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养胃的方子里,它别有深意!补胃阴,治胃胀痛、总嗳气,匠心可鉴
2021-03-30 08:54:24
养胃的方子里,它别有深意!补胃阴,治胃胀痛、总嗳气,匠心可鉴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一张,养胃的大方子。
这张大方子,是我早年跟师学习的时候,我老师要求我务必理解、背诵的。这是国医大家谢海洲的一张方子。
谢海洲,1921年生人,2005年离世,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誉教授。
方子如下——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方子啥时候用呢?我老师提示我,就是在胃病咋治也治不好,出现胃阴受伤的时候,可以用。
什么叫做“咋治也治不好”呢?
我还是给你举例子吧。这是谢海洲老先生早年的一张验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疼。
他这个胃疼,都五六年了,时好时坏,治不彻底。
最近这一年来,胃痛发作频繁,从前用过的汤药、中成药,不但无效,反而有越吃越重的嫌疑。
等到找谢海洲老师求治的时候,整个人十分消瘦,食欲大减,胃里头胀痛堵闷,十分不舒服,而且干呕、嗳气。大便也不通畅,发干。由于病情日久,患者不堪其苦,所以面容哀戚,生无可恋。
仔细诊察,发现脉象沉弦而细,舌苔薄,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舌头周围有齿痕。
了解到这些以后,谢海洲老师写了一张方子,就是前面开头我叙述的那一张。
结果,患者用药以后,很快感觉到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精神见好。六剂药喝完以后,胃中不适基本消失,舌头也不发红了。但是,整个人依然稍有胃胀。谢海洲老师用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白芍和玉竹善后。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我用我的语言,给你从头讲一讲。
我跟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胃阴不足。
啥是胃阴?胃,就像一口锅。胃阴,就是锅里头的水或油。你炒菜也好,煮饭也罢,能离开水或者油吗?同样道理,胃作为食物的受纳器官,它要想腐熟消化食物,把食物变成可以利用吸收的营养物质,也需要水或油。
在胃中的水或油,就是胃阴。
如果一个人胃阴不足,他就无法消化食物,胃气不通降,于是他就不断嗳气、打嗝、食欲不振,甚至干呕。胃阴不足,胃降失常,他还会胃胀、胃痛、堵闷。胃阴不足,肠道就跟着干涩,所以容易便干。所有这些,上头医案里的患者,都具备。
另外,患者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这是阴虚有热的体现。舌有齿痕,说明舌体偏胖大,压迫于牙齿。舌体为啥胖大?因为胃阴不足,脾胃无法生化足够的气血,来濡养舌体。
由此可见,患者胃阴不足,是定下来的事儿,没啥怀疑的了。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患者胃阴为啥会被伤到?
这肯定要牵扯到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等问题。但,有一层原因,最不可忽视,这就是在从前的治疗过程,过用辛燥疏通之品。
其实,对这个胃痛啊,我们中医往往考虑肝胃不和。肝属木,脾胃属土。两者容易打架。木气克土,人就胃疼。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东西,比如柴胡啊、香附啊等等。
但是,这类东西总用、常用,容易伤害胃阴。因为这些药材有疏散疏通之性啊。疏散疏通,就意味着容易伤阴。这就好比总刮风的地方,总是干燥一样。因此,在这类药用久了以后,不少患者会有胃阴不足的问题,从而让胃痛治疗效果不好,甚至越治越痛。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大概就属于这个情况。过去的治疗过程中,屡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品。再加上患者体质的偏颇,于是让胃阴慢慢受伤,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去养好胃阴。
怎么养?谢海洲老师的方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我们再看一遍——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这里头,沙参、石斛、麦冬、玉竹,就是养胃阴的。
生地和白芍,可以滋补肝阴。从前,胃阴不足,肝阴就受影响。肝阴不足,肝气不平,它就克伤脾土,导致胃痛。那现在,我们给它把肝阴补好,让肝气柔和起来,它不就不去克伤脾土了吗?这里头,白芍重用20克,凉肝柔肝之效明显。而且,白芍配合甘草,还能缓急止痛。
接下来,乌梅、木瓜、山楂,这三味药酸甘化阴,可以养胃柔肝。尤其是木瓜,古人说它可以“救胃汁以制肝”。
最后,再用点枳壳、白蔻仁,行气畅中,可以理气止痛,又防止滋阴之品的滋腻之性。
这就是基本意图。
如此一来,患者胃阴得补,肝阴得充,肝胃之气柔和,疼痛自然可以减轻了。
这就是基本意图,我不知道,我说清了没有。
其实,这就是利用滋养胃阴的办法,来养胃止痛的案例。它针对的,一定是胃阴不足的老胃病患者。
说起来,这胃疼,还真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医人,真正能把胃病治明白的,并不多。文老师在其中,自然是不起眼的一个,根本达不到要求。正因如此,我才对脾胃病的验案、验方,收集颇多,研究颇多。上头这个,算是我比较重视的经验之一。我把它详细写出来,供您参考借鉴。如果能帮助到你,那也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功德。当然,还是那句话,非专业读者,你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你记住,它针对的是胃阴不足。脾胃阳虚者,肝郁气滞者,淤血作痛者,用这样的办法都是不对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胃痛胃胀,兰洱延馨饮兰洱延馨饮
