
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1年余。患者诉近1年来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空腹痛甚。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对吻性溃疡(活动期),HP(+++)。
刻下症见:胃脘部疼痛,伴烧心,反酸,纳可,二便平。睡眠可。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脾虚兼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消化性溃疡。治当以清热利湿,和胃止痛。方选香砂六君汤加减。
木香6克、砂仁6克(后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黄连6克、白及15克、浙贝母10克、蒲公英15克、枳壳15克、谷芽20克、麦芽2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3克(合药冲服)。
7剂。文火煎取4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嘱加强功能锻炼。
二诊(药后胃脘部疼痛减轻,精神可,稍有反酸、烧心,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弦。守方再进7剂。
【按】此案为脾虚夹实的胃痛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胃络失和,故胃痛,胃气不降,从而反酸、烧心。
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化湿,脾胃健则湿热化生无源;金铃子散疏肝泄热,和胃止痛,蒲公英清胃而不伤胃,白及修复胃黏膜,浙贝母制酸,黄连清热,三七粉化瘀止血,加强胃黏膜血循环以修复胃黏膜。
根除幽门螺杆菌(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现象包括: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患者中的检出率高达80%。
而当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由过去的70%~80%下降到10%以下,以往被认为是终生疾病的消化性溃疡已有可能被彻底治愈。
相关证据包括:
1、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90%以上
2、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并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
3、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30%
4、Hp阳性胃溃疡复发率50%
5、Hp根除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复发率降低至1%-5%,溃疡出血的复发与Hp再感染相关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中医专家来支招 辨证治疗老胃病
发布时间: 2016-09-07 09:33:31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中医专家来支招 辨证治疗老胃病
时代进步,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吃的喝的越来
越精致,但是我们的胃却不好了。没胃口、胃痛、
胀气,无缘无故地打嗝,似乎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上
大家。很多人长久的忽视自己的症状,会出现一些
严重的胃病,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东城中医医院
消化科张世筠主任表示,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消
化性溃疡病,数据统计,每5个男性或10个女性中
便有1人患过此病,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尤
以青壮年居多。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据统
计前者约占70%,后者约占25%,两者并存的复合性
溃疡约占5%。若迁延不愈,可引起大出血、胃穿孔
等危急重症,甚至导致休克、死亡。
不良饮食习惯易诱发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除与
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胆汁反流、
遗传、药物、环境等有关外,还与下述因素息息相
关。
一、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定植于胃黏膜的幽
门螺旋杆菌,损伤消化道黏膜,是诱发胃与十二指
肠溃疡的重要原因。我国自然人群该菌感染率达
40%—60%,为消化性溃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
原因之一。
二、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餐时无律,进食
太快,粗糙、辛辣、过烫、太凉食物,酗酒都能损
伤黏膜,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引起消化性溃疡。
三、为精神因素。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通
过神经通路和神经体液通路促使胃酸分泌,引起胃
和十二指肠黏膜血管痉挛,造成局部缺血,削弱黏
膜的抵抗力,从而诱发此病。吸烟诱发消化性溃疡
,且使溃疡难以愈合,易于复发。
中上腹部疼痛,需警惕消化性溃疡
张世筠主任提示,中上腹部疼痛是胃与十二指
肠溃疡的主要症状。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
中上腹、或脐上方。胃溃疡疼痛也发生在中上腹,
但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位置偏高,有的在剑突下或
剑突下偏左的地方。疼痛多呈钝痛、灼痛,常因情
绪剧烈变动、过度劳累、服用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
药、气候变化等原因诱发、加重。由于溃疡可自行
愈合,愈合后又极易复发,所以疼痛长期反复发作
,病程平均6—7年,甚至长达一、二十年。每次发
作持续数天、数周,然后又较长时间的缓解。该病
全年都可发作,而以春秋季节发作多见。疼痛与进
食有明显的相关性。胃溃疡疼痛常在餐后一个小时
发作,1—2小时后逐渐缓解;十二指肠疼痛多在两
餐间发生,持续到下餐进食后减轻。
除中上腹部疼痛外,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
还常伴烧心、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值
得注意的是,有的消化道溃疡、特别是老龄患者没
有明显的症状,当其发生大出血时才来就诊。这类
病人容易误诊,造成不良后果,切不可掉以轻心,
确诊消化道溃疡不难,胃镜是主要检查手段。
扶正祛邪 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
胃虚寒、肝胃阴虚为主,标实以气滞、血淤、火郁
、痰湿较为多见。从中医角度将该病分为六大证型
:肝气郁滞、血淤、寒热错杂、火郁、脾胃虚寒、
肝胃阴虚六种。
1.肝气郁滞
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按之较舒,每因情志不
畅而疼痛加重,嗳气频繁,苔薄白,脉沉弦;
2.血淤
胃脘刺痛或钝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或夜
间加重,舌质暗紫,有淤斑,脉涩;
3.寒热错杂
胃脘疼痛,畏寒喜暖,或喜热饮而便干,或喜
冷饮而便溏,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
或弦数;
4.火郁
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胃脘灼热。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麦弦数;
5.脾胃虚寒
胃脘冷痛或隐痛,喜热喜按,饥时加重,得食
则减,遇寒痛甚,四肢欠温,舌淡胖,脉沉缓或细
;
6.肝胃阴虚
胃脘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脉细数。
张世筠主任建议,治疗本病,在辨证的基础上
,遣方用药,扶正祛邪,实行个性化治疗,能凸显
出中医药的巨大优势。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不仅能较快地消除患者疼痛、嗳气、泛酸、烧灼等
症状,而且能够“治本”,从源头上改善胃肠功能
,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实验
研究证实,辨证应用一些中药,如黄连、蒲公英、
延胡、桂枝等还能抑制、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半夏泻心汤治好十年胃溃疡
善用经方是张世筠主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
大特点。前不久,张主任以半夏泻心汤,治愈了一
例顽固性胃溃疡,再次印证了经方的治疗效果,只
要辨证正确,应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李
先生,一位有近十年病史的胃病患者,虽刚过而立
