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2021-02-12 19:05:22
于该中药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
生 地15-30份 玄 参15-30份 麦 冬15-25份玉 竹10-20份 天花粉10-18份 白 芍15-25份决明子15-28份 火麻仁15-25份 枳 实15-25份莱菔子 8-20份 黄 芩 9-15份 黄 连 6-12份熟大黄 4-10份 砂 仁 4-9份该中药的最佳主要原料为生 地25g玄 参25g麦 冬20g玉 竹13g天花粉15g白 芍20g决明子25g火庥仁20g枳 实20g莱菔子15g黄 芩12g黄 连 9g熟大黄 7g砂 仁 7g该中药的剂型为水煎剂、蜜丸、水丸、浓缩丸、口服液、冲剂、片剂、胶囊。
该中药中重用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增液,辅以玉竹、天花粉生津润燥,白芍养血敛阴和里,决明子、火麻仁润燥滑肠,重用枳实并佐莱菔子以行气破滞,黄芩、黄连清肠泄火,轻用熟大黄一味,一则助枳实、莱菔子行滞推积之力,二则助黄芩、黄连清热之功,用砂仁温中化湿行气,以防滋阴药腻膈滞脾。众药共凑滋阴润肠、行气通便之效;以现代医学理论讲,有综合调节人体肠道内环境的作用。
下面就本发明的设计原理及内在作用作进一步说明1、滋阴乃生津增液、增水行舟之法。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方剂学》大学教材第176页第5段,附有复印件)但对增液汤原方的用量作了调整(增加生地用量),并加入玉竹、天花粉二味以加强生津之力,使源足则河不干。
生地黄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第1020页第10行记载有“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的功效(附有复印件);在第1271页第11行记载天花粉有“除肠胃中痼热”的作用(附有复印件)。
2、润肠用决明子、火庥仁二味,有润燥滑肠,使燥结不下之干涩粪块变得软滑的作用。
润肠药得滋阴药则肠道更润,滋阴药得润肠药则阴津更充,二者相得益长。
3、行气用枳实、莱菔子二味,可疏畅肠胃气机,破滞推积,使积动滞行。肠道的津液布散要靠肠道的气机运行,肠中的糟粕传输也要靠肠道的气机运行,即气行则津液布,气行则糟粕行、粪便出。临床上驰缓性便秘只所以多日没有丝毫便意,三天以上甚至十天左右才排便一次,原因就是肠管张力降低,肠平滑肌活动减弱,生理性收缩推进功能下降。
枳实在《本草纲目》第36卷82页第13行记载有“破结实,消胀满”的作用(附有复印件);第26卷72页第2行对莱菔子记载有“除胀,利大小便”的功效(附有复印件)。
4、动肠轻用大黄4-10g,仅用到全部中药总量的1/33左右,且酒炙熟用,并不是用它泻下,而是用它来激发和增加肠平滑肌的蠕动力,提高行气药的推动作用。
行气药与动肠药,两者之间也相得益长,相互促进。
大黄在《本草纲目》第1116页第16行、17行分别记载有“利大小肠”和治“肠间热结”的作用;在梅全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手册》第245页第3段中记载“实验证实大黄对整个结肠的电活动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峰电频率明显增加,辐度明显增高。”5、清肠用黄芩、黄连二味以清泄肠中实火,本人认为临床便秘病人中多数存在肠中实火的一面,也就是说肠中实火是多数便秘病人的病因病机之一。本人在临床对不少病人用肠镜观察,在直肠、乙状结肠发现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等炎性表现,这种情况与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胃肠病学》第二版第617页第2段所讲的情况是一致的(附有复印件),这也是要选用清肠药的依据之一。本发明只所以对便秘能收到长远疗效,不少病人停药后不再复发,清肠药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6、和里用白芍,有疏肝滋脾、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能。“和”者调和之意,即滞者疏、结者散、散者敛、亏者养,“里”者在里之脏腑,此处即指肝脾胃肠。肠胃气机的正常运行要靠肝气的疏泄,脾阴的滋润要靠肝血的濡养,这些又都是白芍的功效所长,故重用白芍一味将众脏腑和好,以安其里,以奠长治之基。
《本草正义》上说“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附有复印件,来自方文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用中药药理学》第680页中段)。《本草纲目》第850页第10行记载白芍有“利膀胱大小肠”的作用(附有复印件)。
7、防腻用砂仁,以防止阴柔滋腻之品滞中气而碍脾运,影响消化的弊病。轻用砂仁4-9g,仅为滋阴药总量的1/14左右,但实践观察已足以防止滞中阻脾症状的发生。
