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田心义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许琦
1 、头部外伤后遗症(综合症)
头部外伤(脑震荡、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1至2个月)治疗后,有的可痊愈,不留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尤其是脑外伤较严重,昏迷时间较长的病人,往往留有后遗症。
其表现可分为轻重两类:轻者头晕目眩,神倦懒言,四肢乏力,夜寐不安,或有头痛耳鸣,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重者除上症外还有头痛如针刺,痛连巅顶,干呕吐涎沫,食纳不佳等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5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食谷欲呕当为阳明中寒之证,固宜吴茱萸汤温中降逆,若服汤药后呕反加剧,说明是上焦热邪未去,当然只能辨证而用其它方剂。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从病证及用药分析,以上两条是论述胃虚寒凝或挟肝气上逆所导致的证候。第八条为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因而发生干呕,胸满的症状,第九条为胃虚停饮,又夹肝气循经脉犯胃上冲,因而发生干呕头痛,吐涎沫。
方中吴茱萸可温中祛寒,下气降逆(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故为君),人参、大枣甘缓,补虚益胃(为佐使药),生姜可散寒止呕,故重用而为臣药。四药合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而脑外伤中后期患者,由于外伤后(1至2月)头部有些症状仍未解除,终日郁郁寡欢,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呕;久思伤脾,水湿运化失职,致水湿内停则食欲欠佳,口吐涎沫;肝气上逆,上犯脑窍,故头痛连巅顶;以上病证,虽非原发,却也属伤后变证,但既然病证相似,治疗亦可同法(异病同治),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辨证准确,即可应手而效。
值得提出的是:脑外伤后遗症往往虚中挟实,有瘀血残留者其痛如刺,加用通窍活血汤和白芷、杭菊、建菖、双钩藤、三七之类,其效更佳(通窍活血汤方:麝香1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川芎10g,大枣7枚,赤芍10g,老葱头7个)。
2 、颈部伤筋,项痛不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伤寒论》第31条论述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故见项背强几几,无汗者,病起自伤寒(邪);《金匮要略》所述,亦是太阳病,无汗并“欲作刚痉”。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联系颈部的伤筋如:落枕、颈项韧带劳损与钙化、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及颈椎小关节错缝等,均有颈项不适、疼痛、活动欠灵活、欲伸不能、欲缩不得等症,即为“几几”之证,畏寒或肩背疼痛等并发症。现代教材所载亦采用太阳经证辨证治疗,首选即为葛根汤,表症重者可合羌活胜湿汤,病久者加四虫丸(全虫、蜈蚣、土鳖、地龙)等,以通经活络,再适当配以手法理筋或铺以理疗,可应手而效。
3、 胸胁外伤,血气胸
4、 腰椎压缩骨折或骨盆骨折初期腹胀便秘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伤寒论》虽讲的是外感杂病,但本条已说明“虽汗出、不恶寒……此外欲解”,说明已无表证,但大便秘结,属里实热证,即所谓阳明腑实证,归纳大承气汤证应用“痞、满、燥、实”四大证,即四味药对四大证,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联系腰椎压缩骨折或骨盆骨折后,由于后腹膜血肿刺激腹腔,使肠蠕动减弱,腹腔胀气,全身不适,大便秘结,而此类病人,一般身体均较壮实,更无表证,即可用大承气汤急下通便,一通百通,全身舒畅,伤痛随之缓解,即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大便通后应改用它药。
5、 老年人外伤久卧,津少便结
6、 外伤四肢肿胀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讲的是太阳病,发汗太过,以致胃中津液受损,而出现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但虽渴不多饮,即“少少与饮之”,又兼见脉浮,是表邪未解,微热消渴是内有水饮,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承所致,非真渴也。联系受伤后四肢骨折患者,骨折处出血肿胀,伴全身畏寒发热(微热),亦有脉浮口渴之象;是因外伤后体质下降,复感寒邪,故有畏寒发热之象;口渴是因骨折出血,瘀积一处,他处津液减少,一时难于上承口唇(但未流出体外),故亦饮水不多。(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先师云:“伤后易感寒,治伤先发散。”五苓散表里双解,化气行水,小便利则水去渴止,肿自消则痛亦减轻,实为治四肢外伤之良方,但恐伤后肿甚消缓,拟加五皮饮(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以加强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使肿胀得以快速消除。又如三七、血竭之属,为活血止血之品,可随证选用,而不被古方古法所囿,才会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