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药治疗方法
药方 1:柴胡 6 克 当归 6 克 川芎 3 克
胆草 5 克 条芩 6 克 入金 10 克
川力 10 克 香附 10 克 丹参 15 克
甘松 6 克 佛手 10 克 甘草 3 克
茵陈 10 克 茵草 10 克 必改 10 克
莱菔子 15 克
药方 2:
生地 15 克 沙参 10 克 寸冬 10 克
川楝 10 克 枸杞 10 克 当归 10 克
郁金 15 克 白寇 3 克 丹参 10 克 香附 6 克
佛手 10 克 甘草 3 克
姜黄 6 克 茵陈 10 克
茵草 10 克 必改 10 克 内金 10 克
疏肝理气在情志病的治法中也最为常用。疏肝之品常取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桑叶、
钩藤、枳壳、佛手、苏梗,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等。疏而少效者,须加柔肝
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等。若肝气犯上,阳亢上火,表现为亢奋精神状态,临床常见心
烦急躁多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则用清肝平肝之药,如桑叶、丹皮、山栀、
白芍、钩藤、菊花、白蒺藜、石决明、龙骨、龙齿等等。肝体不足者,宜用滋肝的阿胶、生
地、麦冬、萸肉、沙苑子、白芍、当归。方如冲和汤(
《医醇賸义》 )。
摘自 —— 《中医治疗情志病
浅谈》
转帖:《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摘要】 情志病是由七情太过,伤及五脏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
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
中医治疗情志病有很多方法,
只要辨论准确, 都能收到满意
的疗效。
【关键词】
情志病;辨证论治;中医治疗
情志病是由七情为主要病因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
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
乱的一组症状。
1 病因多为七情太过,伤及五脏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活动状态。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素问 ·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祖国医学认为强烈的过度的精神刺激和持久
的不良心态和情绪是致病的精神因素。
《三因方》 把这种因素认定为病因学三因之一,
谓之:
“内伤七情 ”。这种有害的精神因素破坏了脏腑之间和体内外的相对平衡状态,
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包括情志病及内、外、妇及五官等科许多疾病。
《三因方》中记载:
“忧伤肺者,夜寐不安
”,悲气伤心胞 “善忘不识人 ”,恐伤肾 “犹豫不决 ”,惊伤胆则 “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 ”。清 ·费伯雄在《医醇賸义》里提出七情所伤的症状,如喜伤,
“过喜则心气
大开,阳浮于外,经脉弛纵
”;怒伤, “怒甚则胁痛,郁极则火生,心烦意躁,筋节不利,入
夜不寐 ”;忧伤, “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
”;思伤, “思虚太过,心烦意
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悲伤, “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
”;
恐伤, “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
”;惊伤, “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
筋惕 ”。
2 治疗方法
2.1 养心宁神是治疗情志病的基本方法
《灵枢 ·邪客篇》说: “心者,精神所舍也 ”,《素
问·灵兰秘典篇》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说明七情的表现及其所伤而引起
的症状虽有五脏之分,
但七情伤及五脏与否和深浅,
取决于心, 即决定人对精神刺激所持有
的态度和看法,即《灵枢
·口问篇》所说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主神
志的这种功能与大脑中枢神经精神意识活动的生理功能是一致的。
祖国医学对 “脑 ”的功能已
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
说明精明的功能居于头部。 《海论》说: “脑为髓之海 ……”,《医林改错》脑髓说:
“灵机记
性在脑者, …… 所听之事归于脑, …… 所见之物归于脑 …… 。所闻香臭归于脑 ”,李时珍曰:
“脑为元神之府 ”。说明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中医的
“心”与现代医学的 “脑”是一致
的。其次是中药安神药的功用具有与现代医药学的镇静催眠药有相似的作用与用途,
如养心
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茯神具有安神除烦、去怯益智等功效。重镇安神药
磁石、琥珀、龙骨、龙齿、珍珠母有
