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曰“爻者,言乎变者”。六爻之所以能组成六十四卦,正是这种处于气象万千的“变”的产物。六十四卦的基础二卦就是“乾为天”(纯阳)与“坤为地”(纯阴),其他所有卦均是由此二卦变化组合而来的。我们对照此二卦的爻辞意义,又从我国古代各医家所一直公认的宝贵经验中,选择了十二味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药,以象征各爻,于是,随爻变而药变,即可组成以药为爻的六十四卦,用以来调整人体的各种失衡现象,这便是“八卦药疗法”。此法亦可视为一种“糊涂医治糊涂病”的方法,但说“糊涂”也并非真正“糊涂”,因为祖国医学本来就是渊源于《周易》的,从整体观念到辨证论治,都充分体现了《周易》的辩证思想,与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药物尽管有千种万种,但从反映阴阳本质方面来说,也必然只有“乾为天”与“坤为地”之各爻所包含的内容而已。
1、八卦药疗法的意义
(1)每味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不以原药性作考量,只代表一种阴阳现象,所以,其所对应的阴方或阳方以及爻位,均需严格掌握,不可随意变动;
(2)在应用时,人体所反映出的卦爻与药物所代表的卦爻,意义是相反的,即:反映在人体中的阴卦爻,应以阳卦爻之药补之;反映在人体中的阳卦爻,应以阴卦爻之药平之。如“乾为天”的初爻为附子,在应用时,却是针对“坤为地”之初爻的,其他类推。
2、药物入卦
乾为天
亢龙有悔--细辛
飞龙在天--麻黄
或跃在渊--当归
君子终日乾乾--人参
见龙在田--肉桂
潜龙勿用--附子(炮)
龙战于野--麦冬
黄裳--黄连
括囊--川芎
含章可贞--柴胡
直方大--枳实
履霜坚冰至--大黄
3、具体运用
(1)作为急性病治疗,患者来我处用按时起卦法起卦,我去患者处用六爻八卦法起卦;作为慢性病调理或保健之用,以四柱起卦。
(2)组好卦后,按照阴爻取阳药、阳爻取阴药的原则,依据爻的位置,而分别对应从阴阳二卦中选药。如:为某人测得了“雷风恒”卦,其中,一、五、六爻是阴爻,那么,便取“乾为天”的一、五、六爻之药;二、三、四爻为阳爻,那么,便取"坤为地"的二、三、四爻之药。结果为:
雷风恒
--细辛
--麻黄
--川芎
--柴胡
--枳实
--附子(炮)
(3)用量:来自阳爻之药,每味按9g;来自阴爻之药,每味按6g;若遇动爻者,不必对应取药,阳动者仍用阳药,阴动者仍用阴药。
本章要点提示
1、自然界万物是互通的,其互通性是通过三种基本能量来实现的,即:性、形、味。
(1)性,即温度效应(五力效应)。物质之性,是自然界温度效应储存于物质中的产物,其在万物互通中,起着调节、转化与平衡的作用,体现于太九系统中,为"力"的意义;
(2)形,即形态与质地。万物之形的千差万别都是有意义的,是自然界空间能量储存于物质中的产物,是自然界各个层次太九系统的具体象征物。体现于太九系统中,为“卦枢”的意义,它除了有将各种能量带到具体卦位的作用外,还起着平衡卦质与卦气的作用。
(3)味,即气味。为自然界各种不同方式的运动能量储存于物质中的产物。味的存在,是自然界万物间进行生命性大循环的主要传递方式(有万物之“性格”及“语言”的意义)。体现于太九系统中,为“卦质”与“卦气”的双向意义,即:入各卦之味,既起着本卦的卦气作用,同时又起着对应卦之卦质作用。
2、三种能量在太九系统中的具体内涵:
(1)性:热、温、凉、寒。热者升之,寒者降之,温者兴之,凉者抑之;热与温主起卦质作用,凉与寒主起卦气作用。
(2)形:叶、小草的地上部分、飞行之虫鸟、动物之皮、赤色矿物等主入乾卦;果肉、水中植物、饱含水分而茎与叶区别不明显的植物、水中或地面软体昆虫或低等动物、动物之脏、白色矿物等主入兑卦;植物或果实的皮、中空边实的植物、有翅硬壳昆虫或硬壳动物、动物肌肉、紫色或深红色矿物等主入离卦;根或地下块茎、具有弹跳力的昆虫或动物、动物之筋、深绿色矿物等主入震卦;花、寄生于植物上的昆虫、具有较高智慧的昆虫或动物、动物之脑、浅绿色或浅青色矿物等主入巽卦;干心或树胶、鱼类、蛇、壁虎、水中之虫、动物之血、黑色矿物等主入坎卦;根茎、菌生类植物、无翅硬壳昆虫、刺猬、虾、动物之骨、黄色土矿等主入艮卦;籽、土中昆虫及动物、深水动物、动物之腑、大多数矿物等主入坤卦。
