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证
1. 烦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身体自觉发热。 2. 心下痞、胃痛、腹痛、下痢、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 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老,舌苔黄腻或厚或薄,舌面较干。(黄连舌) |
1. 烦躁不安是黄连证的重要指征。此外患者尚伴有心悸心慌、睡眠浅而易惊,甚或颠倒转侧,不得安眠。严重得精神症状可以表现为精神错乱。
2. 凡心下痞者,必黄连与黄芩同用。所谓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一种胀闷的感觉,但按之并无肌卫现象,有的患者可以有轻度胀痛,按之更甚。
3. 腹诊:用手作心窝部的触诊,患者往往会感觉不适或胀满气滞感,或疼痛感。
4. 黄连舌是黄连证的特异性指征。
□黄连解毒汤
1. 烦躁,不安感,焦虑,或抑郁。 2. 面红赤,上火,唇暗红,出血倾向。 3. 黄连舌。 4. 心下痞,不适感,按之隐痛。 |
1. 火热症候:不安感、焦躁感、失眠、精神异常、面红充血、口干舌燥、头痛头重等。
2. 黄连解毒证的患者大多是体格强健、面色红或紫赤的男性,口唇暗红,舌质暗红坚老、干燥,舌苔黄而干腻。
3. 问诊可知有烦躁、不安感、失眠、焦虑或抑郁及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4. 切诊可以发现心下有痞闷不适感、抵抗感、压痛感。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淡白偏高。
5. 类方:温清饮:合四物汤,是用黄连解毒汤兼见出血倾向、女性月经不调者。荆芥连翘汤:温清饮加荆芥、连翘、薄荷、柴胡、桔梗、白芷、甘草,用于头面部炎症。
□阳热体质
外观特征: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或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 好发症状: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皮肤常有疮疖,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 |
□黄连汤
1. 恶风,发热,汗出。 2. 烦躁,心动悸。 3. 心下痞或呕吐,或腹痛,或泄泻。 4. 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腻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厚苔。 |
□小陷胸汤
1. 上腹部、胸胁部痞痛、拒按。 2. 舌质红,舌苔黄腻。 3. 或便秘,或恶心,或咳嗽气急,痰黄黏腻。 |
黄连证伴见心下痞痛,按之更甚,便秘,或伴见胸胁苦满、咳嗽喘息、痰黏而黄。
□三黄泻心汤
1. 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 心下痞,便秘。 3. 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 脉实有力、数、滑。 5. 吐血、衂血或出血倾向。 |
以红、肿、热、痛为表现的感染性化脓性疖肿,多见本方证。
□黄连阿胶汤
1. 心中烦、不得眠。 2. 出血倾向或诸血证。 3.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头昏、小便短黄、口舌糜烂。 4. 心下痞、腹痛。 5. 舌质红或深红、苔黄或花剥、起裂,脉细数。 |
1. 本方适用于诸出血性疾患伴见心中烦、不得眠者。
2. 本方治疗失眠,见烦躁不安同时也有精神萎靡、脉细数、舌红少苔,且有入夜烦躁而白天稍安的特点。
3. 凡头晕而眩,耳鸣心烦,口干唇红,胫酸懈怠,忽睡忽醒;或彻夜不眠,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者。
4. 黄连阿胶汤证的舌象有明显的特征:舌质红或深红;苔或薄黄,或舌苔花剥、舌面起裂纹;口腔黏膜常破碎。
□香连丸
1. 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痢下黏臭或脓血。 2. 舌苔黄腻,舌质暗红。 |
1. 木香临床用于腹痛腹胀。
2. 香连丸方证中里急后重,痢下黏臭或脓血,舌苔黄腻,舌质暗红提示黄连证的存在。
3. 临床尚可以见到患者身热有汗,烦躁等症。
4. 若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舌苔呈焦黄腻,可以加酒制大黄。
□左金丸
1. 脘腹痛,胁胀痛,口苦,嘈杂,呕吐酸苦水。 2. 舌质红舌苔黄。 |
1. 吴茱萸用于止痛止呕。
2. 左金丸证的特征是腹痛、呕吐酸苦水。
3. 比较:临床也见一些慢性胃痛,常见疼痛绵绵,且常吐酸水,但细问后知疼痛并不剧烈,常在空腹时发作,其酸水不苦、量多、清稀,患者自觉胃脘冷,口内淡而无味,舌质多淡红,舌苔白滑,此类腹痛多为小建中汤。
左金丸 |
