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方剂集合
1、
肾四味
枸杞子 , 菟丝子 , 仙灵脾 , 补骨脂各 30 克 打粉,每服
6-9 克
四药入肝肾,药性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益肾
精,鼓肾气,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
肾四味加胡桃肉与补骨脂为青蛾丸。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合乎景岳公“善补阳者,须从
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源泉不竭;善补阴者,须从
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生化无穷”之妙。
李可 先生言,他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
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 而属肾气、 肾精不足之症,
凡有腰困如折,不能挺直,甚则腰弯如虾状,头目昏
眩,记忆衰退,体虚 感冒 ,阳痿 遗精, 小儿遗尿 ,老
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肾不纳气
( 加胡
桃肉与补骨脂为青蛾丸
) 久病及肾等症,万病不治,
求之于肾,用之效若桴鼓。 贫穷病人可代价昂之鹿茸。
上四味合盐巴戟肉、盐杜仲、骨碎补、川断、仙茅、沙苑子为“肾十味”,对男女
不育 、骨质增生 、老年
前列腺退化 性病 变、更年期综合症 等,随症选用,疗
效满意。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
, 肾经。其具有滋补肝肾、益
精养血、 明目消翳、 润肺止咳的作用; 补骨脂苦, 辛,
大温。归脾肾二经。功效:温肾补阳、固精缩尿、温
脾止泻、仙灵脾又名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
经。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
风湿 ;菟丝子补肾益
精、养肝明目。 这四味药合用具有大补肾之阴阳的作
用。所以临床上肾虚或由肾虚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有
不错疗效。
2、
左归饮
【处方】熟地 6~9 克或加至 30~60 克 山药 6 克 枸
杞 6 克 炙甘草 3 克 茯苓 4.5 克 山茱萸 3~6 克(畏
酸者少用之)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治肾阴不足,阴衰阳盛。腰
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
数。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用法用量】用水
400 毫升,煎至 250 毫升,空腹时
服。
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
6 克;血滞者,加丹皮
6 克;
心热而躁者, 加玄参 6 克;脾热易饥者, 加芍药 6 克;
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
6 克;血热妄动者,加生
地 6~9 克; 阴虚 不宁者,加女贞子
6 克;上实下虚
者,加牛膝 6 克以导之; 血虚而燥滞者, 加当归 6 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3、
右归饮
【处方】熟地 6~9 克或加至 30~60 克 山药 6 克(炒)
山茱萸 3 克 枸杞 6 克 甘草 3~6 克(炙)杜仲 6 克
(姜制)肉桂 3~6 克 制附子 3~9 克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阳衰阴胜,腰
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泻,脉弱;
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用水
400 毫升,煎至 250 毫升,空腹时
温服。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
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
哕吞酸者,加炮干姜;如阳衰中寒,泄泻
腹痛 ,加入
参、肉豆蔻; 如小腹多痛者, 加吴茱萸; 如淋带不止,
加破故纸;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4、
六味地黄丸
干山药 山茱萸肉(各四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
(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两)
熟地黄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
下,寒月温酒下。如肾虚有饮,作痰唾,
男妇俱宜服。 东垣治妇人阴血不足无子者,
服之能使
胎孕,效。治形体瘦弱无力,多因肾气久虚,久新憔
悴,寝汗发热, 五脏齐损, 遗精便血, 消渴淋浊等记。
又方 治阴虚 火动 耳聋 。加知母 黄柏 菖蒲 远志(各
制)
5、
金匮肾气丸
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 、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 、牛膝(去头) 、车前子(盐炙) 。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
便不利,畏寒肢冷。
6、
八味肾气丸
熟地黄 400g 山药(麸炒)200g 茯苓 150g 五味子(醋
制) 200g 肉桂 50g
泽泻(盐制) 150g 附子(制) 50g 牡丹皮 150g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
腰痛 膝软,消渴水肿,肾
虚咳嗽,小便频数,大便溏泻,尿急,夜尿增多,
前
列腺增生 ,失眠 多梦,头昏耳呜眼花心悸, 体虚乏力,
过度疲劳, 阳痿早泄 ,遗精滑精,少精 不育 ,阴茎短
而细,睾丸发育不良性功能低下者。
7、
肾气丸方汇编辑
六味地黄丸:熟地八、山茱萸四、山药四、泽泻三、
茯苓三、丹皮三。
金匮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杜仲二、牛膝二。
七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桂附一。
桂附八味丸:六味地黄丸
+附子、肉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车前、牛膝。
肾气丸(《金匮要略》):六味地黄丸 +桂枝一、炮
附子一。
八味肾气丸( 《医方集解》)”:六味地黄丸 +桂
