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讲,就是肝经病。你看它发生的位置,是不是胁肋胸前部位,以及腰部?这些部位啊,都属于肝胆经。如果一个人,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体现在皮肤上,就容易出现带状疱疹。有的时候,通过治疗,带状疱疹下去了,但是肝经热邪所导致的淤血还在啊。热邪和淤血不化,疼痛就难以消除。而且,这种因为淤血所导致的疼痛,患者还特别难受。
这个病,算是疑难杂病。往往中医治起来有效。先给大家你讲一个的故事。
有一个中年人,45左右岁。得了状疱疹,被治好后。却出现了右侧胸部的强烈刺痛。
疼痛到晚上睡觉都不敢盖被。穿衣服也要小心翼翼,这种难受程度难以想象。这种日子实在太难受了吧?
所以,当时的患者特别烦躁、苦不堪言,还容易发怒。立刻就诊,脉弦紧,舌红少苔,舌边有明显的瘀点。
检查后被诊断为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

该中年人见此类疑难杂症,只好求助中医。
老中医见状疱疹,直接开血府逐瘀汤方子。配伍如下——
红花、枳壳、桃仁、牛膝、当归、生地、、桔梗各10克,柴胡、川芎、甘草、赤芍各8克。
血府逐瘀汤是《医林改错》里头的配伍。它善于行气活血止痛。其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善于活血凉血,柴胡疏肝解郁,桔梗和枳壳一升一降,用于进一步调畅气机。牛膝通经活络。
患者在服用了5剂之后,盖被和穿衣基本没问题了。再用服用七剂,症状完全好转。
患者高兴不宜,一朝解除了患者三个月的折磨。
此后,我学会了用行气活血方法,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疼痛。
其实,利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肋间神经痛,是中医常用的办法。尤其是针对带状疱疹导致的肋间神经痛,这类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子,用得更多。这是一种经验,尽人皆知。
这里面辨证要点需要掌握清楚。总的来说,疼痛位置,刺痛,脉象弦紧或偏涩,舌紫或者有瘀斑,唇暗,患者多心烦易怒,入夜痛感增强,口干不欲饮等等。(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关于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疗法(附图),这篇你一定要看!
带状疱疹,中医方面又把它叫做“腰缠火丹”,俗称“蛇床疮”,好发于春秋季节,现在正值高发期。从西医角度来说,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病毒颗粒传播主要以空气飞沫为媒介,经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
春秋多发,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
前驱症状包括: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痛觉,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主要为:三叉、颈、肋间、腰骶部神经分布区。
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在2~4周,并发症有高热、肺炎、脑炎、脑栓塞等。
处置原则是保持病变皮肤干燥、减少不良刺激、药膏治疗。
1. 抗病毒药:无环鸟苷、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万乃洛韦等。
3. 镇痛药:去痛片、颅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西乐葆等。
5. 免疫调节剂:干扰素、聚肌胞、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白介素-2等。
该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
辨证主要辨肝胆火盛和湿盛,临床以肝胆火盛型多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属气滞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属气血虚者,应注意辨别。
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宜,结合外治。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其中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主症: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0g,板蓝根15g,延胡索10g。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9g,木通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主症: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除湿胃苓汤: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猪苓9g,泽泻15g,赤茯苓9g,白术9g,滑石15g,防风9g,山栀子9g,木通10g,肉桂5g,甘草5g,灯心2g。水煎液,每日一剂。
主症: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暗,苔白,脉弦细。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9g,莪术10g,珍珠母20g,生牡蛎20g,磁石20g等。
桃红四物汤:熟地黄15g,当归12g,芍药10g,川芎8g,桃仁6g,红花4g。水煎服,每日一剂。
配穴:腰以上病灶可选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可选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
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
其他穴位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一般嘱患者卧位,充分暴露病灶区,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定,必须拔紧。罐数按照病灶范围决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