香连丸 |
|
相异 |
治疗上腹部疼痛,伴呕吐酸苦水为主。 |
治疗下腹部胀痛,伴泻痢为主。
|
石膏类方
□石膏证
1. 烦渴喜饮。 2. 恶热多汗。 3. 舌面干燥。 4. 脉洪大、浮滑。 |
1. 以口渴、舌干、身热多汗、脉象洪大有力为主要症状。
2. 舌面可以有舌苔,但舌面必定干燥。
3. 大黄证是以便秘、腹痛腹胀、拒按、舌红苔焦黄厚腻为特征,表示胃肠道内有有形的宿垢燥屎充满其中,谓之实热证;石膏证以强烈渴感、身热、多汗、脉洪大为特征,表示体内有无形燥热之气弥漫燔灼,故谓之燥热证。
4. 比较
石膏 |
桂枝 |
|
相同 |
自汗出、身热 |
|
相异 |
1. 恶热而多汗 2. 烦渴 3. 脉大而洪滑 4. 多见于急性病 |
1. 恶风而自汗 2. 不口渴 3. 脉大而缓 4. 多见于慢性病 |
□白虎汤
1. 石膏证伴高热者。 2. 石膏证伴烦躁、神志不清者。 3. 石膏证伴强烈渴感者。 |
1. 鉴别白虎汤证要特别注意舌象,舌苔要见干燥无津;脉象要滑数有力,脉形要洪大。
2. 白虎汤治眼病经验:眼睛局部红肿较甚,刺激症状较明显。舌红少津,或舌赤苔黄面燥。脉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
□白虎加人参汤
1. 屡经发汗,精神萎靡,口渴感明显的白虎汤证。 2. 无大热,无大汗,但以渴饮为主诉的慢性病。 3. 有白虎汤证而脉无力,全身状态差者。 |
张仲景使用人参的指征是大汗出后、口燥渴。此外患者当有心慌、胸闷、短气、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消瘦等症。
□白虎加桂枝汤
1. 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2. 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3. 舌质暗红。 |
□竹叶石膏汤
1. 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或干呕。 2. 精神萎靡,消瘦憔悴。 3. 舌红少苔,舌面干燥,脉虚数。 |
本方是一张发热性疾患恢复期的调理方。与白虎加人参汤相比,本方津液不足的程度比较严重,故表现为形体羸瘦,舌红少苔而口干舌燥,干咳等。
□消风散
1. 皮肤搔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不愈。 2. 发热感,烦躁,口渴。 3. 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
大黄类方
□大黄证
1. 腹满,腹痛,拒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
2. 精神不安,烦躁,易兴奋,身热有汗。
3. 舌质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大黄舌)
1. 大黄证属于里实证与里热证。
2. 里实是指以便秘、腹痛、腹胀、拒按抵抗感为临床表现的腹内充实状态。
3. 里热是指以面红、身热、烦躁、唇暗红、舌红苔黄、痰液黏稠、口干燥为表现的代谢亢进状态。
4. 大黄舌:大黄证中最具特征的是舌象。
5. 慢性疾病患者中典型大黄舌可能不多,但舌苔一般多比较厚,且色黄,舌质也偏红且坚老。
□大黄体质
外观特征:体格壮实,肌肉坚紧,面色红有油光,或面腻滞,唇厚暗红。舌苔厚而干燥。
好发症状:平素畏热喜凉,食欲旺盛,易发头晕头昏,易便秘,汗少或汗出不畅,胸闷,口干苦,痰液唾液黏稠,血脂、血压偏高,腹部有压痛感或抵抗感。
体质倾向:多热、多火。
1. 多热:主要指这种体质出现的症状以热性症状为多,如畏热喜凉、食欲旺盛、口干苦、痰液唾液黏稠、便秘等。
2. 多火:是指大黄体质头面部症状比较多,如易发头晕头昏、或头痛、甚或突然中风不语。
□ 大承气汤
1. 剧烈腹痛、腹胀,坚满拒按,便秘或痰液脓血便。
2. 潮热或发热,身热汗出,唇舌焦干。
3. 烦躁、谵语、神志失常。
4. 脉实有力,苔干焦黄起红刺。
1. 大承气汤其证不出大满大实大热,其脉不外沈、实、滑。
2. 大满指腹满腹胀;大热指身热甚,扬手掷足,恶热喜冷;大实则指不大便,按之脐周硬如卵石。
3. 小承气汤:用于腹胀满的大黄证。
4. 调胃承气汤:适用于有明显舌苔干燥、黄厚、便秘的大黄证及有明显身热有汗、大便干燥如栗的大黄证。除问诊外,干燥的舌苔及腹诊见腹部硬满、特别是脐周扪及粪块也是诊断要点。
□桃核承气汤
1. 大黄证。
2. 少腹部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 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 精神不安,如狂。
5. 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唇暗红,面红。
1. 张仲景用于治疗「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结」。
2. 热结膀胱:膀胱是指少腹,热结指里实热证。
3. 其人如狂:是指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烦躁不安、谵语,类似精神错乱的状态。
