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药膳食疗与药膳配方(下篇)《药膳食疗与药膳配方》(上篇)
2021-02-02 20:47:17
•
一、药膳
•中国药膳学
•二、食疗
•中医食疗学
一、药膳
•(一)概述
•(二)发展史
•(三)基础知识
•(四)药膳配剂
(一)概述
•药膳药食兼用,以药配膳,以食为形。
•药物和食材均为被赋予了中医药学理论内涵的纯天然的动、植物。很大一部分为药食兼用之品。
•药膳的配剂和应用必然要受中医药学理论和应用原则的指导。
•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中医药学、烹饪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核心。
•体现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理念。
•几千年来,药膳在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药物+食物=特殊食品
•药膳的最终应用形式为膳食,故应定义为特殊食品,而不是药物。
•其在保健、康复和预防等方面能起到主要作用,还可充分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多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不能过分夸大其功能。
(二)发展史
•1.起源阶段
•2.理论形成阶段
•3.发展阶段
•4.成熟阶段
1.药膳的起源阶段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时期。
•“民以食为天”说。
•“药食同源”说,说明在古代药物和食物并无绝然的界限。
•周代,宫廷医疗机构就设置了“食医”一职。
1.药膳的起源阶段
•酒的起源据考证可溯至夏禹时代,传说酿酒术为仪狄所发明。
•近代史学家认为酿酒术的发明甚至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对我国的饮食文化和医药学的发展亦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酒在医学领域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
•迄今,酒仍是配制药膳的佳品。
2.药膳学理论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
《黄帝内经》
•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经典文献。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神农本草经》
•被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公元1~2世纪。
•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兼用之品。如大枣、核桃、百合、薏苡仁、芝麻、蜂蜜、莲仁、龙眼肉、赤小豆及菌藻类。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被遵为“医圣”的张仲景所著。
•创制了许多药膳经方,如“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汤”、“猪肤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
•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辩证施膳
3.药膳学的发展阶段
两晋——金元
药膳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享用,而为各阶层人群所接受和运用。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
•设有“食治”篇,分为序论、果、肉、菜、米五部分进行专论。
•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疗本草》
•孙思邈之门生孟洗所著。
•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
•收载了261味药食兼用之品,并对这些品种的性味、产地、鉴别、烹制及配剂、适用对象等进行了详细叙述。
《饮膳正要》
•作者为元代御膳太医忽思慧,专职司掌帝王宫廷中的“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
•此人身兼医厨两职,专门研究医药与饮食相结合的学问,在运用药膳食疗保健养生、防治疾病方面自成一家。
•此书被后世誉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药膳食疗专著,记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膳配方及烹饪工艺。
•宋元时期的专著还有:
•《寿亲养老新书》
•《日用本草》
•《饮食须知》
•《去林堂饮食制度集》
4.药膳学的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药膳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
•四大名著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药膳食疗的内容。
•尤以《红楼梦》中的描写更加丰富多彩。
《救荒本草》
•明朱棣所著。
•是一部专门论述药食兼用植物品种的专著。
•其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俱佳。
《本草纲目》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
•记载了518种药食兼用之品,并附有大量的药膳配方,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卢和的《食物本草》
•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
•章穆的《调疾饮食辨》
•费伯雄的《食鉴本草》
•鲍山的《野菜博录》
•黄云鹄的《粥谱》等。
(三)基础知识
•1.阴阳五行学说
•2.脏腑
•3.经络
•4.体质学说
•5.养生保健
•6.病因与发病
•7.病机
•8.防治原则
•9.中医诊断基础
•10.八纲辨证
•11.气血津液辨证
•12.脏腑辨证
1.阴阳五行学说
•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我国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至今仍直接指导着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的实践。
(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被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自然界本身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而不断地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
(1)阴阳学说
•凡运动的、上升的、向外的、明亮的、温热的事物都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向内的、晦暗的、寒冷的事物则属阴。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相互转化。事物之间有阴阳之别,一个事物之中仍有阴阳之分。
(1)阴阳学说
•通过阴阳交感、阴阴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运动规律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阴阳交感是万物发生的基础;阴阳对立制约是事物稳定存在的前提;阴阳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并获得动态平衡的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由量变到质变,形成阴阳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
