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谭新华教授是第一、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60余年,擅长外科及男科疑难杂病等诊治,尤对慢性前列腺炎有独到经验。笔者幸得机缘侍诊,受益匪浅,现将谭师治疗前列腺炎经验方前炎清方的组方思路及方义探析如下。
1组方思路
临床上,根据疾病性质不同,前列腺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前列腺炎病因明确,直接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盆腔泌尿系急性炎症反应;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前列腺在病原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盆腔区域及会阴部疼痛或不适、滴白、排尿异常等症状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精浊”范畴。
1.1符合西医对前列腺炎病理机制的认识
目前,西医关于前列腺炎的认识,普遍接受“多元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前列腺炎发病可能在前列腺周围组织器官、肌肉和神经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已经治愈,甚至在这些疾病彻底根除后,其造成的损害与病理改变仍会持续引起病理反应,这可能是慢性前列腺炎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其病因中心可能是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的共同作用。前炎清方功在益气固本、清利湿热、解毒消痈、化瘀通络止痛,具有抗菌消炎、清除内毒素、解除异常神经肌肉紧张等作用。这符合西医对前列腺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方向。
1.2针对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医宗必读》云:“心动于欲,肾伤于色,或强忍房事,或多服淫秽方,败精流溢,乃为白浊。”《医学心悟•赤白浊》谓:“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证治汇补》曰:“精之藏制在肾,脾主之运化,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湿浊内蕴,下注于精窍。”
前列腺炎病位在下焦膀胱及精室,病因病机复杂,常相兼为病,如房劳内伤致肾虚不固,封藏失司,气化不利,则小便频数、遗尿、尿后余沥不尽、滴白等;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外感六淫湿热之毒侵袭,蕴结膀胱,则小便频急、短黄、尿道灼热涩痛等,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则出现会阴、小腹、腹股沟及睾丸胀痛等不适症状。肾虚、湿热、瘀滞为本病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证以湿热为标,肾虚为本,气滞血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
1.2.1久病则虚,责之脾肾:脾乃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后天失养,水湿不运,湿浊内阻,湿遏热伏,故病情迁延难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先天之本,(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对脏腑组织有濡养和温煦作用,若肾阴阳失调,则会损及其他脏腑;反之,五脏阴阳失调,代谢紊乱,也会累及于肾,所谓“五脏劳伤,穷必及肾”。
1.2.2气郁脉阻,责之于肝:《医经溯洄集》云:“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肝主疏泄,升发调达之性,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故气机畅则气血调,经络通;肝失疏泄,情志失调,则气机郁结不畅,脉络瘀阻,气血痰久郁不散,此为前列腺炎缠绵难愈的机制之一。
1.2.3湿热之毒,内蕴外邪:《金匮要略心典》言:“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湿为阴邪,易袭阴位,阻遏气机,损伤肾阳;湿郁又易化热,则成湿热下注,肾虚与湿热互结,侵袭前列腺,病情反复难愈。
2方义探析
3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2018年7月31日初诊。尿频、尿急、尿少,尿不净感,少腹坠胀,会阴部潮湿。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沉缓。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0~1,卵磷脂小体++。中医诊断:精浊。辨证:肾虚不固、湿热下注证。治法:益气固肾、清利湿热。予前炎清方加减:黄芪20g,萆薢15g,金银花15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大血藤15g,茵陈15g,薏苡仁15g,茯苓10g,菟丝子10g,山药10g,乌药10g,益智仁10g,金钱草20g,甘草6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2018年8月16日复诊:尿频、尿急等排尿异常明显改善,少腹坠胀、会阴部潮湿已除,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虑其湿浊已去大半,而肾虚仍未尽复。守方去大血藤、鱼腥草、败酱草、茵陈、薏苡仁,加熟地黄15g、党参10g、山萸肉10g、女贞子15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泽泻10g,继服10剂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