4. 少腹急结:为少腹部拘急疼痛,按之更甚。体征是左下腹部剧烈疼痛,按压时患者因痛剧而屈曲左下肢,有时按压时可以触及深部有压痛及索状柔软抵抗物,有的患者左腹股沟也有显著压痛。
□大黄蟅虫丸
1. 少腹部疼痛或有硬块,腹满感,腹胀感。
2. 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肌肤干燥如鳞甲,两目黯黑。
3. 舌质紫暗,或见舌见瘀斑,脉细涩。
□茵陈蒿汤
1. 黄疸色泽鲜明,尿黄短少。
2. 胸闷,烦躁,身热有汗。
3. 大黄证。
1. 黄疸病属阳黄专方。
2. 阳黄:属于热证、实证的黄疸,黄疸色泽鲜明,并有口干、身热有汗、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
3. 阴黄:属于寒证、虚证的黄疸,黄疸色泽晦暗,口淡不渴、身寒、便溏、尿清白、舌质淡、苔白。
□防风通圣散
1. 发热无汗或头痛头昏,或目赤肿痛,或皮肤痒疹、疮疡肿毒等。
2. 便秘,腹胀,胸隔满闷。
3. 舌苔厚或干或腻。
□大黄附子汤
1. 腹痛剧烈、拒按,便秘。
2. 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汗出恶寒,手足冷,脉沈紧弦。
3. 舌苔白腻,舌面比较干,舌质坚老。
柴胡类方
□柴胡证
1. 胸胁苦满。
2. 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1. 胸胁苦满是柴胡证的必见指征。胸胁部的胀痛、胀满、硬满、触痛、压痛;女性乳房胀痛、结块;或胆囊痛、肋间神经痛都可包含在内。
2. 他觉胸胁苦满: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的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局部有胀痛不适的感觉。
3. 寒热往来:除体温以外,包括自觉的寒热交替感;时而畏风发冷,时而面红烦热;或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冷;或半身热、半身冷;或心胸烦热,而四肢冰冷;或覆被则烦躁发热、似汗非汗,而去被又觉寒冷至骨、肌肤粟起;以及对温度的自我感觉过敏等。
4. 往来与休作有时:指发病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或有一定的周期,或是交替发作。
5. 柴胡带:包括胸胁部、肩颈部、头额部、腰胯极少腹部、腹股沟等,以身体的侧面为主。这区域出现的胀痛、酸痛、牵掣感、感觉异常、肿块、结核等,常可以考虑柴胡证及诸柴胡汤证存在的可能性。
□柴胡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多弦细。
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重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
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1. 面色暗是重要外观特征,暗是气滞血瘀的外在表现;舌质亦可以见到暗或紫。由于有瘀血,皮肤多见干燥。
2. 胸胁苦满与四肢常冷也是重要特征。
□小柴胡汤
1. 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 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沈弦。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1. 凡用黄芩必见证为上腹部的痞痛或腹痛。
2. 伤寒论用人参的目的有三:一是救治汗吐下后,或失血后的虚脱及脱水的脉微、舌面干燥;二是治疗病后的虚弱少气;三是用于心下痞硬。
3. 心下痞硬:指上腹部的似胀非胀,按之腹肌薄而紧张度比较高,一般多见体弱者或慢性胃肠病者。
4. 合方。
柴陷汤:合小陷胸汤,治咳瘦痰黏,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
柴朴汤:合半夏厚朴汤,治胸闷胁痛、咽喉、食道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
柴苓汤:合五苓散,治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口渴者。
柴平煎:合二陈汤,治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柴胡桂枝汤
1. 发热恶风,往来寒热,有汗,关节酸痛。。
2. 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1. 桂枝体质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呕吐口苦者;柴胡体质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痛、肌肉痉挛者;小柴胡汤与桂枝汤证互见者。
2. 舌质多偏暗。
□柴胡桂枝干姜汤