•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者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通过五行间存在的“相生”、“相克”与“制化”的关系来描述事物间的联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与阴阳学说有着理论上的互补性。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眼、舌、 口、鼻、耳
•五体:筋、脉、肉、皮毛、骨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气候:风、暑、湿、燥、寒
•发展过程:生、长、化、收、藏
• “口为脾之窍”
•“脾在志为思”
•“脾主湿恶湿”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2.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脏和腑两大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其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转化、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其形似腑(腔、管),其功似脏(藏精而不泻)。
•胆最特殊,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人体的毛发、皮肤、肌肉、经脉、筋骨等组织和眼、耳、口、鼻、舌、前阴、后阴等器官,与内在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脉”;“肝开窍于目,营养于筋”;“肺开窍于鼻,输精于皮毛”;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关系。
•脏腑学说,又称脏象学说,是指中医学研究人这种生命现象时以脏腑为核心内容。
•脏指的是藏于体中之脏;象指的是表现于外的与内脏相关的生理和病理的现象。
•脏腑学说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对生理、病理现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三是对长期而丰富的临床资料的总结和分析。
•脏腑学说中的脏器,与西医学里的内脏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中里的一个脏腑可被理解为一个功能系统,可能包括西医学中几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学里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学的几个脏腑功能系中表达。
•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没有必要进行对照。
(1)五脏
•心位于胸中,有主宰人体生命的作用,被称为“君主”。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属五行中的火行。
•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脉相互关联,心气的盛衰可从脉搏的变化和面部色泽的改变上反映出来。
•主神志——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外大表现;狭义之神,特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心的气血发生病变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在病理状态下,过汗可伤血,血损即伤心。
•肺位于胸中,因其位最高,被称为“华盖”。
•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宣发,外合皮毛,司汗孔开合——能将卫气布散于全身体表,温润肌肤,司汗孔开合,抗御外邪;肺与体表皮毛之间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
•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有向下通降的功能;疏通调节水液运行之通道。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肝位于右胁之内,属五行中之木行。
•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畅情志。
•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膜及爪甲有赖于肝的精气滋养。筋膜是一种连接关节、肌肉主管四肢关节运动的组织。
•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通过目来反映。
•脾居中焦,属五行中的土行。
•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
•主升清——正常时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
•主统摄血液——脾气对脉中循环之血有控制和约束的作用,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不致溢于脉外。
•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人的饮食与口味可以直接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繁衍,主骨生髓通脑——藏精是其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肾中所藏之精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肾为先天之本。
•主水——水特指人体内在的津液。
•主纳气——肾将肺所吸入之清气,摄纳至肾中。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二阴指前阴(尿道及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
(2)六腑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并与之以经脉互为络属而为表里。
•其内藏“精汁”,泄入小肠,有助食物消化之功。
•因其虽有腑腔之形,却无传化物之功;虽能藏“精汁”,但又常泄之,故又属于“奇恒之府。”
•“精汁”即胆汁。
•胆与肝互为表里,故胆的功能受到肝主疏泄的控制与调节。
•肝、胆都与人的情志活动有一定联系。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个部分统称“胃脘。”
•生理功能是受纳及腐熟水谷。
•小肠位于腹中,胃腑之下,其形为管腔,上端接幽门,下端接大肠上口。
•生理功能为受盛、化物及分别清浊。
•大肠位于腹中,小肠之下,上端接阑门,下端为肛门。
•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及燥化。
(2)六腑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上与肾经脉相通,下连尿道。
•生理功能为贮津液和排尿。
•膀胱居下焦,与肾相表里。二者共为机体津液正常循环代谢及调节的主要脏腑。
•三焦由上焦、中焦和下焦组成。其在定位上的概念并不具体。
•从形态学上可理解为除各实质性脏腑、组织、器官外的间隙,中医视其为运行气和津液的通道。
•生理功能有二:一是运行原气,二是运行水液。
•“气”虽属无形之物,但为人体功能之本。气的运行以经络为通道外,三焦亦为其布散之通路。
•三焦为通道,气为动力,可推动津液在其中运行输布。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3)奇恒之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
•除胆之外,其余的奇恒之腑均无表里配合关系及五行配属这一特点。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视觉、听觉、嗅觉等功能都归于脑;
•脑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之所在。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其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
•未受孕时,形态像个倒置的梨,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的发挥与天癸、冲任二脉及心、肝、脾等脏均有密切关系。
•天癸源于肾精, “天癸至” “天癸竭”。