心二、附子二。为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
腰痛 小
腹拘急,小便不利方。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
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 (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
味子, 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
张文仲云五味
子苁蓉各四两肘後方云地黄四两附子泽泻各一两馀
各二两)。
八味肾气丸( 《金匮要略》 ),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
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乾地黄(八两)
、
山茱萸、署预(各四两) 、泽泻、牡丹皮、茯苓(各
三两)、桂心、附子(各二两) 。右末之蜜丸如梧子,
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
(仲景云常服去
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张文仲
云五味子苁蓉各四两肘後方云地黄四两附子泽泻各
一两馀各二两) 。
肾气丸(《备急千金要方》 ):石斛(二两)、紫菀、牛膝、白术(各五分) 、麻人(一分) 、人参、当归、茯
苓、芎藭、大豆卷、黄芩、甘草(各六分)
、杏人、
蜀椒、 防风、 桂心、 乾地黄 (各四分)、羊肾(一具)。
右十八味末之, 蜜丸,服如梧子十丸, 日再,渐增之,
一方有苁蓉六分。 主男子妇人劳损虚赢 伤寒 冷乏少无
所不治方。
肾气丸, 主肾气不足赢瘦日剧, 吸吸少气体重 耳聋 眼
闇百病方。桂心(四两) 、乾地黄(一斤) 、泽泻、署
预、茯苓(各八两) 、牡丹皮(六两) 、半夏(二两)。
右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
八味肾气丸(孙思邈《千金翼方》
):乾地黄(捌两)
泽泻(贰两) 、桂心(贰两) 、署预(肆两) 、山茱萸
(肆两)、牡丹皮、茯苓(各参两) 、附子(炮去皮贰
两)右捌味,擣筛为末,鍊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七
丸,日三,稍加至十丸,久长可服。
八味肾气丸(《外台秘要》):乾地黄八两、薯蓣四两、
茯苓三两、山茱萸五两、泽泻四两、牡丹皮三两、附
子三两(炮) 、桂心三两。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
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
八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熟地黄 ( 九
蒸为度,捣膏 ) 八两乾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丙白茯苓丹
皮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
,右八味为末,炼蜜
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治命门火衰,不
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
元衰惫,脐腹 疼痛 ,夜多漩溺等证。 [1]
8、
大补阴丸
【处方】 熟地黄 120g 知母(盐炒) 80g 黄柏(盐炒)
80g 龟甲(制) 120g 猪脊髓 160g
【性状】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味苦、微甜带涩。
【炮制】以上五味,熟地黄、黄柏、龟甲、知母粉碎
成粗粉,猪脊髓置沸水中略煮,除去外皮,与上述粗
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
粉末加炼蜜
10~15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
得。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
阴虚 火旺,潮热盗汗,
咳嗽咯血, 耳鸣 遗精。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同寿录》卷一:大补阴丸
【处方】黄柏(酒炒) 3 两(净),知母(酒炒) 3 两
(净),龟版(酥炙,去边)
3 两(净),熟地(酒蒸
9 次) 5 两,锁阳 2 两,甘枸杞 2 两,干姜(炒紫色)
2 两,五味子 1 两,白芍(酒炒) 1 两,天冬 1 两,
覆盆子 2 两,菟丝子(酒炒) 2 两,于白术 3 两(炒),
陈皮 1 两,牡蛎(童便煅) 1 两,山萸肉 1 两,虎胫
骨 1 两,防己(酒洗) 1 两,牛膝(酒洗) 1 两,当
归(酒洗) 2 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精明目,补肾水,壮腰膝。主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9、
五子衍宗丸
【处方】 枸杞子 400g 菟丝子(炒)400g 覆盆子 200g
五味子(蒸) 50g 车前子(盐炒) 100g
【性状】 为棕褐色的水蜜丸、 棕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
丸;味甜、酸、微苦。
【炮制】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 粉末用炼蜜 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
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
80~90g 制成小蜜丸或大蜜
丸,即得。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用于肾虚
腰痛 ,尿后余沥,
遗精 早泄 ,阳痿不育 。
10、二仙汤
【处方】仙茅 9 克 仙灵脾 9 克 当归 9 克 巴戟天 9
克 黄柏 4.5 克 知母 4.5 克
【功能主治】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主
妇女月经将绝未绝。周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
头眩 耳鸣 ,腰酸乏力,两足欠温,时或怕冷,时或轰
热,舌质淡,脉沉细者。现用于妇女
更年期综合症 、
高血压 、闭经 ,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
足而虚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可随症加益母草
9 克、桑寄生 9 克、杜仲 9 克以补肾
调经;或加枸杞子
9 克,白菊花 6 克以平虚阳。
【备注】 方中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温肾阳, 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