【配方】
素馨花12克,延胡索10克,佩兰10克,条甘草5克,普洱茶5克,厚朴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
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苔白厚腻,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暖气,食欲缺乏,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浊阻脾者。
【用法用量】
1.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
2.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
3.每天服一剂,分两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1.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
2.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
3.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
4.普洱茶味甘,人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5.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
6.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的功效。
【加减】
1.吐酸嗳气者: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
2.痛甚者: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
3.纳食不馨者:加炒谷芽15克,鸡内金10克;
4.并胁肋胀痛者: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
【特别说明】
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胃脘胁肋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按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遇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胃痛——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影响;
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胃病不必四处找方,8大“名方”已集齐,必有1个“解救”你
老胃病患者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吃西药基本无效,越吃胃越寒,吃中药就像买彩票,弄错方子适得其反。
其实胃病并不难治,药用对了一碗汤,药用错了用船装,为了让大家都找到适合有效的方法,笔者收集了当今八大名医验方。
这些方子为现代中医专家汲取名医古方奥义,经临床验证而成,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子。
胃病不必四处找方,8大“名方”已集齐,必有1个“解救”你
一、胃神经管能症
症状:多由精神因素激发,常诊断为慢性胃炎,表现为胃疼、烧心、嗳气、纳差等。
中医解释:湿浊阻痹,肝郁滞气
方药:素馨花12克,佩兰、延胡各10克,普洱、厚朴、炙甘草各5克
功效: 舒肝解郁,行气止痛
出处:《兰洱延馨饮》
二、萎缩性胃炎
症状:胃部隐痛、胀气、灼热,口干、口苦、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胃阴不足,肺虚,肝热
方药:怀山药130克,北沙参、焦山楂各30g克,石斛、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白芍、浙贝各10克
功效:养阴建中,理气降逆
出处:《养阴建中汤》
胃病不必四处找方,8大“名方”已集齐,必有1个“解救”你
三、胃溃疡伴黏膜萎缩
症状:胃酸量少,消化缓慢,胃脘隐痛,烦渴咽干,早饱,便秘。
中医解释:胃阴虚,津液不足,肝胃不和
方药:北沙参、丹参、炒白芍、大麦冬、 金钗石斛、生麦芽各10克,乌梅肉、炙内金、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效: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出处:《滋胃饮》
四、多年慢性胃炎
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神疲乏力
中医解释:脾不建运、元气不足
方药:麦芽、谷芽各30克,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增进食欲,消除炎症
出处:《健运麦谷芽汤》
五、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反流性食道炎
症状:反酸、烧心、灼痛、恶心、呕吐、爱腐吞酸。
中医解释:寒热错杂,胃气上逆
方药:党参、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制半夏10克,炙甘草6克,黄连、甘姜3克。