(3)味:酸、苦、甘、辛、咸。酸伴随“浊”而入巽,伴随“清”而入震;苦入离;辛入乾兑;甘入艮坤;咸入坎。
3、就万物互通性而言,所有食物对人体均有治疗意义,之所以明确一些物质为药,必有其特殊意义,要么性强,要么味重,要么形态特殊。太九疗之取药原则基本为:尊重古人经验、按需侧重、以系统调系统、注重坎离因素以及因地制宜等。
4、九宫散之组方原则:
5、用方原则
(1)卦质、卦气病,以质对质、气对气的原则,按卦形对应而配主辅。
(2)卦枢病,配本力之力枢为辅。
(3)力枢病,取对应力中的阴卦枢为辅。
(4)共振病,本力枢为主,相关二卦之卦枢为辅,多以汤剂调理。
(5)复太极体病,一般强项症按常规用方则对待,若四种沟通关系受阻之原因较典型,亦可按导致原因所属之卦意而配辅方;强要求症主看乾坤与震巽,男以泻乾为主、泻巽为辅,女以泻坤为主,泻震为辅;弱配合症之基本原则为泻强补弱,泻强同强要求症,补弱则为补各自弱项,男以补坤、补震配主辅,女以补乾、补巽配主辅。另外,还需特别注重服药时间与服用量的原则,详看第二节之三。
6、九宫药疗法的确立,不仅对一般疾病提出了较为稳妥而治本的调理方法,而且更为一些疑难病(如心理病、精神病、癔病、性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等)的突破,提供了一条思路,虽目前还并非属万能,但就其调节人体全面失衡这一点来看,一定是有益无害的,最起码能延长生命。若患者能与医生紧密配合,甚至完全有可能彻底治愈。
四、药物剂型
1、散剂
2、丸剂
3、酒剂
4、汤剂
三、用方原则
1
2
3
4
(1)注重诊断结果(尤其是测诊)。无论病情怎样复杂,只要诊断为预后多良者,治疗均较容易;
(2)散剂改汤剂,将引药同时组入方内,并要增大用量;
(3)除以调理本力枢为主方外,还要配以相关二卦的理卦枢之方作为辅方(即一日内服用三种药);
(4)若病情不很危急,亦可采用散剂,但要相对应地配好引药。
5
(1)强项症。一般情况可按常规用方则对待;若四种沟通关系受阻之原因较典型,亦可按导致原因所属之卦意而配辅方。例如:经常性感冒属乾质虚,按常规用方则,应在补乾的同时而辅以补坤;但若能确定,此种体质是由于长期思念远方异性关系而导致,亦可选补巽(男)或补震(女)为辅方;如果是由于"体息沟通"受阻而引起,则可选补艮(男)或补兑(女)为辅方,等等。
(2)强要求症。主看乾坤与震巽,因为乾坤主“性息沟通”,震巽为中枢,亦主调节性欲,故此,男应以泻乾为主而泻巽为辅(均为男子强项),女以泻坤为主而泻震为辅(均为女子强项)。
(3)弱配合症。主要原则为泻强补弱。泻强可参照上条;补弱,即补相对弱方,男以补坤、补震配主辅(均为男子弱项),女以补乾、补巽配主辅(均为女子弱项)。
6
九宫散最佳服药时间表
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7
(1)每一方剂中,各药之用量比为:君药为1,臣药为0.8,佐使药为0.6。
(2)各类散剂(或丸剂)的一次服用量分别约为:补散6g,理散5g,泻散4g。
(3)主辅方的服用量之比约为1∶1/2或1∶2/3。
以上均为参考量,不必绝对拘泥。
二、方剂范例
学习太九疗不仅仅只在掌握几个方剂,更重要的是能全方位地理解太九思想,提高悟性,提高“变”的能力,方能真正领悟真知。因为本书的选药是有限的,方剂亦不一定能达到最优,更丰硕的太九疗果实还在志者们的悟性中。
1、补乾散
方例:桂枝(乾质)阿胶(乾质)胡桃肉(巽质)杜仲(艮质)枳实(坤质)蛤蚧(离质)
主治范围:免疫力低下,自汗怕冷,容易外感等。
2、泻乾散
方例:麻黄(乾气)薄荷(乾气)蒲黄(巽气)
防风(艮气)茯苓(坤气)厚朴(离气)
主治范围:鼻塞、身痛、发热、音哑、傍晚潮热以及九窍功能亢进等。