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火药同用,
以适
应阴阳俱虚于下, 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症侯。
由于
方用仙茅、仙灵脾二药为主,故名
" 二仙汤 " 。
【摘录】《妇产科学》
11、二至丸
【处方】女贞子(蒸)
500g 墨旱莲 500g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
【炮制】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
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1 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
液浓缩至适量, 加炼蜜 60g 及水适量, 与上述粉末泛
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
阴虚 ,
眩晕 耳鸣 ,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9g,一日 2 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重订严氏济生方》 :二至丸
【处方】 鹿角(镑)60 克 麋角(镑)60 克 附子(炮,
去皮) 30 克 桂心(不见火) 30 克 补骨脂(炒) 30
克 杜仲(去皮,锉,炒断丝)
30 克 鹿茸(酒蒸,
焙) 30 克 青盐(别研) 15 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肾强腰。 主老人或虚弱人, 肾气虚损,
腰痛 不可屈伸,及肾阳亏虚诸证。
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每服
70 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以盐
汤或酒进下。
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双蓉
30 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摄生众妙方》卷二:二至丸
【处方】熟地黄
90 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
曝,竹刀切碎)生地黄
60 克(肥大者,酒浸,洗过、
晒干,竹刀切碎)菟丝子
30 克(酒浸一宿,煮熟,捣碎作饼, 晒干, 为末)山茱萸 (鲜红者) 180 克(水
泡,去核,取净肉
60 克)肉苁蓉 30 克(刷去浮甲,
剖去中心白膜,无灰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败
龟版 90 克(酒浸一夜,酥炙黄,石器捣碎)人参
30
克(苍黑瘦健人用
15 克)黄耆 30 克 (去皮,微黄
色,肉中自绵柔者最佳)黄柏
90 克(坚厚鲜黄者。
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
色)牛膝 30 克(长大柔润者,酒浸一宿,洗用)枸
杞子 30 克(甘州者佳)破故纸
30 克(炒黄)五味子
30 克(肥大者佳)白术
90 克(无油者,麦扶炒)白
芍药 30 克(酒浸一时,去皮,炒)当归
60 克(大者
有力。酒洗)虎胫骨 30 克(酥炒黄色) 杜仲 30 克(酒
浸,炒去丝)山药
30 克(白而无皮,手可粉者)知
母 60 克(肥者。酒浸一宿,炒)陈皮
30 克(薄而陈
者。水泡,去白)白茯苓
30 克(去皮、赤筋)
【制法】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
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主
气血虚损。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 每服 80~100 丸,无灰酒及盐汤不拘时
进下。
【备注】方中陈皮, 《医学入门》卷七作 " 丹皮 " 。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二
《杨氏家藏方》卷九:二至丸
【处方】 鹿角(镑细, 以真酥 2 两,无灰酒 1 升煮干,
慢火炒令干)半斤,苍耳(酒浸
1 宿,炒干)半斤,
麋角(镑细, 以真酥 2 两、米醋 1 升煮干, 慢火炒干)
半斤,当归 5 两(细切,酒浸
1 宿,焙干),山药 4
两,白茯苓(去皮) 4 两,黄耆(蜜炙) 4 两,人参
(去芦头) 2 两,沉香 2 两,沙苑疾藜(拣去土,净
洗,焙干) 2 两,远志(去心) 2 两,肉苁蓉(酒浸
1 宿,切,焙干) 2 两,附子(炮,去皮脐)
1 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酒
3 升,糯米 3 合煮烂,和捣
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生精血,去
风湿 ,明目聪耳,强健腰脚,和悦阴阳,既济水火,百疾不生。主
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每服
50 至 100 丸,空心温酒,盐汤任
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九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二至丸
【处方】熟地黄(酒蒸)
3 两,龟版(酒浸,酥炙)
3 两,白术(麸炒) 3 两,黄柏(酒浸,炒)
3 两,
知母(酒浸,炒) 4 两,当归(酒洗) 4 两,生地黄
(酒浸) 4 两,白芍药(酒炒) 4 两,麦冬(去心) 4
两,天冬(姜炒) 2 两。
【制法】上为细末,枣肉同炼蜜和杵
100 余下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脐,壮筋骨,明眼目,调
养元气,滋益子息。主
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每空心、午前服
50 丸。服至百日,逢
火日摘去白发,生出黑发是其验也。
【注意】忌莱菔、诸血、羊肉。
【摘录】《济阳纲目》卷六十四
《医方类聚》卷九十五引《济生》
:二至丸
【处方】 鹿角(镑) 2 两,麋角(镑) 2 两,附子(炮,
去皮) 1 两,桂心(不见火)
1 两,补骨脂(炒) 1
两,杜仲(去皮,锉,炒丝断)
1 两,鹿茸(酒蒸,
焙) 1 两,青盐(别研)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老人、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
伸,头旋眼黑,下体痿软。
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方中鹿角、麋角,
《张氏医通》作“鹿
角胶”。“麋茸”。
恶热药者,去附子,加肉苁蓉
1 两。
【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五引《济生》《扶寿精方》 :二至丸