砂仁在《本草纲目》第869页第10行记载有“治脾胃气结滞不散”的功效。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状况,习惯性便秘的发生与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肠胃功能失调、肠道腺体分泌和平滑肌的张力及活动失去平衡协调状态有关。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1、本发明打破了以泻下为主或以润下为主的传统治疗便秘方法,根据便秘复杂的内在病理过程,采取甘苦并入、气阴同治、综合调节的措施,以滋阴、行气、润肠、清肠、动肠、和里、防腻七法合一,使七法有机地结合,相互促进中又有制约,并使各中药原料的用量轻重恰当而科学地搭配组合,以获得综合调节肠道内环境的效果,这就是本发明的创造性所在。
2、合理选用以清肠止泻止痢为特长的清肠药,采用塞因塞用,以止治止的方法,这也是本发明的创造性之一。
3、十四味中药中入大肠经者就有7味之多,入肺经者也有9味之众,肺与大肠相表里,病位在大肠,多数药味归经可直达大肠病所,直接发挥治疗作用。
4、本发明的中药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可用常规制剂方法加工成丸、片、冲剂等剂型,服用方便。
本发明的效果本中药有调节人体内环境、调节肠道的分泌及肠管张力与运动使之恢复到生理状态的作用,并能缓解盆底肌肉的紧张性,对驰缓性便秘、痉挛性便秘、直肠性便秘及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均有效,具体临床效果资料如下一般资料共观察186例,其中男64例、女122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6岁,以24-45岁之间最多,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2年。
诊断标准以粪块干燥、3天或3天以上一次,排出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或肛门下坠、有排不净感、残留感者即可诊断。来前均在他处经中药、或中成药(麻子仁丸、复方芦荟胶囊等)、或西药缓泻剂(蓖麻油、液体石腊等)多次治疗,服则通畅或便溏,停则又便秘,有些病人停药后反而便秘更严重。
治疗方法将本发明的中药用常规制剂方法制成蜜丸,每丸9g,让病人每次服1丸,根据病情轻重每日服2-4次,小儿减半服用,2周为一疗程,连服2-4个疗程。
治疗效果其中182例均于服药2-5天后粪便转为每日一次或二日一次,便条不干不溏,排出顺利,原伴随症状也随之消失;其余4例均由原7-11天一次转为4-6天排一次,粪块干涩程度也有所改善;有效率达97.85%,有效好转率达100%。服够疗程后停药,停药后不少病人于数年后仍未见复发。
实施例1生 地15g 玄 参15g 麦 冬15g 玉 竹10g天花粉10g 白 芍15g 决明子15g 火麻仁15g枳 实15g 莱菔子 8g 黄 芩 9g 黄 连 6g熟大黄 4g 砂 仁 4g实施例2生 地20g 玄 参20g 麦 冬18g 玉 竹12g天花粉13g 白 芍18g 决明子20g 火麻仁18g枳 实18g 莱菔子12g 黄 芩11g 黄 连 8g熟大黄 6g 砂 仁 5g实施例3生 地25g 玄 参25g 麦 冬20g 玉 竹13g天花粉15g 白 芍20g 决明子25g 火麻仁20g枳 实20g 莱菔子15g 黄 芩12g 黄 连 9g熟大黄 7g 砂 仁 7g实施例4生 地30g 玄 参30g 麦 冬25g 玉 竹20g天花粉18g 白 芍25g 决明子28g 火麻仁25g枳 实25g 莱菔子20g 黄 芩15g 黄 连12g熟大黄10g 砂 仁 9g本发明中药中的部分中药原料可用功效接近的其他中药原料替换,具体如下枳实、莱菔子与木香、槟榔,可用后者中的任何一种替换前者中的任何一种,也可用后者中的两种同时替换前者中的两种,将不会影响治疗效果。替换后的中药也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生 地15-30份 玄 参15-30份 麦冬15-25份玉 竹10-20份 天花粉10-18份 白芍15-25份决明子15-28份 火麻仁15-25份 枳实15-25份莱菔子 8-20份 黄 芩 9-15份 黄连 6-12份熟大黄 4-10份 砂 仁 4-9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下述中药原料制成生 地25g玄 参25g麦 冬20g玉 竹13g天花粉15g白 芍20g决明子25g火麻仁20g枳 实20g莱菔子15g黄 芩12g黄 连 9g熟大黄 7g砂 仁 7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的剂型为水煎剂、蜜丸、水丸、浓缩丸、口服液、冲剂、片剂、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中药,它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生地15-30份、玄参15-30份、麦冬15-25份、玉竹10-20份、天花粉10-18份、白芍15-25份、决明子15-28份、火麻仁15-25份、枳实15-25份、莱菔子8-20份、黄芩9-15份、黄连6-12份、熟大黄4-10份、砂仁4-9份。该中药有调节人体内环境、调节肠道的分泌及运动功能使之恢复到生理状态的作用,并有缓解盆底肌肉紧张性的作用,不引起腹泻,经临床应用对各种类型的便秘均有效,且多数停药后不再复发,有效率达97.85%。
文档编号A61P1/00GK1327848SQ01121569
公开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9日
发明者宋小存 申请人:宋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