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瘕为妇科
妇科症瘕(zhèng jiǎ)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病机多因脏腑失调,气血阻滞,瘀血内结,气聚为瘕,血瘀为症。证候以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四型多见。
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癥属血病,表现为有形可征,常表现为痛有定处,触之有肿块且坚硬不移;瘕则病属气病,多表现为痛无定处,虽有肿块但聚散无常且推之可移。女性因有经带胎产的生理过程,较之男性易出现气血失常的病理状态,更易患此病证。张锡纯认为女子癓瘕的病因有两种:一因瘀血阻于冲任,致冲任失调,癥瘕内生。在其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七卷之“论女子癥瘕治法”中就明确指出,女子之所以罹患癥瘕,其病因在于产后恶露未净,凝结于冲任之中,遂渐积而为癥瘕。
二因冷积结于下焦,致气血逆乱,癥瘕形成。认为“癥瘕不必尽属瘀血也。大抵瘀血结为癥瘕者,其人必碍生育,月信恒闭。若其人不碍生育,月信亦屡见者,其癥瘕多系冷积”,指出冷积下焦,胞宫气血不畅,遂致女子癥瘕。并以月信是否停闭,是否阻碍生育作为瘀血或冷积致病的主要鉴别点。(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进一步指出,癥瘕虽名之为一,但实际为二证:“癥者有实可征,在一处不移。瘕者犹可移动,按之或有或无,若有所假托。”并认为癥比瘕的病情更为严重。张锡纯认为瘀血冷积致病,一旦结为癥瘕即伤人正气,以致虚证沓来,说明正虚血瘀是癥瘕的主要病机。(以上内容摘自:《张锡纯治疗妇科癥瘕理法方药探析及应用》作者:李冬华 周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 P1430-1432,1438页)
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rr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气滞血瘀型
【证见】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尖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症散结。
【方药】
1.主方香棱丸(严用和《济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茯苓20克,土鳖虫12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茯苓,选加水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穿山甲之类。
2.单方验方
(1)橘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1990.8)
处方: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何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肌瘤内消丸(王耀程《中医药学报》1990.2)
处方:山慈姑,夏枯草,射干,海藻,何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
(3)宫症汤(吴定信《中医杂志》1981.1)
处方:当归、炮穿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牛膝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证见】 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药】
主方三棱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麦芽30克,浙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姑15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临证新病多实,宜攻宜破;医学教育网整理久病不愈或术后,以补益气血为主,恢复机体的正气。若气以复,肿块未除,复以攻破为主。术后若有瘀滞,可于补益气血之时,辅以行气活血之品,并注重调其饮食,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
1.气滞血瘀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阻滞经脉,血行受阻,气聚血凝,积而成块;或经行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侵袭,血脉凝涩不行,邪气与余血相搏结,积聚成块,逐渐增大而成?瘕。
2.痰湿瘀结 脾阳不振,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凝而为痰,痰浊与气血相搏,凝滞气血,痰湿瘀结,积聚不散,日久渐生癥瘕。
3.湿热瘀阻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内侵,与余血相结,滞留于冲任胞宫,气血循行不利,湿热瘀阻不化,久而渐生癥瘕。
4.肾虚血瘀 肾藏精,主生殖,妇人以血为本,气血之根在于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伤肾,肾虚则气血瘀滞而为肾虚血瘀;或瘀血久积,医学教育网整理化精乏源,亦可成肾虚血瘀,阻滞冲任胞宫,日久渐成癥瘕。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暗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暗,脉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