之年,却疾病缠身。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常常不
吃早饭,中餐、晚餐也应付了事,饥一顿,饱一顿
,进餐很不规律,久而久之,胃痛的毛病便找上门
来。开始,他并不介意,自以为年富力强,挺一挺
,就会好了。不料,近来胃痛频繁发作,病情越来
越重,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曾服中药、西
药,疗效并不显著,只要一停药,胃病就复发。他
找到了张世筠主任,在分析他胃灼热,却怕凉,如
怀抱冰块,是典型的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之后
,张主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近三个月,不仅胃
痛症状完全消除,复查胃镜,溃疡也痊愈了。
脾胃疾病饮食禁忌
张世筠主任提醒:
1.忌饮酒、浓茶和咖啡。特别是酒,它其中含
有的乙醇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黏膜,会使溃疡恶化。
2.忌冰冻和过热饮食。饮食温度适中,饮茶、
汤不宜过热。
3.忌饮食无律无度。宜少吃多餐,避免饥饿痛
,疼痛时可吃一两块苏打饼干。
4.忌食太荤、太油和煎炸的食物。饮食中以易
消化食物为主,肉类炒煮要熟,蔬菜不要半生。
5.忌食多量味精、酸辣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以
清淡为主,味重会刺激胃酸分泌,少量的生姜和胡
椒,可暖胃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消除过度紧张,做到劳逸
结合,饮食有节,戒烟戒酒,实现少花钱治好病。
中医专家张兆霞指出,胃溃疡是胃病中常见的一种
,中药调理副作用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中
药。胃部灼痛、口干舌燥都是胃溃疡常见的症状,
所以胃溃疡对身体伤害很大。胃溃疡中医如何辩证
治疗的呢?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
按、拒按)、玩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
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
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
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两项加次正一项,或主证第一项佳次证两
项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
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伴反酸
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口史或现症者。(3)
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
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A2期
: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或水
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
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期:溃
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新生粘膜,称红色瘢痕
期。
S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
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三)证侯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肋;善叹息,遇
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
泛酸;舌质淡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
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
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
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
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苦口
干;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
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热;似饥而不欲食;口
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
;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
剥苔。
二、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用药: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
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
、元胡、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复方田七胃痛
胶囊等。
在身体患病时我们应该乐观积极的配合治疗,我们
可以采用非常靠谱的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方法,在平
时的饮食和我们个人的生活习惯上也得有更多的注
意,不能放任它去疼痛。当然我们也祝您早日恢复
健康。
胃疡((西医病名: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
性溃疡)诊疗最佳特效方
一、诊断 1.疾病诊断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
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
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
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
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
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
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辨证
应用中药治疗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
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
;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陈皮10g、白芍12g
、枳壳12g、海螵蛸12g、麦芽15g、三七粉(冲服)
2g、香附6g、佛手12g、元胡9g、甘草6g。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等。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
;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
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0g、茯苓
12g、厚朴9g、木香6g、砂仁10g、三七粉(冲服)2g
、海螵蛸12g、炙甘草6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
,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
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2g、党参12g、白芍
12g、白术10g、陈皮9g、干姜6g、白及6g、三七粉
(冲服)2g、茯苓12g、大枣5枚、甘草6g。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等。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
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
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治法:疏肝泄热
方药:化肝煎加味,栀子6g、丹皮6g、青皮6g、陈
皮6g、浙贝母9g、黄连6g、海螵蛸10g、白及6g、
三七粉2g、茯苓12g、甘草6g。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
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
苔、无苔或剥苔。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味,沙参12g、麦冬12g、白及6g、
三七粉2g、生地10g、佛手10g、玉竹12g、白芍12g
、百合10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