•冲任二脉同居于胞中,“任脉通”“冲脉盛”。
•心、肝、脾是参与全身血液的化生、运行和调节的主要脏器。
(4)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脏腑、经络、骨骼、肌肉等许多器官组织所构成。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因而病。
(4)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统血
•心与肾:心主火,肾主水
•肝与肺:肺主气,肝主疏泄
•肝与脾: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
•脾与肺:脾主运化,肺主气
•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肺与肾:肺主气,肾主水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下降于小肠,再经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运化传输,以养全身;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经燥化与传导,继由肛门排出体外。
•在上述过程中,胆汁的助食物消化作用不可或缺,是传化物功能正常进行的前提。
•饮入的水液被吸收后,经脾运化,即转输至肺,经肺的宣降,通调水道之功布散于周身,再经三焦下渗入膀胱;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阳的气化作用一部分继续返回参与津液的循环,另一部分排泄于外而为尿。
•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肝与胆:胆附于肝,不仅在结构上互为附着,又以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肾与膀胱:同居下焦,以经脉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开合之功取决于肾中阳气的盛衰。
(5)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现象本原的高度概括,认为气是构成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物质。
•气有两层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气本身以及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气的生成有三:一是先天之精气;二是水谷精微之气;三是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二是人体及其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基本动力。
•气化作用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托举作用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谷气、水气等。
•血是循行于心脉之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成:由营气和津液化赤所成。以经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及肾精为物质基础。与脾、胃、肺、心、肾等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
•血的运行:依靠心肺之气的推动,运行于闭合的脉道之中。
•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作用;养神作用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形体及各脏器、组织、官窍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胃的腐熟,肠的吸收,脾的运化而成;津液的输布,要通过脾气的运化功能,上输到肺,再经肺的“宣散”和“肃降”及“通调水道”等功能,被输送到体表、三焦和膀胱等处。
•肺、脾、肾三脏之气,是津液在体内升降运行、循环代谢的基本动力。
•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全身
•气、血、津液均以水谷精气为生成来源。
•气属阳,以功能性表达为主;血属阴,以物质性表达为主。
•“气为血之帅”:气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血为气之母”:气依附于血,需得到血的营养。
•“气为津之帅”、“津为气之母”
•“津血同源”、“津血互生”
•气能生津血、行津血、摄津血;津血又能养气、载气;津血又有同源互生的关系。
3.
经络
•
经络学说是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而产生的对人体传导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认识
,
且逐步形成的理论概括。
•
可指导针灸、推拿、气功等,还可指导中医各科临床及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养生保健。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
•
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沟通全身各部、运行调节气血、传导感应信息等。
4.
体质学说
•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
人类既有形体官窍、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思、悲、恐等相同的生理共性。
•
但不同的个体存在体质类型的区别。
•
体质就是对人的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征进行的概括。
(
1
)体质的概念
•
形,指的是人的外在形体,以物质性表达为主。
•
质,则有性质、特质之意,指的是内在质的特异性,其无形而有象,以功能性表达为主。
•
形有高、矮、胖、瘦之别;质有高雅、粗俗、聪慧、愚钝之差。
•
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内在的个性化特征。
(
2
)体质的基本特征
•
体质的身心特征
•
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特征
•
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特征
•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特征
(
3
)体质的构成要素
•
形态结构要素
•
生理功能要素
•
心理活动要素
(
4
)体质状态的评价
•
体质的评价标准有:
•
形态结构状况
•
身体的功能水平
•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
心理的发育水平
•
适应能力
(
5
)体质的分类
•
最常用的方法仍是以阴阳为基点的方法。
•
阴阳平和质
——
理想的体质类型
•
偏阳质
——
以儿童、青壮年男性及妊娠期、更年期妇女为多。
•
偏阴质
——
以更年期男性和老年人居多
5.
养生保健
•
养生
——
保养生命
•
保健
——
保护维护健康
(
1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
顺应自然变化规律
•
重视精神调养
•
房事有节
•
注意体魄锻炼
•
饮食调养
——
平衡膳食、饮食宜忌
•
防止病邪侵害
(
2
)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
顺时摄养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调神养生
——
静养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
•
节欲惜精养生
——
节制房事、注意房事卫生
•
饮食养生
——
饮食有节、饮食有洁、克服偏食偏嗜习惯、药膳保健。
•
传统健身术
——
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各种气功、武术运动
•
推拿、艾灸养生
6.
病因与发病
•
人在健康状态时,自身的外在形体结构与其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可以用阴阳关系高度概括的对立统一整体。
6.
