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荔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编辑 / 张芊芊 ⊙ 校对 / 钱秀华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口痛”、“胃痞”、“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嘈杂、恶心、脘痞、纳差等兼症,一般发病率高,与人的饮食、情绪、体质和感受外邪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的一种常见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以及溃疡病等。中医认为,胃脘痛属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为邪、毒、寒、湿、热互结,中气受伤,升降失常,胃络瘀阻,故多属实证;本虚为脾胃不足,外邪得以乘虚而入,或脾虚失运,致湿热瘀毒互结,升清降浊失常。究其病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蕴脾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该病初起或发作期以气滞、胃热多见,久病为虚中夹杂、寒热错杂。对于该病的治疗,刘启廷自拟清胃化瘀汤,在一方治一病的基础上,临床加减应用数十年,收集有效病例数千份,效果显著。
组方依据:该方所治胃炎,包括各类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以胃脘疼痛、吐酸、嗳气三大症状为要点。该病因长期寒湿侵胃,郁久化热,湿热阻络,气血瘀滞,气虚津亏所致。治宜清热散瘀,理气和胃,制酸止疼。
方解: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解痉,蒲公英素有“疔疮圣药”之誉,有抑菌和杀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能生肌活血,故对溃疡的修复、炎症的消退及清除幽门螺杆菌等起重要作用。川芎素称“血中之气药”,集活血行气为一身,功在活血行气、化瘀生新,药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改变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及炎症消退。党参益气健脾,生精和胃,有研究表明,党参能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通过扶助正气,达到祛邪的目的。胃炎的发生,以饮食所伤、肝郁气滞最为常见,故合用紫苏梗、厚朴理气宽中,健脾化痰,燥湿和胃,如《药品化义》所谓:“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对肝郁脘痞尤宜选用。(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黄连、吴茱萸又名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效,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组方重用黄连苦以清心、寒以泻火,佐予吴茱萸辛以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川楝子、元胡为金铃子散,川楝子善走气分,能疏肝气,泄肝火,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元胡辛温活血,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因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故用量要轻。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典型病例
、
按语:清胃化瘀汤是刘启廷创建早、使用频率高的有效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遣药精炼,主方通用,收效速捷。如瘦人阴虚伤津,口干口渴,胃镜检查多提示萎缩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石斛、玉竹以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如胖人,多见湿热或痰湿阻胃,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或有溃疡,可加半夏、陈皮、白芨、海螵蛸等以燥湿化痰,敛疮生肌;如性情急躁、嗜酒的病人,多伴见食道烧灼痛,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在基础方中加半夏、降香、陈皮、生姜等以降逆和胃。(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在服药放方法上,刘启廷选用适时的服药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此方宜晨起和睡前空腹服用,以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刘启廷还告诫患者,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或醇甘厚味,或情绪不稳、肝火犯胃,均可加重病情,故在服药的同时,主张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以精神调节、合理膳食、药物治疗三方面配合,以获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