1. 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 寒热往来感,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 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1.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及精神疲劳的恢复剂。
2. 女性最多此方证。例如有客人时或外出时,精神颇饱满,应接热情,但过后即感疲劳,精神顿失。
3. 柴胡体质患者,表现精神的波动幅度大,在过度的精神紧张,饮食不调,加上连续的肉体劳动或过多出汗的刺激下,容易形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4. 比较:
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柴胡汤
相异
自汗,小便不利,口干不欲饮,心烦,不欲食,且伴动悸、睡眠浅或不眠。
有汗:加桂枝
无呕:去半夏
心烦:加牡蛎
苔白厚、食欲不振:加干姜
呕吐,默默不欲食。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汤
相同
自汗,发热
相异
精神神经症状较明显(牡蛎)
腹部软弱,食欲不振
舌苔白而干且较厚
多伴关节痛
多见腹痛,腹肌比较紧张(白芍)
苔薄白、或薄黄而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 柴胡证。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
3. 舌质红,苔厚黄腻。
1. 胸满:可以看作胸胁苦满为主的柴胡证。
2. 烦惊:可看作精神不安、不眠、胸胁动悸等精神症状,也表现夜梦多、易醒、易心慌。
3. 谵语:可看作语言思维障碍,精神错乱。
4. 一身尽重,不渴转侧:可看作神经肌肉病变。
5. 小便不利:可看作心身疾患的水肿、尿失禁、大便秘结等。
6. 脐腹动悸是张仲景使用龙骨牡蛎的重要指征。
7. 医生按其腹部扁平,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8. 比较: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相异
1. 舌苔黄腻、甚或干焦,且多腹满、便秘
2. 严重的精神症状,如癫痫
3. 柴胡体质
1. 舌苔薄白而润泽
2. 精神症状仅为不眠、多梦
3. 桂枝体质
□四逆散
1. 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易紧张,肌肉易痉挛的柴胡体质。
2. 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
3. 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1. 枳实主治胸腹胀满、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2. 基本条件:胸胁腹疼痛,四肢不温,柴胡体质;且腹痛频发而精神尚饱满,形体不憔悴,且无大黄证、桂枝证、附子证。
3. 比较:
四逆散
小建中汤
相异
1. 柴胡体质
2. 脉弦有力
3. 舌质坚老而干,舌苔或薄白、或薄黄,多干腻
4. 腹痛往往连及胸胁,按之更痛
1. 桂枝体质
2. 脉浮大而无力
3. 舌质嫩红而润
4. 腹痛多呈阵发性,按之则舒
□血府逐瘀汤
瘀血表现:
1. 疼痛部位多固定。
2. 出血易凝固,色紫黑。
3. 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
4. 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1. 柴胡体质出现瘀血的频率是较高的。特别是那些顽固性的失眠、头痛、腹痛、发热等病症,常见血府逐瘀汤证。
2. 柴胡体质患者的慢性病调理中,要注意瘀血证的存在。
3. 本方是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的合方。
4. 临床对以下情况要注意本方证存在:
一、病程比较长,常规治疗不效,久治不愈,而不见衰弱者。
二、病症怪异、主述复杂,多见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三、患者肌肉坚紧。
四、有瘀血证。
□逍遥散
1. 胸胁苦满或胸胁痛,腹痛、腹胀,女性月经痛,经前乳胀或头痛。
2. 寒热往来感,或月经周期参差不齐。
3. 食欲不振,浮肿。
4. 舌淡红苔薄白。
1. 本方为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加减方。
2. 对象:贫血貌,面色萎黄或枯黄,或黄暗而月经不调的患者。
3. 类方
丹栀逍遥散:加丹皮、栀子,治疗遥遥散证伴面色红、目赤目糊、头痛、发热、心烦、出血、尿黄尿痛者。
□大柴胡汤
1. 发热或往来寒热。
2. 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 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 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