病因与发病
•
病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正气
”
——
人体内具有维持体内环境协调稳定,及其抗御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的功能的总称。
•
“
邪气
”
——
足以破坏人体内环境稳定,以及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
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
(
1
)六淫
•
风
——
为阳邪
•
寒
——
为阴邪
•
暑
——
为阳邪
•
湿
——
为阴邪
•
燥
——
为阴邪
•
火
——
为阳邪
(
2
)疫疠
•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因素。
(
3
)七情内伤
•
七情
——
喜、怒、忧、思、悲、恐、惊
•
可直接伤及内脏;
•
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
•
多发为情志病证;
•
七情异常直接影响病情发展趋势
(
4
)饮食失宜
•
饮食不节
•
饮食偏嗜
•
饮食不洁
(
5
)痰饮
•
痰饮既是人体因各种异常因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证产生的致病因素。
•
将质地较稠浊的称为
“
痰
”
,较清稀的称为
“
饮
”
。
•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
•
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
(
6
)瘀血
•
瘀血,既是因各种异常因素所致的体内血液循行障碍或停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疾病产生的致病因素。
•
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
(
7
)结石
•
结石,既是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的沙石样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证产生的致病因素。
•
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病程较长工,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
8
)劳逸失度
•
过劳
——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
过逸
——
安逸少动,气机不畅;安逸少动,阳气不振;长期用脑过少
(
9
)其它
•
外伤
•
虫积
•
一、药膳与食疗
•二、药膳配剂原则
•三、常用药膳药物
•四、常用药膳食物
•五、常用药膳剂型
•六、常用药膳配方
•七、常用食疗配方
一、药膳与食疗
•食疗和药膳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
•食疗除正常食品外,可加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食品。药膳则除此之外包括一些常用的药膳药物。
•所以药膳比单纯的食疗效果要突出,但技巧和难度更高一些。
•卫生部公布了双方禁用的名单。
一、药膳与食疗
•按功效作用分为:
•1.保健类
•2.预防类
•3.康复类
•4.治疗类
二、药膳配剂原则
•1.保健配剂原则
•2.治疗配剂
•3.药膳配剂的内容
1.保健配剂原则
•(1)因时制宜
•(2)因人制宜
•(3)因地制宜
•(4)平衡膳食
2.治疗配剂
•(1)辨证配剂原则
•(2)辨病配剂原则
3.药膳配剂的内容
•(1)君
•(2)臣
•(3)佐
•(4)使
三、常用药膳中药
•1.补益类
•2.温里类
•3.理气类
•4.止血类
•5.活血类
•6.利水渗湿类
•7.清热类
•8.化痰止咳平喘类
•9.解表类
•10.收涩类
•11.其他
1.补益类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当归、阿胶、枸杞子、何首乌、桑葚、玉竹、麦门冬、黄精、哈蟆油、北沙参、冬虫夏草、杜仲、紫河车、肉苁蓉、黄狗肾
•2.温里类
•干姜、肉桂、茴香、花椒、胡椒、
•3.理气类
•木香、陈皮、佛手、薤白、玫瑰花
•4.止血类
•小蓟、藕节、三七、槐花、马兰
•5.活血类
•桃仁、丹参、月季花、红花、益母草
•6.利水渗湿类
•茯苓、薏苡仁、玉米须、冬瓜皮、荠菜
•7.清热类
•蒲公英、金银花、马齿苋、香椿叶、胖大海
•8.化痰止咳平喘类
