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中医妇科常见的月经周期、经期、出血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如果是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为崩中几天淋漓不止称为漏下。时而大量出血,时而淋漓少量不止,这种经血暴崩与漏相互转化常称为崩漏下血。此病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说:“妇人有漏下者。”隋朝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分别述及:“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并明确的阐述曰:“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本病要与一般的月经不调、早孕后的子宫外孕、胎漏、产后出血、癓瘕等器质性病变出血相鉴别。
崩漏下血的病因较为复杂,病情也多变,所以必须在认真辨证的情况下应对治疗。绝不可一见到出现出血就一味去止血。应先查出血的病因,辨其出血的时间、量、色、质的不同改变。参考全身症状及脉象、舌质、舌苔的变化。本病多见有实热证、虚热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脾气虚证、肝气郁证、血瘀证,前五种在治疗病源的同时,可以配合止血的炭类药,后两种如再配用杜仲炭、艾炭等炭类药去止血,会适得其反,反而会使瘀血更甚,形成瘀血不能去,出血不止,新血不生的败局。
案1:秦某,女,22岁。2012年6月30日就诊。诉漏血不止3个月。在英国多年,3个月前回国后,可能是环境的改变,经期参加文化考试,压力过大所致,中西药治疗未效。诊时仍然漏血不止,时多时少,近2天来血量少,但有少量血块,血色暗黄色,小腹隐隐作痛,时有腰痛、头晕、气短、手足凉、大便干。舌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诊断:(肾气亏虚,冲任失养,瘀血内停型)崩漏。治则:补肾益冲任,祛瘀而止血。处方:川断20g,寄生20g,杜仲炭20g,当归15g,川芎15g,菟丝子20g,肉苁蓉12g,太子参15g,白芍15g,熟地30g,香附12g,桃仁12g,山药20g,莲子肉20g,水煎服,日1服,7服。2012年7月8日:药后漏血未止,已无血块,血色变红。他症明显减轻,以前方去桃仁,加黄芪15g,7服。2012年7月16日:服上药3服后止血,再以前方7服。2012年7月23日:药后各症消除,血止。再以前方7服,隔日1服。
体会
崩漏属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以止血药或子宫刮宫术治疗。中医辨证认为,瘀血内阻所致崩漏下血多见,其主症即是下血兼有血块或腹痛,血块多是瘀血重,血块少是瘀血少。瘀血内阻所致崩漏下血,一定要诊其瘀血产生的原因,肝气阻而致瘀血,多见有腹痛,必有腹胀呈胀痛。感寒所致瘀血,多见有腹痛较重,得热则痛减。肾阳亏虚,冲任虚寒,气血不固而致瘀,多见腰酸背痛,周身畏寒。肝气郁滞所致,用疏肝理气药,感寒者则用温经药,肾阳亏虚者则以补益肾阳。以上类型如应用大量止血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或致出血会更增多。有瘀血所致的崩漏下血,万不可应用补气药,如人参、黄芪之类,更不可应用炭类止血药,如杜仲炭、地榆炭、侧柏炭等。用之漏血不会停止,反会使漏血加重。崩漏失血过多或是有大量失血而出现极度血虚者,要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治疗方法,可急用独参汤或人参、黄芪共用急服。(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崩漏下血患者,及兼有肾精亏虚而出现先天无摄纳之能,如治疗恰当血止后即以补肾固精,不然还会再次崩漏。因精血同源,补肾精即益血,达到固血之目的。案一可见,下血不止的原因有二,一为肾气亏虚,二为瘀血内停,所以方中除补肾的川断、寄生、炒杜仲、肉苁蓉、另以四物汤补血、太子参、山药、莲子肉补脾以外,就是应用了桃仁、川芎、香附活血化瘀。方中并未应用炭类止血,同样本固标祛而血止。案二可见,此漏血不止是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所致,所以主以疏肝的柴胡疏肝散配合活血化瘀的红花、郁金,方中也没有应用大量的止血药,同样病祛血止。从以上两病例来看瘀血致漏血不止,瘀血不去,血流不止,欲止血,必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