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萸肉治脱证效胜参芪
——学习张锡纯经验之心得
张锡纯先生(1860~1933)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中医学家,他一生脚踏实地、勤于实践,救死扶伤,堪为大医。先生治学严谨,集毕生医疗实践之经验,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精湛丰富,在学术上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临床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对脱证的治疗别出心裁,效果卓著,令人折服。笔者认真研读,受益匪浅。
中医学所述脱证,系病情发展,阴阳气血严重耗损,不相顺接,甚而即将离决之时的综合表现,可表现出神识不清、汗出、肢冷、目开口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神气虚脱的严重症候,属(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临床危急重症。中医临床,自古每每以参附、独参之属予以抢救,而张锡纯于丰富临证之余,细心体味,悟出重用山萸肉治脱之法,可谓独辟蹊径,颇多成功。
张锡纯先生对于脱证的认识首先从肝论治。说:“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但因肝脏疏泄太过”。
张锡纯先生的这些结论,不是主观臆断,空泛之谈,而是来之于“临床数十年屡次实践中”,“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倾刻之间也”。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其治脱医案可谓不胜枚举。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霍乱门中》曾载治疗霍乱暴脱证一病例。
“刘氏妇,年近四旬,得霍乱暴脱证”,“病因:受妊五六个月,时为壬寅秋令,霍乱盛行,因受传染,吐泻一昼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觉精神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家人急延张氏诊视,“证候:适愚至欲为诊视,则病势大革,殓服已备,着于身将舁诸床,病家(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辞以不必入视。愚曰:此系暴脱之证,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视之,气息若无,大声呼之亦不知应,脉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诊断:此证若系陈病状况,至此定难挽回,惟因霍乱吐泻已极,又复流产,则气血暴脱,故仍可用药挽救,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元气之上脱必由于肝,当用酸敛之品直趋肝脏以收敛之。即所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再用补助气分之药辅之。虽病势垂危至极点,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间”。
此例“若初次即服所开之方以治愈此证,鲜不谓人参之功居多,乃因取药不及,遂单服萸肉,且所服者六钱即能建此奇功”,由此可知“山萸肉救脱之功,实远胜人参”。
张锡纯用山萸肉治疗脱证,不只主张用山萸肉,且其于救脱之时常常重用,每每用至二两以上。如张锡纯先生所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在选药上注明生用且干净去核者,“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因“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药房酒浸蒸黑用之,其敛肝固气之力顿减矣,”可见张氏对山萸肉的认识和运用可谓了如指掌,何等精心!
脱证的症状及分类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一、症状
以亡阳亡阴为特征的危急病症。
症见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耳合、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
二、分类
有暴脱和虚脱之分。
临床上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若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所引起的,则称虚脱。心、肺、肝、肾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属此范围。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向外脱为特征,故又称外脱。《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亦有将此作中风辨证分型之一,即实者为闭证,虚者为脱证。
亡阴者,汗出黏而热、肌肤热而手足温、口渴喜冷饮,或神昏。亡阳者,汗清稀而凉、肌肤凉而手足冷、不渴或喜热饮,或神昏倦卧。
综上,张锡纯先生运用山萸肉治疗脱证的经验,皆来自于实践,切合于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在急救方面的学术内容,对后世也有较高的借鉴价值。笔者业医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基层门诊的机会多一些,曾遇几例危重症患者在即将出现气脱证时,师学张锡纯重用山萸肉之法,颇有效果。今天,在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国粹”、“振兴中医”的今天,我们当进一步整理、继承、发扬医学先贤的宝贵经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力争使祖国医学大放光彩。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处方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补心阳,救逆固脱。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用法用量气阴两竭,宜育阴潜阳救逆,可加生脉散;在心阳虚衰之时,常伴见面色、唇舌青紫郁血之症状,以及右胁下瘀块明显者,可酌加当归、红花、紫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助血行畅利。
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白芍、甘草和营护阴。诸药合用,有回阳救逆,潜阳护阴之功。
摘录《中医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