•桔梗、甜杏仁、罗汉果、冬瓜子、海带
•9.解表类
•紫苏叶、荆芥、胡荽、葱白、菊花、薄荷
•10.收涩类
•山茱萸、芡实、浮小麦、石榴皮、乌梅
•11.其它
•酸枣仁、砂仁、草果、藿香、槟榔、鸡内金、麦芽、谷芽、决明子、蚯蚓、枸杞叶
四、常用药膳食物
1.粮食类
•粳米、糯米、洋芋
2.动物类
•猪肉、猪心、猪肝、猪肺、猪肚、猪肾、猪肾、猪蹄、牛肉、兔肉、乌骨鸡、鸡肉、鸭肉、鸽肉、鹌鹑
2.动物类
•燕窝、鲤鱼、鲫鱼、黄鱼、鱼鳔、桂鱼、鳝鱼、泥鳅、
•2.动物类
•鳖肉、龟肉、虾、海参、海蜇、牡蛎肉、蛏肉、淡菜
3.蔬菜类
•山药、荸荠、芋头、冬瓜、黄瓜、苦瓜、丝瓜、笋、莼菜、旱芹、金针菜、藕、紫菜、菠菜、萝卜、胡萝卜、韭菜、
4.果实类
•胡桃仁、松子、向日葵子、莲子、白果、粟子、南瓜子、大枣、龙眼肉、百合、花生、山楂、橄榄、西瓜、梨
5.调料类
•蜂蜜、赤砂糖、冰糖、生姜、辣椒、大蒜、茶叶
6.食药兼用类
•蜂蜜、饴糖、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百合、胡桃仁、茯苓、薏苡仁、紫苏、薤白、生姜、葱白、胡荽、菊花、鱼腥草、马齿苋、乌梅、白果、芦根、绿豆、大蒜、花椒、胡椒、昆布、藕节、山楂;
五、常用药膳剂型
•1.粥食类
•2.米饭类
•3.菜肴类
•4.汤羹类
•5.茶饮类
•6.药酒类
•7.蜜膏丸类
六、常用药膳配方
1.粥食类
•(1)补虚正气粥
•原料:黄芪30~60g,人参3~5g或党参15~30g,白糖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抗衰老。
•(2)落花生粥
•原料:落花生(不去红衣)4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开胃,润肺止咳,养血通乳。
•(3)红薯粥
•原料:新鲜红薯250g,粳米100~150g,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养胃,益气通乳
•(4)龙眼肉粥
•原料: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
•功效:养心、安神、健脾、补血
•(5)桑仁粥
•原料:桑椹子20~30g,糯米100g,或冰糖少许。
•功效:补肝、滋肾、养血、明目。
•(6)糯米阿胶粥
•原料:阿胶30g,糯米100g,红糖少许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益肺
•(7)韭菜粥
•原料:新鲜韭菜30~60g,或用韭菜籽5~10g,粳米100g,细盐少许。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
•(8)苁蓉羊肉粥
•原料:肉苁蓉10~15g,精羊肉、粳米各100g,细盐少许,葱白2茎,生姜3片。
•功效:补肾助阳,健脾养胃,润肠通便
•(9)枸杞羊肾粥
•原料:枸杞叶250g,羊肾1只,羊肉100g,葱白2茎,细盐少许,粳米100~150g。
•功效:益肾阴,补肾气,壮元阳
•(10)小麦粥
•原料: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5枚。
•功效:养心神,止虚汗,补脾胃
•(11)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100~150ml,粳米50~100g。
•功效:清热生津,养阴润燥
•(12)沙参粥
•原料:沙参15~30g,粳米50~100g,冰糖适量
•功效: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13)脊肉粥
•原料:猪脊肉100g,粳米150g,食盐、香油、川椒粉各少许。
•功效:补中益气,滋养脏腑,滑润肌肤
•(14)山楂粥
•原料:山楂30~40g,或鲜山楂60g,粳米100g,砂糖10g。
•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
•(15)橘皮粥
•原料:橘皮15~20g或鲜者30g,粳米50~100g。
•功效:顺气,健胃,化痰,止咳
•(16)槟榔粥
•原料:槟榔10~15g,粳米50~100g。
•功效:下气,消积,驱虫
•(17)冬瓜粥
•原料:新鲜连皮冬瓜80~100g,或干冬瓜子10~15g,新鲜的30g,粳米适量。
•功效:利小便,消水肿,清热毒,止烦渴
•(18)鸭粥
•原料:青头雄鸭1只,粳米适量,葱白3茎
•功效:补虚劳,滋阴血,健脾胃,消水肿
•(19)猪蹄粥
•原料:猪蹄1~2个,通草3~5g,漏芦10~15g,葱白2茎。
•功效:通乳汁,利血脉
•(20)安胎鲤鱼粥
•原料:苎麻根10~15g,活鲤鱼1条约500g,粳米50~100g。
•功效:安胎、止血,消肿
•(21)乌梅粥
