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2021-07-05 14:04:22
通脉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为先煎)。
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加味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附记】周信有的愈瘫汤:大黄芪40克,赤芍9克,淫羊藿20克,红花、秦艽、僵蚕、广地龙、归尾、川芎、续断、川牛膝、桑寄生、骨碎补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偏瘫,语蹇,口眼歪斜,见于脑血栓者。用之多效。
上列二方,组成各有侧重,一重在益气活血,一重在兼补肾虚、祛风湿,故附方主治偏瘫复感风湿之邪而又肾虚者,用之为宜。
豨莶至阳汤
【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加减】如见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克。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豨莶至阴汤
【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涤痰熄风汤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功用】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通络活血汤
【组成】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通络益气汤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白术、地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加减】若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麻桑丸30克(布包同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狗脊、枸杞子各12克,虎骨1克(研细冲服);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郁李仁、桃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白人参(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各9克,何首乌12克;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蒲、巴戟天、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中风先兆汤
【组成】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主治】中风先兆。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人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皆为中风先兆,当急为预防,不可忽视。从师传经验及临床体会,无论左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五年之内须防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内;三指麻木,应在三年内;四肢麻木,应在二年内;如五指俱麻,应在一年内;若半身上下(或左或右)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更加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应在短期一月、长则半年之内;倘再加舌蹇、语涩、唇舌发麻,应在数日之内,如能及时治疗,尚可防止,否则必然中风,累见不爽。
通脉舒络汤
【组成】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加减】如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法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郁金各10克;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眩晕明显,属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便秘、
口臭
者,加大黄12克(后下);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发郁通络汤
【组成】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加减】风眩眩晕、风阳上亢、高血压者,加牛膝、车前子、肉桂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热者加夏枯草、菊花、元参;痰湿盛加南星、半夏;风盛者加代赭石、磁石、龟板;阴虚加元参、草决明;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郁金、土元、水蛭诸物;风厥期昏迷、高热者加牛黄安宫丸,寒者加苏合香丸。风瘫期加白薇、泽兰、甲珠、全虫、蜈蚣。本方有四味药常常加入,作用各异。菊花,清头目、散风热、柔血脉、益肝肾、解毒气、降血压;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冠心病、气管炎;郁金,入心化瘀、舒肝利胆、开郁行气、宽胸止疼,降低血脂、胆固醇;山楂消内积、柔血脉、溶血脂、降血压、进食减肥。
丁氏七妙汤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加减】若血热甚者,加丹皮9克,倍夏枯草;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茹12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后入)。
山花汤
【组成】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加减】若脾虚纳差加茯苓15克;血压偏高加桑寄生15克,天麻10克;血压偏低加川芎、升麻各10克;手足麻木加鸡血藤、牛大力各40克;舌蹇、语言不利加蜈蚣3克,僵蚕9克;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加石菖蒲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30克。
二仙芎归汤
【组成】仙茅15克,仙灵脾、巴戟天、川芎各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和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胀加苡仁、防已;拘挛加龟板、鳖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石菖蒲;血压增高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或复方罗布麻片;舌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镇肝益阴汤
【组成】生石膏、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龙胆草、栀子、天竹黄、九节菖蒲、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牛膝、川郁金各9克,竹茹、滑石、磁石各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吞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冲服,如无犀角粉则用广角粉或水牛角粉代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主治】中风闭证(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多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
【加减】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如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可用乌梅一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
肥胖
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30克(兑服),猴枣0.6克(冲服),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克,白开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30克,地龙、生穿山甲各9克,蟅虫3克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克,加菊花、白蒺藜各9克,天麻1.5克;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90克;舌强言蹇,加全蝎3克,僵蚕9克;大便燥结,加瓜蒌30克,大黄、芒硝各9克;大便溏加黄连6克,芡实30克;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克,续断、杜仲各12克;若偏瘫部已见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加黄芪30~120克,党参30克,以及活血通络之类。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克,北沙参、麦冬各15克;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珍珠母30克。
【附记】余治疗此类病例,皆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救急恢复神志为主,第二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比较多见,故用本方的机会亦较多。
固脱保元汤
【组成】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固脱。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之中心脾两绝(口开、手撒)最为严重。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了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肾(遗尿)三绝者均可用之。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5克,待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方见《肘后积余集》),分2~3次服;如天柱骨倒(证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大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30克。
克瘫灵丸
【组成】蜈蚣3条,全蝎6克,乌梢蛇(蕲蛇尤佳)、土鳖虫、穿山甲、桑枝、桂枝各9克,干地龙15克,水蛭粉3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90克,赤芍、海桐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冷开水、白酒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服,如用对证汤药送服更佳。
【功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
【主治】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症见半身不遂或偏瘫,神志清而语言不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肥肉松弛、握力消失、足软无力,甚则不能提,舌质瘀点或瘀紫斑,苔白或腻,脉弦滑或涩。
【加减】若症状或兼证严重者可加用对证汤剂内服。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本方对于中风偏瘫康复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临证一般应用本方服用即可。若有高血压病史,或证兼阴虚阳亢者,本方去黄芪、桂枝,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各30克,知母、黄柏各9克,熟地30克。待阳亢潜降,阴复证平后再用原方疗之。只要坚持用药,多能奏效或痊愈。
正舌散
【组成】白附子、石菖蒲、茯苓各15克,远志、川芎、广郁金、胆南星各9克,蜈蚣3条,全蝎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服3~5克,以温开水(或温白酒)送服。或取本散(适量)外擦牙颊处,每日搽5次。
【功用】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
【主治】中风失语(脑血栓形成),证见中风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秘方虎骨丸
【组成】虎骨(炙酥)15克(或倍豹骨代之),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克,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克,马钱子200克,大枣500克。
【用法】先将马钱子加水1500毫升,加小黑豆50克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子皮时为度,去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末。再将大枣加米醋1500毫升,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烂如泥,和入上药末调和成丸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每日早、晚各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不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
【功用】祛风寒湿邪、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及风湿性
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均可用之。
【附记】服药期间,忌食大蒜、猪头肉、母猪肉、公种猪肉及鸡、鱼、虾、白糖、甘草、绿豆等。此药有毒性,服用一定不要过量,如见牙关过紧、四肢抽动、烦躁不安等症状,可急服白糖凉开水或甘草水,一饮即解。
此药对风湿热证效果不佳。
化痰通腑饮
【组成】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改制成冲剂。
【功用】化痰通腑。
【主治】中风,若证兼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均可用之。
【加减】临证应用,硝黄用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等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全瓜蒌、胆南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入汤剂中服,每服30~60毫升,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三化复遂汤
【组成】生大黄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蒌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加减】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克,片姜黄、红花各10克;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畅后,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感痛者,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克,藿香、佩兰各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远志各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加菖蒲、远志各12克,天竹黄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镇肝复遂汤
【组成】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1~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之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加减】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减郁金、赤芍、加片姜黄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要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川续断各15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者,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同上,加白僵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军3~6克,全瓜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拘挛者,加伸筋草,生苡仁各30克,鸡血藤15克。
活瘀复遂汤
【组成】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加减】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12,桂枝6~12克;言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较痼者,加水蛭3~6克;下肢不遂明显者,加重川断,牛膝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用量;患侧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见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竹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25克9(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全蝎各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运志肉各9~12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加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