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2021-03-30 08:54:24
补中益气汤:
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河北正定人)著作《脾胃论》中,又名“医王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于中气下陷、脾胃虚弱、气虚发热、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此方虽为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经典效方,但亦不仅限于脾胃疾病,对于其他病症,只要符合中气不足、清阳下陷的机制即可应用。现今用于治疗内脏下垂、美尼尔综合症、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蛋白尿、乳糜尿、冠心病、慢性肾盂肾炎、习惯性流产等,都取得一定疗效。
黄芪18克、人参6克(或党参15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当归3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生姜9片、大枣6枚
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是补益类方剂 补气剂的代表方剂
他看上去简单平和,却屡屡能起沉疴,消痼疾。
用《易经》理论分析,脾胃属艮土,所以补中益气汤是调养人体脾胃系统的良方。
其中,黄芪,参,白术,甘草,柴胡,当归5味为先天艮卦的西北地区所产。
升麻主产于东三省,得后天艮卦之气,
白术主产于浙江,为东方,为先天离火之地,即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
陈皮主产于南方,南方为后天离火之地,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和陈皮,是为了补火以生土。
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所以 适应范围较广,是李氏全息汤最常合用方剂之一。
主治:
1.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忽,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均居中焦,以消化水谷摄取精微物质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脾胃健运,则精力旺盛,气血充沛,故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素问》说:人以水谷为本,还有“民以食为天”。《中藏经》也说: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人民饥饱失常,水生火热。所以那时人们的胃气大多备受损伤。所以他创造了补中益气汤来补益人体胃气,消除胃气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根源。
而如今虽然丰衣足食,但因为种种缘由,饮食不规律,经常过饱或过饥,胃气也同样受损,从而滋生出各种疾病,同样也需要补中益气汤来纠正。所以李东垣说: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经脉失养,则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纳少便溏。
肺气失于脾胃清气充养,土不生金,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脾肺之气亏虚,则卫气不足,皮毛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反复易感,四肢不温,气虚腠理不固,则多汗。
脾宜升为健,中气虚弱日久,清阳不升。则可导致多种病变
如清阳不升,营养物质不能上承至头面部,清窍失养,则头昏目眩,甚至头痛不休,耳鸣耳聋,视物不清;
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而渴喜热饮,舌质淡胖。
若清阳下陷,郁阻不畅则出现发热,而非实火发热,故其热不甚,病程久,时发时止,手心热,劳则加重,脉虚大无力。
若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则出现久泻久痢,崩漏下血,尿蛋白等气血精微物质流失之证,或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乳房下垂,阳痿不举等内脏下垂之证。
综上所述,本方主治尽管临床表现多样,但均由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所致。
原方附加减法: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咳 嗽-去人参。
4.嗌干(口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1.热痛-加黄连。
12.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3.咽痛-加桔梗。
14.有寒-加肉桂。
15.湿胜-加苍朮。
16.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7.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8.便秘-加大黄。
19.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朮,
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
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
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朮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
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
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
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
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
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卫汤,
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9.去姜枣陈归柴,加黄柏,葛根,蔓荆子,名益气聪明汤,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清阳不升,白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清。
10.去柴归姜枣陈,名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11.去姜枣归陈草,加知母桔梗名升陷汤,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又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三五不调。
12.加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名归脾汤。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