•原料:乌梅15~20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上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22)益母草汁粥
•原料:益母草汁10ml,生地黄汁、藕汁各40ml,生姜汁2ml,蜂蜜10ml,粳米100g。
•功效:滋阴、养血、调经、消瘀、解渴、除烦
•(23)生地黄粥
•原料:生地黄汁约50ml或用干地黄60g,粳米100g,生姜2片。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24)生芦根粥
•原料:新鲜芦根100~150g,竹茹15~20g,粳米100g,生姜2片。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呕
•(25)豆豉发汗粥
•原料:淡豆豉15~20g,荆芥3~6g,麻黄1~2g,葛根20~30g,山栀3g,生石膏末60~90g,生姜3片,葱白2茎,粳米100g。
•功效:发汗解表,和解退热。
•(26)蒲公英粥
•原料:蒲公英40~60g,鲜品用量为60~90g,粳米50~100g。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27)茵陈粥
•原料:绵茵陈30~60g,粳米50~100g,白糖适量
•功效:利湿热,退黄疸
•(28)紫苏麻仁粥
•原料:紫苏子、麻子仁各10~15g,粳米100g。
•功效:润肠通便
•(28)干姜粥
•原料:干姜1~3g,高良姜3~5g,粳米100g。
•功效:温暖脾胃,散寒止痛
2.米饭面点类
•(1)四喜煨饭
•原料:大米、猪肉、黄芽菜、胡萝卜、黑木耳、精制油、葱、姜末、盐、黄酒、酱油、味精各适量
•功效:补益五脏,强筋健体,滋补养生。
•(2)姜汁牛肉饭
•原料:鲜牛肉100g,姜汁适量,酱油、花生油各少许,粳米适量。
•功效:补脾益胃,强健筋骨,利水消肿
•(3)补气双菇面
•原料:鲜蘑菇、水发香菇各25g,黄芪10g,挂面适量。
•功效:补气健脾,益卫固表
•(4)莲肉糕
•原料:莲肉120g,茯苓60g,粳米120g,白糖适量。
•功效:养心安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
•(5)芡实内金饼
•原料:芡实180g,鸡内金90g,白面粉250g,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开胃,滋肾强身
•(6)鸡肉元宝饺
•原料:黄母鸡肉120g,白面180g,茯苓60g,姜、葱、味精、料酒、精盐各适量
•功效:益气养血,滋补脾肾
•(7)长寿粉
•原料:莲子、芡实、薏苡仁各250g,山药1500g,糯米500g,人参、茯苓各150g,白糖适量。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利水,扶正祛邪
•(8)茯苓包子
•原料:茯苓、山药各100g,面粉1000g,白糖猪油各适量。
•功效:补气健脾,益阴养胃,宁心安神,涩精止遗
•(9)山药汤元
•原料:山药、芝麻各50g,白糖100g,糯米粉500g。
•功效:补益脾胃,润养五脏。
3.菜肴类
•(1)人参煨猪肚
•原料:猪肚1个,人参15g,干姜、花椒各6g,葱白3茎,糯米80g。
•功效:补中益气,散寒暖胃。
•(2)艾叶蒸乌鸡
•原料:乌骨鸡1只,艾叶20g,黄酒30ml。
•功效:温补脾肾,调经止血。
•(3)玄参炒猪肝
•原料:玄参15g,猪肝500g,葱姜酱油糖黄酒芡粉各适量。
•功效:清热滋阴,养肝明目。
•(4)地骨爆两羊
•原料:地骨皮、陈皮、神曲各10g,嫩羊肉、羊肝各250g,豆豉、黄酒、芡粉汁、素油、葱丝、盐、糖各适量。
•功效:补肝明目,养血益气,和中开胃。
•(5)熟附煨姜焖狗肉
•原料:熟附片15~30g,生姜(煨熟)150g,狗肉500~1000g
•功效:温肾壮阳。
•(6)虫草蒸鸭
•原料:冬虫夏草10g,老雄鸭1只。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壮阳,纳气平喘,止血化痰。
•(7)归地烧羊肉
•原料:肥羊肉500g,当归、生地各15g,干姜10g,酱油、食盐、黄酒、白糖适量。
•功效:益气养血,温中暖胃。
•(8)地黄蒸鸡
•原料:生地黄50g,雌乌鸡1只,饴糖100g。
•功效:补中益气,滋肾养肝,和胃健脾,生津退热。
•(9)归参山药煨猪腰
•原料:当归、党参、山药各10g,猪腰500g,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各适量。
•功效:益气养血,补肾滋阴,涩精止汗。
•(10)枸杞叶炒鸡蛋
•原料:枸杞叶(鲜嫩者)100g,鸡蛋2个,菜油适量。
•功效:补肝养血,止带明目。
•(11)首乌炒肝片
•原料:首乌汁20ml,鲜猪肝250g,水发木耳25g,青叶菜适量。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填精,乌发明目。
