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胜湿汤的组成:羌独活各10克、 防风10克、藁本10克、 蔓荆子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方歌: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此方号称为治湿之圣剂。主治: 1、湿郁太阳,肩背痛,脊痛项强,或一身尽痛,或身重不能转侧,脉浮;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2、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3、《医镜》顾松园: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随证加减治之。
李东垣的《 脾胃论》: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小肠经名)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项强、腰似折(象折断)、项似拔(象抽起)、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第一段的意思是:如果肩背痛不能回转头来看东西,原因是手太阳小肠经气郁阻不能活动。手太阳经脉始于小指尺侧少泽、沿上肢、循肩胛、经颈侧上行,过颊,止于耳前,所以肩背疼痛不能回顾。当用风药以散小肠经气的郁阻。这种风药,即是通气防风汤。 通气防风汤就是羌活胜湿汤……大名,小名罢了。 第二段的意思是:如果脊骨痛、后颈硬、腰象折断、后颈象抽起般疼痛,上冲到头部疼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气郁阻不能活动的原因。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沿额上行至头顶,经颈后脊骨两侧抵腰,至下肢。风湿阻滞太阳经脉,所以表现这些症状。用羌活胜湿汤正以开散太阳经气的郁滞。 羌活胜湿汤用羌活、防风、蒿本、都是足太阳经的发散药,解除太阳经证;配独活驱除足太阴经的伏风留湿,防止外内合邪;助以蔓荆子、川芎以清头风、止头痛,灸甘草以调中。 临证加减应用:如觉身重、腰部沉重,是足少阴肾经的湿热阻注,更须加用苍术燥湿为主药,黄柏泄热为助药,反佐少量附子引经,直达足少阴而解湿热。这是解决以足太阳经为主、足少阴经为次的外内合邪的矛盾关系。 具体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3、羌活胜湿汤可治五更泄: “五更泄”又称肾泄、晨泄,即天尚未明就要起床拉肚子,影响睡眠不说,而且有腹痛、气胀、解不净之感。以往认为系肾阳不足,命门大衰,阴寒独盛所致,常以四神丸、五味子散治之,但经临床实际应用,疗效不佳。近改用“羌活胜湿汤”加味治疗多例,果见效果。其原因为五更泄的阳虚证候不显,而脾虚湿盛却突出,是病在脾而不在肾。
其方加减如下,可以做为参考: 1、可加白芷、升麻、葛根、白术、白芍等,目的在于“下者举之”,使清阳上升,挽回中气下陷之势。 2、大便夹有粘液,腹痛而便后仍不舒畅者+黄连、白芍、陈皮、木香、吴萸等;泄泻水多,小便涩者+泽泻、猪苓、陈皮等。 3、如药后腹痛缓,粘液除,但困倦乏力者,即以升阳益胃汤去泽泻、半夏调理之。 4、倘阳气下陷,而虚火上冲,头晕目眩,两脚发软,夜间盗汗,这是热伤元气之故,舌上必罩薄黄腻苔,脉见滑象或数或大,可加用黄柏、黄连等苦寒坚阴,其症自退。
依羌活胜湿汤合理的加减,应用上面方法治之,一般一周左右开始见效,半月左右显效而愈。此外,如经治疗病情稳定,晨泄亦止,但腹中微痛尚存,肠鸣矢气未全消者,可用升阳汤巩固善后,此方肝脾两顾,益气兼和营活血。因此病在调理中,应当顾及血分,但不宜多用熟地、当归等阴腻滋润之药,否则易致滑泄,应当提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