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夏天,晌午时分,日头正是毒辣的时候,低矮的门诊室里里外外都是热的。大热的天儿,看病的人没有几个。我倚靠着椅子背,一边扇着一把破蒲扇,一边随意地翻看着前几天的旧报纸。偶然间一抬头,只见诊室外马路上,一位中年农民光着膀子,脖子上搭着一块擦脸布,两手在怀里托着一个光溜溜的小孩急匆匆地向门诊走来。我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迎了出去。来的人是附近村子的李某,他怀中的小孩有五六岁的样子,精神挺好,和他嘀嘀咕咕说着话。我认识李某,便主动地打了个招呼说:“孩子这么大了,不好抱,你怎么不背着?”李某看着我,一边倒出手来拽着擦脸布,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一边气喘吁吁地说,“不行,他长这个病没法背,走道也不方便”。
他正说着,一只手托着孩子屁股,然后腰一挺,肚子一腆,就把孩子摆在了我的面前。“李大夫,你看!”李某说着,把小孩的双腿轻轻向外一掰。我一看,噢,原来小男孩那略微悬垂的阴囊像一个晶亮的“水球”。我第一印象这是“水疝”,西医叫鞘膜积液。李某说:“小孩昨天在村东头沂河里澡洗(当地人称洗澡叫澡洗),回家后还没咋的,今晨起来,说‘雀蛋子’疼,我和他娘一看,吓了一跳,就赶快来找你看看。”(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听完他的诉说,我把眼前旧报纸折了一下,用双层报纸卷成一个高如手掌宽,比手电筒略细一些的纸筒,对着晶亮的小阴囊,再用手电筒从阴囊的后下方向纸筒方向照射,从纸筒里看到均匀的鲜红色半透明的光线,小小的睾丸显出略暗的阴影。通过这个方法确诊为“睾丸鞘膜积液”,也就是《中医内科学》中水疝。水疝包括睾丸鞘膜积液,但并不仅指睾丸鞘膜积液。这个诊断方法是烟台山医院外科主任赵子卓老师教我的,这叫“睾丸透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