•(12)鲜猪肾1枚,杜仲10g,鲜荷叶1张,花椒3g,盐少许。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化湿醒脾,通利膀胱。
•(13)枣蔻煨肘
•原料:大枣60g,草豆蔻12g,猪肘1000g,冰糖180g。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理气。
•(14)清炖茴香雀肉
•原料:麻雀12只,茴香9g,胡椒5g,砂仁10g,肉桂3g,调料适量。
•功效:温肾散寒,行气止痛。
•(15)玄参猪肝煲
•原料:玄参15g,猪肝500g,菜油、葱、生姜、酱油、白糖、黄酒、水豆粉各适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补血,养肝明目。
•(16)凉拌昆布
•原料:高丽昆布500g,生姜末、橘皮末、花椒末各适量。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下气利水。
•(17)白切猪肚
•原料:猪肚1个,人参15 g,干姜、胡桃各6g,葱白7茎,糯米200g。
•功效:补中益气,温肾助阳,散寒和胃。
•(18)羊脑桂圆煲
•原料:羊脑1具,桂圆肉25g。
•功效:滋阴补髓,养心安神。
4.汤羹类
•(1)大麦羊肉汤
•原料:大麦仁100g,草果5个,羊肉500g,食盐适量。
•功效:温肾助阳,暖脾和胃,理气宽中。
•(2)当归煨鸡汤
•原料:母鸡1只,当归30g。葱姜盐胡椒面各适量。
•功效:益肝肾,补气血,润肠。
•(3)乌鸡汤
•原料:乌骨鸡1只,大生地120g,饴糖120g。
•功效:滋阴补血,养肝益肾。
•(4)猪蹄花生墨鱼汤
•原料:猪蹄2只,墨鱼干、花生各50g。
•功效:滋阴养血,补血通乳。
•(5)鲤鱼赤小豆汤
•原料:大鲤鱼1头,赤小豆15g,陈皮、胡椒、草果各6g。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6)益寿鸽蛋汤
•原料:枸杞子、龙眼肉、制黄精各10g,鸽蛋、冰糖各50g。
•功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7)百合鸡子黄汤
•原料:百合45g,鸡蛋1枚
•功效:滋养心阴,清热安神。
•(8)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羊肉500g,当归、生姜各15g,调料适量。
•功效:养血散寒,温经止痛。
•(9)茯苓鸡肫汤
•原料:茯苓15g,鸡肫1个。
•功效:化湿运脾,健胃消食。
•(10)甘麦大枣汤
•原料:淮小麦100g,大枣10枚,炙甘草10g。
•功效:养心宁神,和中缓急。
•(11)二肚白及汤
•原料:鱼肚、猪肚各100g,白及15g,调料少许。
•功效:健脾益气,收敛止血。
•(12)菠菜猪胰汤
•原料:菠菜连根200g,猪胰1个,鸭蛋2枚。
•功效:养阴润燥,补益肺脾。
•(13)藕羹
•原料:藕250g,薄荷1握,豆豉60g。
•功效:解热生津,清利头目。
•(14)三汁羹
•原料:生黄精、大生地、鲜天冬各1500g,白茯苓300g,白蜂蜜2000g。
•功效:滋阴生津,润肺益胃,凉血退热。
•(15)红枣黑耳羹
•原料:红枣15枚,黑木耳15g,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5.茶饮类
•(1)五神茶
•原料:荆芥、苏叶、生姜各10g,红糖30g,茶叶6g。
•功效:祛风除寒,和中行气。
•(2)乌发茶
•原料:黑芝麻500g,核桃仁、白糖各200g,茶适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养血,乌发美容。
•(3)薄荷茶
•原料:薄荷叶30片,生姜3g,人参5g,芦根15g,生石膏30g。
•功效:疏风散热、益气生津,和中除烦。
•(4)大海茶
•原料:胖大海3枚,生甘草3g,冰糖5~10g。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通便。
•(5)五香奶茶
•原料:牛奶、茶叶、蜂蜜、杏仁、芝麻、白砂糖各适量。
•功效:益气养阴,补肺健脾,滋肾润肠。
•(6)槟榔橘皮茶
•原料:白槟榔1枚,橘皮1g。
•功效:顺气消积,降逆和胃。
•(7)桑菊饮
•原料:桑叶、菊花、金银花各9g,薄荷、淡豆豉各6g,芦根15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8)木瓜饮
•原料:木瓜1个,蜂蜜80g,生姜3片。
•功效:化湿和中,健脾消食,舒筋活络。
•(9)扁鹊三豆饮
•原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12g,生甘草3g。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健脾益肾。