功效:益气健胃,和中开痞,辛开苦降
出处:《和中消痞汤》
六、胀痛为主的慢性胃炎
症状:胃胀痛、嗳气、打嗝、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脾胃不和,胃气不通
方药:大腹皮、香橼皮、枳壳各10克,苏梗、香附、陈皮、毕澄茄、佛手各6克。
功效:理气、和胃、通降
出处:《加味香苏饮》
胃病不必四处找方,8大“名方”已集齐,必有1个“解救”你
七、功能性胃炎、胆反、胃动力差
症状:嗳气、反酸、胀满、口苦、食欲不振
中医解释:肝胃不和,脾胃两虚
方药:柴胡、苏梗、六曲各6克, 炒黄芩、炒白术、香扁豆、炒白芍、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 炙甘草3克,八月扎15克,香谷芽12克。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出处:《安中汤》
八、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窦炎
症状:胃灼热、反酸、烧心、吐清水、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方药:陈皮、枳实、竹茹各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黄连2克, 甘草3克
功效:苦降辛通,化湿和中
出处:《加味黄连温胆汤》
以上药方,请对号入座,均为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因患者差异,可由专业医师随证加减,不明事宜,随时探讨。
先父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先父张志千老中医对治疗胃脘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侍诊数年,现归纳几点以飨读者。
一、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者。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食纳减少,每遇情志抑郁则加重,舌苔白,脉弦而缓。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金铃子、元胡素、炙香附、陈皮)。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痛自止。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柑,广木香;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法半夏、煅瓦楞子;口苦苔黄者加黄连或龙胆草;食少纳差者加神曲、麦芽。
例:张××,男,43岁,工人。胃脘痛已数月,曾治未效,现疼痛复发,牵连两胁胀痛,脘腹饱闷食后尤甚,嗳气则舒,大便数日一次,口苦粘腻,舌苔黄白相兼,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拟疏肝行气,合辛开苦降法。柴胡6g、枳实5g、白芍10g、佛手柑6g、法半夏10g、黄连5g、甘松5g、甘草6g、全括蒌12g,服六剂。二诊,疼痛减轻,大便亦畅,尚有脘腹胀闷,原方加炙香附6g,进六剂后胃脘疼痛消失,饮食亦增,继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而安。
二、清热和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者。证见胃脘阵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味苦、大便不畅、舌苔薄黄、脉象弦数,常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清中汤加减,全瓜蒌、薤白、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甘草、黄连、炒山栀、广木香。俾热降气行、胃和痛止。苦嗳气呕恶者加旋复花、代赫石、生姜;泛酸烧灼感者加海螵蛸、薄公英。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壳。
例:沈蒲,男性,成年。胃脘疼痛年余,屡见复发,近日胸脘疼痛,间有痛引彻背,嗳气饱闷,烧心,吐酸,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数日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证属胸阳痹阻,胃热失降。治宜开痹理气,清中和胃。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皮12g、薤白16g、陈皮5g、炒山栀10g、枳壳5g、广木香6g、吴茱萸3g、法半夏10g、茯苓10g、黄连5g、生姜3片。服三剂。二诊:胸脘疼痛减轻、饱闷,嗳气亦减,尚有烧心吐酸,大便不畅。原方去生姜、加海螵蛸、蒲公英各12g。继服三剂。三诊:疼痛已瘥、烧心吐酸亦减、大便较润,尚有饱闷嗳气、舌苔薄白,脉稍弦数。再拟清中泄热,理气降逆。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5g、吴茱萸3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3g、佛手柑6g、炙甘草5g、旋复花6g、代赫石20g、党参10g。又服三剂而获良效。
三、化淤通络法:适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损伤,导致血淤凝滞者。证见胃脘疼痛,屡治屡发,痛如针刺或刀割,且有定处,食后痛增,大便色黑,常有隐血,甚或呕吐黑血,舌质,舌边有淤点,脉象缓涩。家父常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紫丹参、檀香、砂仁、蒲黄炭、五灵脂、元胡索、炙香附、白芍。)俾气血流畅,通则不痛。若出血不止者加三七、白芨。倦怠少气、唇舌色淡,脉细弱者加红参、黄芪、炮姜;阴虚有热象者,舌红脉细数加生地、丹皮、阿胶;营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