引药:一般以姜枣汤下;热重者,青蒿汤下;咽喉痛者,银花汤下;音哑者,蝉蜕、凤凰衣(鸡蛋内衣)煎汤下。3、理乾散
方例:荆芥(乾枢)蝉蜕(乾枢)柏子仁(巽枢)防己(艮枢)砂仁(坤枢)黄柏(离枢)
主治范围:瘙痒、疥癣、皮肤过敏、斑疹、荨麻疹、白内障等。
引药:一般以芫荽汤下;痒甚者,薄荷汤下;白癜风者,旱莲草汤下,并配以肉桂30g、破故纸90g酒浸外涂;白内障者,白蒺藜汤下;荨麻疹者,蛇床子汤下。
4、补兑散
方例:枸杞子(兑质)鹿角胶(兑质)海螵蛸(坎质)
香附(坤质)杜仲(艮质)人参(震质)
主治范围:消瘦倦怠、面黄贫血、白血病、发枯早白、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引药:大枣汤下。
注:主治贫血或白血病时,亦可将方中的枸杞子改皂矾(炒红用,每次服量不得超过0.2g)。
5、泻兑散
方例:蟾皮(兑气)明矾(兑气)海浮石(坎气)茯苓(坤气)当归(艮气)酒大黄(震气)
主治范围:肥胖、结石、甲状腺肿、肿瘤、癌症等。
引药:肥胖者,陈皮汤下;良性肿瘤者,夏枯草汤下;甲状腺肿者,昆布汤下;结石者,金钱草汤下;癌症者,大蒜汤下。
6、理兑散
方例:五味子(兑枢)栀子(兑枢)檀香(坎枢)草果(坤枢)白术(艮枢)柴胡(震枢)
主治范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倦怠、胁痛、黄疸等。
引药:一般症状,陈皮汤下;黄疸者,公英汤下;乙肝者,桑叶汤下;胆囊炎者,泽泻汤下。
7、补离散
方例:阿胶(离质)肉桂(离质)杜仲(艮质)合欢花(巽质)五倍子(坎质)炙甘草(乾质)
主治范围:全身综合性功能低下,如:精神痿靡、四肢倦怠、动则心慌气短等。
引药:红花汤下。
8、泻离散
方例:罂粟壳(离气)矮地茶(离气)葛根(艮气)天竺黄(巽气)海浮石(坎气)麻黄(乾气)
主治范围:咳嗽气喘、胸满胀痛、梅核气、乳汁不通、上肢酸痛等。
引药:单纯性咳嗽者,石韦汤下;肺气肿者,鱼腥草汤下;过敏性哮喘者,蒲黄汤下;百日咳者,栀子汤下;梅核气者,苏梗汤下;乳汁不通者,王不留行汤下;胸膜炎者,商陆汤下。
9、理离散
方例:黄柏(离枢)青黛(离枢)全蝎(艮枢)玫瑰花(巽枢)沉香(坎枢)荆芥(乾枢)〖ZK)〗
主治范围:各种红肿热痛、痈疔疮疖、淋巴结肿以及其他炎症等。
引药:红肿者,当归汤下;发热重者,青蒿汤下;溃不收口者,参芪汤下;兼有腹痛者,生姜汤下;痔疮者,地榆汤下(无花果更优);口疮者,肉桂汤下,并配以粗条细辛末敷脐。
10、补震散
11、泻震散
12、理震散
13、补巽散
14、泻巽散
15、理巽散
16、补坎散
17、泻坎散
18、理坎散
19、补艮散
20、泻艮散
21、理艮散
22、补坤散
23、泻坤散
24、理坤散
25、理动散
26、理静散
27、理衡散
28、理合散
厚朴(离气)海浮石(坎气)黄精(衡枢)
一、组方原则
能否真正体现出九宫散之本意,组方是个关键,而组方的优劣,又取决于悟性的高低和太九思想的理解程度。故此,为启迪读者悟性,我们特制定了如下组方原则(当然并非绝对),仅供参考。其基本宗旨为:遵循太九规律,依照君臣佐使,药物少而集中,伴以灵活变通。
(一)方剂布局
从六十四卦各宫中可以看出,每一卦同其他卦的关系亲疏是有律可寻的,即:凡属为本卦之密切卦、对应卦、沟通卦者,均可视为本卦之亲(关系较为紧密)。两个密切卦首出现在各宫的第二、三位上,一个对应卦首次出现在各宫的第四位上,一个沟通卦首次出现在各宫的第七位上。例如乾宫:
卦名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明确了以上道理,我们便可用一“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并将其作为组成九宫散的基本原则。能够准确反映这一关系的“公式”莫过于“君臣佐使”格局了(亦曾是传统中医的组方原则)。本卦为主,可视为“君”;两个密切卦有协助本卦之意,可视为“臣”;对应卦有从相对一方与本卦构成平衡之意,可视为“佐”;沟通卦有传达与信使之意,可视为“使”。这是多么天衣无缝的组合呀!