•(10)茅根饮
•原料:鲜白茅根60g。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利尿,止血消斑。
•(11)葛根解酒汁
•原料:鲜葛根汁300ml,或干葛根300g。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渴,解酒醒神。
•(12)银花露
•原料:金银花干品30~40g。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退热。
6.药酒类
•(1)熟地香酒
•原料:大怀熟地240g,沉香3g,枸杞子120g,好酒5000ml。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顺气导滞。
•(2)菟丝子酒
•原料:菟丝子150g,米酒750ml。
•功效:补益肝肾,固精明目,止泻安胎。
•(3)鹿茸酒
•原料:鹿茸15g,山药30g,白酒500ml。
•功效:益精助阳,强筋健骨。
•(4)乾隆松龄太平春酒
•原料:熟地黄、枸杞子、红花各200g,当归、茯神各50g,龙眼肉400g,松子仁500g,白酒10L。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安神,活血通络,润肠通便。
•(5)桑椹酒
•原料:鲜桑椹1000g,白酒1000ml。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润燥生津,疏通经脉。
•(6)何首乌酒
•原料:制首乌60g,白酒500ml。
•功效:滋阴养血,活血通脉。
•(7)杜仲酒
•原料:杜仲500g,米酒5000ml。
•功效:补益肝肾,壮骨舒筋,通络止痛。
•(8)杞黄酒
•原料:枸杞子540g,生地黄汁3000ml,好酒5000ml。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乌须黑发。
7.膏丹丸散类
•(1)二冬膏
•原料:天门冬、麦门冬各50g。
•功效:滋阴生津,清心润肺,和中开胃。
•(2)两仪膏
•原料:人参400g,熟地500g。
•功效:大补元气,益精滋肾。
•(3)秋梨膏
•原料:雪花梨150g,冰糖、蜂蜜适量。
•功效:清热生津,润肺止咳,利咽开音。
•(4)桑椹膏
•原料:鲜桑椹1000g,蜂蜜适量。
•功效:补肝滋肾,养血明目。
•(5)琼玉膏
•原料:生地黄汁8000g,人参末1250g,白茯苓末500g,白沙蜜5000g。
•功效:补气养血,填精补髓。
•(6)青蒿参麦膏
•原料:青蒿500g,人参、麦冬各30g,白蜜100ml。
•功效:益气养阴,清退虚热。
•(7)蜜炼五味膏
•原料:北五味子500g,冬蜜3000g。
•功效:补肾养心,益气固摄,涩精止遗。
•(8)蜜制杏仁膏
•原料:杏仁、蜂蜜各450g。
•功效:润肺降气,利咽止咳。
•(9)三精丸
•原料:苍术、地骨皮各1000g,鲜桑椹500g。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精髓,健脾祛湿,凉退虚热。
•(10)桑麻丸
•原料:桑叶、黑芝麻各等份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滋养肝肾,祛风明目。
•(11)大补阴丸
•原料:炒黄柏、知母各60g,熟地、炙龟板各90g,猪脊髓2条,蜂蜜适量。
•功效:滋补肝肾,益阴养血,填精退热。
•(12)姜汁木瓜散
•原料:生姜120g,木瓜、紫苏各300g,甘草15g,盐适量。
•功效:祛风散寒,理气宽中,化湿健脾,舒筋活络,消食化积。
七、常用食疗配方
•1.风寒感冒
•葱豉饮——葱白、淡豆豉、生姜
•草鱼汤——草鱼肉、米酒、生姜
•五神汤——茶叶、生姜、荆芥、苏叶、红糖
•防风粥——防风、葱白、生姜、粳米
•2.风热感冒
•荆芥粥——荆芥、淡豆豉、薄荷、粳米
•双花饮——金银花、山楂、蜂蜜
•萝卜汤——白萝卜、金银花、甘草
•3.暑湿感冒
•香薷饮——香薷、藿香、苡仁、山楂、茶叶、苏梗
•白扁豆汤——白扁豆、粳米、红糖
•西瓜汁
•4.感冒通治方
•生姜苏梗饮——生姜、苏梗、陈皮、山楂、糖、盐
•花椒酒——花椒、侧柏叶、白酒
•醋薰法——食醋以1~2倍清水稀释后加热,每次薰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薰蒸一次。
•5.风寒咳嗽
•生姜粥——鲜姜、大枣、粳米
•杏仁苏子饮——杏仁、苏子、白萝卜、生姜、白糖
•麻黄胡椒饼——麻黄、胡椒、老姜、米酒、面粉
•6.风热咳嗽
•桑叶末——冬桑叶末,黄酒送服
•杏梨枇杷饮——杏仁、炙枇杷叶、大鸭梨
•蜜饯银花露——银花、芦根、甘草
•7.燥热咳嗽
•生梨汁
•萝卜汤
•杏仁饮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