“重则能镇 ”、“重可去怯 ”的作用,用于心神不宁、烦躁
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健忘耳鸣等症,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丸、甘麦大枣汤、百合
知母汤等等。
2.2 清疏柔养, 安魂随神 治情志病虚者多从心肾治,
实者多从肝肺治。 (《素问 ·灵兰秘典
篇》)云: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肝藏魂 ”、“肝主谋虑 ”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肝
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嗔怒郁滞则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
调,引起肝气郁滞,临床表现为郁郁不乐,闷闷欲哭,胸胁胀痞,甚则作痛,多疑善虑,太
息哽噎,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惊悸不寐。对于性情内向,易于伤感的情志病患者中,多有
这类症状。 因此, 疏肝理气在情志病的治法中也最为常用。
疏肝之品常取郁金、 柴胡、香附、
川楝子、桑叶、钩藤、枳壳、佛手、苏梗,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等。疏而少
效者,须加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等。若肝气犯上,阳亢上火,表现为亢奋精神状
态,临床常见心烦急躁多怒、
失眠多梦、 头胀头痛、 目眩头晕, 则用清肝平肝之药, 如桑叶、
丹皮、山栀、白芍、钩藤、菊花、白蒺藜、石决明、龙骨、龙齿等等。肝体不足者,宜用滋
肝的阿胶、生地、麦冬、萸肉、沙苑子、白芍、当归。方如冲和汤(
《医醇賸义》)。
2.3 宣肃肺气,以展情怀
“肺藏魄 ”,(《灵枢》天年篇)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
误”,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肺主气,悲忧过度则伤肺,引起气机不利,郁滞不通。临
床常见某些情志病患者,因悲忧太过,神情郁闷,胸脘痞滞,背胀、食少、痰多。
(《临证指
南医案》郁篇) :“情怀悒郁,五志热蒸,痰聚阻气,张良骥,等:
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脘中窄隘不舒,胀及背部,上焦清阳欲结,治肺以展气化
”,此案说明精神抑郁,失于条达,肝气上犯,肺失清肃,气滞痰郁,郁痹不通,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 “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 ”。常用枇杷叶、杏仁、瓜蒌皮、半夏、郁金、薤白、苏子、降香、川贝等宣肃肺
气,以斡旋全身气机的功能。方如加味参须饮(
《医醇賸义》 )。肺热加清肺之药,如桑叶、
丹皮、栀子、连翘、竹叶等等。
2.4 苦降辛通,以化情结
本法是治疗情志病过程中常用的治法。由于情志病变化和发展
过程中常出现多脏腑功能紊乱引起阴阳失调,
如上热下寒, 心烦口苦咽中似物哽塞和胃中冷、
大便溏并见。 叶天士每以苦辛凉润宣通,
不投燥热敛涩呆补, 常用黄芩、 黄连、 干姜、半夏、
杏仁、郁金、紫菀、连翘、山栀、羚羊角等。如《临证指南医案》郁篇中记载:胡悲泣,情
怀内起之病,病生于郁,形象渐大,按之坚硬,正在心下,用苦辛泄降,先从气结治,用黄
连、干姜、半夏、茯苓、瓜蒌、生姜汁。
2.5 化痰开窍,以醒神思
郁之一证,有气、血、痰、火、湿、食也,丹溪创造越鞠丸治
之。痰气阻滞于中,则胸脘不适,吞酸作呕。胃浊不降,则大便艰难,目眶青黑。痰浊上蒙
清窍, 则头晕神昏; 痰热扰心, 则胸中内热, 心悸胆怯, 善忘形呆, 恍惚昏乱, 舌苔黄浊腻,
清化为主, 黄连温胆汤加减。 临床常用温胆汤加味, 痰火犯肝、 梦恐头痛, 加羚羊角、 钩藤、
黄连;痰火扰心,惊悸失眠,加酸枣仁、黄连、珍珠母;肝气郁结加郁金、香附、沉香、枇
杷叶;若忧愁太过,肺失宣肃,痰气不清,卫外郁阻,抑郁不乐,洒淅寒热,可参用萱草忘
忧汤(《医醇賸义》 )。
2.6 补肾益智、定志安神
脑为 “髓海 ”,“元神之府 ”。肾精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肾属
阴,其性属水,心属阳,其性属火,
“水火既济 ”使心肾生理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肾藏
志”、“心藏神 ”说明肾心脑三者在精神思维活动这种生理功能上都有密切的关联。中医认为
极度的惊恐、引起气血逆乱,即
“惊则气乱 ”,阳气外越,真阴不守,固摄无权,头昏迷蒙,
遗尿遗矢,用龙骨、牡蛎、白芍、五味子、木瓜味酸固阴敛阴,方如大安汤(
《医醇賸义》 )。
持久的恐惧,也会伤及肾精,出现骨节无力,腰膝酸软,不能久立,如《医醇賸义》记载:
“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
”,由补骨脂、益智仁、苁蓉、熟地、当归、
党参、茯苓、远志、白芍、丹参、牛膝、大枣、姜组成。有的久病使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
阴,使心阳独亢,神不守舍,心悸怔忡、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常用六味地黄丸、天
王补心丸、交泰丸加龙骨、牡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