为了使药物能够起到种类少而功效集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最低的种类数来对应以上原则(必要时亦可平均增加),即:君药为两味,臣药各一味,佐药一味,使药一味,共计六味,一方乃成。但要切记,君臣佐使轮到何卦,就到何卦中去选药;至于卦的质、枢、气问题,在选药时的一般原则是,质选质,枢选枢,气选气,但在特殊情况下,亦可灵活地作交叉选用。
例一
例二
例三
以上我们介绍了各卦(质、枢、气)的方剂布局问题,此类方剂共二十四项内容。另有四项反映“力枢”病的方剂,情况较为复杂,不能以此布局对待。
理力散的意义主在平息搏发之力枢,而该力枢之所以搏发,除时空因素外,另与相关之卦的卦气虚有直接关系,故以理力枢药为君(选三味),以相关二卦的泻卦气药为臣(各选一味),以对应之力(动静对应、衡合对应)的理力枢药为佐使(选一味),一方乃成。
例四
(二)灵活变通
在考虑九宫散方剂组成的成分及配比时,除了把握好方剂布局的大原则外,还应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体质而予以不同对待,具体作法可在选药、用量、引药选配以及主辅方选配中得到补充与完善。
1
人的个体差异是多种多样的,难以把握其规律性。站在服药治疗的角度上看,主要体现在对药性的过敏程度和药量的耐受程度两方面。对于前者,首次开药时,不应多开,先开一两次,观察患者反应,直到感觉疗效满意而无任何不良反应时,在适当确定服药期限(尤其是慢性病),不必过分拘泥用方原则或方剂布局原则。对于后者,要把握好在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而逐步加量的原则,假如服用的是散剂或丸剂,在必要时,甚至可加到在同一时辰内连续服用两次同种药(汤剂自行掌握用量)。还需注意的是,有些人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不全是出在药性上,有时药量过大也可导致,故需认真观察。
另外,年龄与性别的不同,亦应注意用量的多少,这亦属体质变通范畴。
2
九宫散是个大格局,它的治疗意义体现在病机上,通过全面调整阴阳、促发体内的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能力而达到平衡,这是其根本宗旨。但就症状而言,即便在一个大类型内亦有多种表现。为了更直接地切中要害而提高疗效,为了使共性与个性能高度统一,我们亦可采取在主方不变的基础上,或在辅方上变通,或根据不同情况而选配不同引药的方法,来补充或完善,则更能体现出太九疗的优越性。
如以上所举之“理兑散”,主治: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疲倦乏力、胁痛、黄疸等,凡是此范畴的病服此方均有效;但并非每个患者都全部具有这些症状,各有侧重或突出点,所以,我们可在引药上适当变通。如:黄疸者茵陈或公英汤下;乙肝者桑叶汤下;胆囊炎者金钱草或泽泻汤下等。如此作法,既不失太九疗的系统概念,又继承了前人经验,还能与现代医学的概念结合起来,实乃万全之举也。
3
季节(包括月份)不同,时空效应不同,因而易发疾病的种类也必然不相同(详见第八章第二节)。什么季节患什么病,便用相对应的药物来治疗,这一点已很明确,当然这里亦有季节变通的含义。我们之所以又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那些慢性患病者而言的。这些患者一年四季随时都可能来就诊,虽病的本质不会变,但季节不同亦有不同表现,如:有时轻一些,有时重一些,有时还可能增加症状或减少症状等。
遇此情况,便需考虑变通问题了。主要变通原则有两条:
(1)注重诊断结果。无论是什么病,无论是何时来,凡诊断结果与患者的“定型”印象不吻合时,以诊断结果为主。要克服凡患者反映是高血压就泻震,凡患者反映是咳喘病就泻离的“公式”思想,因为,高血压也好,咳喘病也好,在其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体内状况是不同的,故在治疗原则上亦应改变,这才是治本之道也。
(2)如诊断结果与患者的病情基本吻合,也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在选配辅方或引药上有所变通。其基本原则是:春天侧重补兑,秋天侧重补震,夏天侧重补坎,冬天侧重补离(泻则相反),此乃平衡阴阳之大法也。
4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录了我国的九州风俗及患病特点,很有参考价值,如云“东方其病多疮疡;西方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其病脏寒生满,其治宜炙;南方其病多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多瘘病,其治宜导引按跷”。
我国古代的医家们都是十分重视因地制宜原则的,这正是《周易》思想的具体体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本章第一节中已作了详述。在此,我们只提示一下在不同的地区应如何把握主方的选择的问题。
从补卦质角度看,应遵循东方补兑、西方补震、南方补坎、北方补离、中央补艮为主的原则;从泻卦气角度看,应遵循东方泻震、西方泻兑、南方泻离、北方泻坎、中央泻坤为主的原则;从理卦枢或理力枢的角度看,则应遵循东方理动、西方理静、南方理离、北方理坎、中央理合为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