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是指男子青春期后非性交或非手淫时频繁发生精液外射的一种病症。《医学心悟》曰:“梦而遗者,谓之遗精;不梦而遗者,谓之精滑”。现代医学认为遗精并非独立的疾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给予雌激素或镇静类药物对症治疗,疗效并不满意。本病中医属“遗精”、“失精”、“白淫”等范畴。中医认为,遗精病位主要为肾、心、肝、脾,病机为精室被扰,精失固摄。纵观古今医家,多从肾论治,以补肾涩精之法治之。王万春教授从心论治遗精,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典型案例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心脾两虚证:王某,19岁,2016年5月16日初诊。患者诉近半年来因学习压力大,经常熬夜,出现频繁遗精,每周2~3次,曾以固肾涩精之法治之,成效甚微。现症兼有心悸,失眠多梦,四肢倦怠,健忘,面色萎黄,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遗精,心脾两虚证。治以健脾养心,益气摄精。处方:黄芪20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0g,酸枣仁10g,龙眼肉10g,芡实15g,煅牡蛎15g,远志6g,炙甘草6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6年6月1日二诊:患者诉遗精次数减少但仍偶感失眠,食欲增加,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续前方,加夜交藤10g,山药10g,补骨脂10g,再进15剂。2016年6月16日三诊:遗精未作,面色红润,夜寐安。嘱患者口服成药归脾丸2个月加以巩固。随访3个月,一切安好。
按:《景岳全书》曰:“有因用心思索过度辄遗,此中气不足,心脾之虚陷也”。该患者处于学习紧张时期,思虑过度,而损伤心脾,致使心脾气血不足,无力摄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虚则乏力,面色萎黄;脾胃运化失司,则纳差,大便稀;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多梦。方中以芪、参、苓、术、甘草五味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当归补血,芡实,煅牡蛎收敛固摄,共奏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涩精止遗之功,故能收效。
心肾不交证:向某,30岁,2016年8月5日初诊。患者诉有长期手淫史,现已梦遗3月余,伴有心烦失眠,心悸健忘,神倦,五心烦热,腰酸,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脉细数。中医诊断:遗精,心肾不交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治以清火安神,交通心肾。处方:莲子心1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黄连6g,茯神10g,远志6g,酸枣仁10g,天冬10g,熟地10g,黄柏10g,甘草6g,14剂,水煎服。并嘱清淡饮食,忌淫邪之事。2016年8月19日二诊:患者诉梦遗有所改善,仍感腰酸,遂守上方加杜仲10g,续断10g,再进14剂,水煎服。2016年9月2日三诊:诸症已消,嘱患者多锻炼,平时可食用莲子山药粥补肾安神。随访3个月未复发。
体会:遗精虽为肾病,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乃君主之官,故心神受扰则影响肾藏精。笔者从心论治遗精,在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的基础上,联合补脾益气、交通心肾、疏肝解郁之法,正是中医五脏整体观的体现。正如《济生方》中所云:“心有妄想,所欲不遂……故遗精多从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