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位居各种胃病之首。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现代医学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慢性胃炎多由脾胃素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等引起,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有胃脘胀满、隐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发病基础,故脾胃虚寒型是慢性胃炎的基本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隐痛,喜暖喜按,受凉及饮食寒凉食物后疼痛加重,食后饱胀,纳呆食少,便溏肢冷,或有泛吐清水,舌质多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张继东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及胃络瘀阻型6种证型。临床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寒热错杂3型最为常见。临证时,各证型之间相互联系,既可相互转化,也定兼而有之。张继东教授针对以上6种证型拟定了健脾温胃法、疏肝理气法、辛开苦降法、酸甘养阴法、清热化湿法及活血化瘀法。慢性胃炎病机复杂、症状多变,张教授临证从不拘于一隅,随证型变化而灵活加减用药。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慢性胃炎病程漫长,证情复杂,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张教授认为,慢性胃炎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之证,临床诊治的关键是要明辨虚实。慢性胃炎早期多实证,中、后期多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以脾胃虚弱为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冷暖失宜而发病。临证时一定要仔细审察有无脾胃虚弱的表现。(以上内容摘自:《张继东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作者:程志鹏 张继东,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中医科,《河北中医》 2020年第5期 P650-6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