例:陈××,男,42岁,工人。患者胃痛多年,经钡剂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现胃脘掌痛,痛甚如刀割,拒按,遇精神不适时则疼痛加剧,食纳减少,形体瘦弱,舌润质暗,脉细涩。化验:大便隐血强阳性。证属血淤气滞,中气亏虚。治宜化淤止痛,益气补虚。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15g、檀香5g、砂仁5g、元胡素10g、生黄芪15g、红参6g、三七5g、五灵脂10g、蒲黄炭10g。服三剂。二诊:胃痛减轻,出血亦止,精神好转,原方中红参改为党参15g,加白芍10g。继服五剂。三诊:疼痛数日未发,大便隐血阴性,脉缓,改拟补中健脾为主,佐以活血补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5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2g、法半夏10g、广木香5g、炙甘草5g。继进十剂后临床症状消失,脉舌如常。以原法增减善后,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四、温运脾阳法: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者。证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疼痛缓解,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家父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炙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高良姜、炙香附、陈皮、广木香)。使中阳得运,脾胃气旺,则疼痛缓解,若呕吐清水转多者加姜半夏、茯苓、淡附片。大便色黑,隐血试验阳性者,将上方去桂枝,高良姜。生姜改为炮姜、加白药、地榆炭。
例:王××,男,34岁,工人。溃疡病多年,常有复发,胃脘隐痛绵绵,食后痛解、饥时痛作,多食则脘腹胀闷,暖气泛清水,肢冷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润,脉弱无力。证属脾胃虚寒、阳虚失运。治宜补气温中、散寒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炙黄芪12g、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6g、饴糖30g、生姜3片、红枣3枚、广木香5g、陈皮6g,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食纳稍增,精神亦振。尚有嗳气、泛清水。原方去生姜、红枣,加姜半夏10g、干姜6g、再进五剂。三诊:胃痛已罢,泛清水亦除,食量增多。改拟补脾益气、健胃和中。药用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法半夏10g、陈皮5g、炙甘草5g、广木香5g、厚朴5g、生姜3片、红枣3枚,服十剂调理善后,半年未发。
五、养阳益胃法:适用于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络失养者。证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象弦细而数。家父常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炙甘草、川栋子、法半夏、绿梅花)。慎用香燥,忌刚用柔,重在治本。若胃中有烧灼感者加左金丸、炒山栀。大便燥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
例:黄××,女,37岁,工人。患者胃痛已年余,反复发作,近几个月来,常感胃脘部烧灼痛,大便燥结:三、四天一次,口干唇燥,嘈杂似饥,烦躁易怒,舌降无苔,脉弦细数。证属郁火伤阴,胃络失养。拟养阴益胃、柔肝止痛。方用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川石斛10g、黄连5g、吴茱萸2g、白芍12g、炙甘草6g、川栋子10g、法半夏6g、玫瑰花5g、瓜萎仁12g、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嘈杂似饥及口干唇燥亦好转,但胃脘部烧灼感依然,晚上烦躁易怒,大便结,舌绛转润。原方去玉竹,加炒山栀10g、再进五剂。三诊:嘈杂似饥及烦躁易怒均除,胃部烧灼痛亦感,尚有便结。此郁火渐降。胃阴未复。改用一贯剪加减:生地12g、白芍12g、杞子10g、北沙参12g、麦冬10g、瓜萎仁12g、陈皮5g、黄连5g、川栋子10g、绿萼梅5g。服三剂后,胃脘部烧灼痛已瘥,大便正常,饮食好转,舌绛转淡,脉细。坚守原法增损调理而愈。
体会
1.确立主证,执简驭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2.胃病治肝,理气防燥 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3.健脾助运,勿失中和 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当以“中和”为贵。务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4.甘酸濡润,养中寓疏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却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组方时尚虚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