【处方】怀地黄(肥大沉水者,酒浸,九蒸九晒,竹
刀切) 3 两,白术(无油者,面炒) 3 两,败龟版(酒
浸一宿,酥炙脆,石器捣碎)
3 两,黄柏(厚者,酒
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炒褐色)
3 两,
知母(肥大者,酒浸一宿)
2 两,当归(肥大者,酒
洗) 2 两,生地黄(肥大者,酒浸软,竹刀切,晒干)
2 两,山茱萸(鲜红者
6 两,水润,剥肉去核) 2 两,
白芍药(酒浸一时,锉,炒)
1 两,白茯苓(坚白者,
去皮筋) 1 两,人参(肥白人如数,苍黑人减半)
1
两,绵黄耆(蜜炙) 1 两,山药(白而无皮,手可粉
者) 1 两,广陈皮(水润,去白)
1 两,五味子(肥
大者) 1 两,甘枸杞 1 两,破故纸(炒) 1 两,菟丝
子(酒浸一宿,蒸熟,杵,去皮,晒干)
1 两,杜仲
(酒浸,炒,去丝) 1 两,牛膝(肥大者,酒浸一宿)
1 两,苁蓉(去甲心,酒浸一宿,酥炙黄,竹刀切)
1 两,虎胫骨(酥炙黄)
1 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调养元气, 滋益子息, 补虚损, 暖腰膝,
壮筋骨,明眼目,滋阴降火。主
早 泄
小 阴 经
阳 痿
月 经 不 调
更 多 功 能 主
治 >>>
【用法用量】方中陈皮, 《医学入门》作“丹皮”。
【摘录】《扶寿精方》
12、封髓丹
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
黄柏 砂仁 甘草
上蜜为丸,每服三钱。
【集注】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
之精而藏之。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盖肾为坚脏,多虚少实,因肝木为子,偏喜
疏泄母气,厥阴之火一动,精即随之外溢。况肝又
藏魂,神魂不摄,宜其夜卧鬼交精泄之证作矣。封
髓丹为固精之要药,方用黄柏为君,以其味性苦寒,
又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
肃,则龙火不至于奋扬。水火交摄,精有不安其位
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扰,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缩砂
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
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内五脏六腑之
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内,肾中之髓自藏矣。此有
取于封髓之意也。
汪昂曰∶此方加天冬、地黄、人参,名三才封髓丹。
用天冬补肺以生水,地黄补肾以益精,用人参补脾,
从饮食中化生水精也。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
补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
曰三才也。喻昌曰∶加黄柏以入肾滋阴,砂仁以入
脾行滞,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创
建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13、真武汤
治少阴水气为患, 腹痛 下利,四肢沉重 疼痛 ,小便
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
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
(炮,一枚)
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
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
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注】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
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
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
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
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
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
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
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
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
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
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
盖人之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酸
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
根于阴也。于此推之,则可知误服青龙致发汗亡阳
者,所以于补阳药中之必需芍药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
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
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
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
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
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汤头歌诀》真武汤
《汤头歌诀》
(仲景)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附子
一枚(炮),白术二两(炒) ,茯苓、白芍(炒) 、生
姜各三两。〕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润惕保安康 。(中
有水气,故心悸头眩;汗多亡阳,故肉
筋惕。 ,
音纯,动貌。苓、术补土利水,以疗悸眩;姜、附
回阳益火,以逐虚寒;芍药敛阴和营,以止腹痛。
真武,北方水神。肾中火足,水乃归元。此方补肾
之阳,壮火而利水,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