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草木繁茂,瓜果丰盛,在炎热的时候,有清甜冰爽的各种水果来解暑,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有部分人往往冰凉的幸福感还没有过去,就突然感觉胃中一阵疼痛,甚至手足发凉、腹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过食冷饮、水果,打破了寒热平衡
夏天之际,整个大环境处于外热状态,我们身体体表的汗孔,也是处于开阖状态,体内的气血也随之呈现出向外走的趋势,这样的话,向内供养五脏六腑的气血也随之减少,因此人体呈现相对的外热内寒状态。
这时候,身体的自然机制还能够维持平衡,保证身体内外寒热稳定,夏季出现病理性的脾胃虚寒原因就在于这种相对的寒热平衡被打破,出现内部过寒的状态。
常见的就是夏季贪吃冷饮、寒凉之品,过多摄入,相当于向内部输送大量的寒凉食物,首先受累的便是脾胃,导致脾胃阳气受损。
脾胃本是后天之本,脾阳一虚,整个体内的温煦来源减少,加上夏季长期待在空调房,身体自然呈现出以脾胃症状突出的虚寒状态。
2、思虑伤脾,打乱了调节功能
《内经》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中医病因病机里面常会把情志致病单独列为一项,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养好七情在古人称之为「养性之术」。
其中,忧思伤脾胃,快节奏下的大部分现代人都有一种情绪叫焦虑。一天到晚特别焦虑,青少年焦虑学业,中年焦虑事业家庭,老人家焦虑儿孙……压力一大,要么就是暴饮暴食,要么就是吃不下吃得少,长期以往,脾胃自身调节功能及节奏被打乱,就出现脾胃的虚损。
3、药食失治,脾阳受损虚寒内生
现代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药品的可选择行也逐渐增多。很多人一有所谓「炎症」、「发热」的表现,马上就口服抗生素,这种滥用口服抗生素的行为其实破坏了人体的免疫力,大寒大凉的药物直中脏腑,脾胃首先受害。
另一方面,一部分对于中药有些认识的人也容易走入一些误区,盲目盲从抄写书上「夏季养阳」的观念,不因人因地制宜,不辨证不分类的盲目进补,使得脾胃运化转化功能被打乱;或者盲目补脾土,选择单一药食大量进补,过度进补,超过正常脾阳的运化功能,脾阳受损则虚寒内生。
1、舌头的3个异常表现
舌为脾之外候,舌象能反应气血状态,进一步反应脾胃运化的状态,舌苔是胃气所生,因此,舌象能初步判断脾胃状态。
健康的舌头是: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脾胃虚寒者则舌苔白厚,舌边明显有齿痕,表面滑而湿润。
2、便溏、流口水都是预警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寒会相应的出现很多消化道的症状。
脾胃虚寒,阳气虚弱,运化功能下降,胃腐熟及消化功能下降,因此食欲下降,经常有饱腹感,兼有大便稀溏,甚至夹杂不消化的食物。
脾阳虚弱,寒从内生,寒凝则气滞,腹部皮肤相对冷感,腹部及胃部有隐隐的痛感,还喜温喜按。我们说肾精胃唾,脾胃虚寒,口中的唾液都是清稀如水的,睡觉时候总是流口水;还有些人小便也是像水一样清稀,或者时不时出一点薄汗冷汗,这些都是脾阳虚,无法正常调节体内津液代谢的表现。
1、小儿科学喂养,大人饮食相宜
基于生活环境改变,脾胃虚寒的人群范围逐渐变广。对于小儿,还是提倡科学喂养,顺应身体发展需要。小儿属于稚阴稚阳,不提倡揠苗助长式的进补,小儿的脾胃较为娇弱,只要保证正常一天三餐,少吃生冷及垃圾食品,保证足够营养即可,对于要调理先天体质的小儿,一定要经过辨证,因人制宜,做到三日一调整,缓缓适应,培土但不松土的节奏去养护。
对于成年人,做到饮食相宜。《备急千金方》提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医说》中也有指导「食饮之宜……肉无贪肥脆,菜常令称于肉」,意思是不过食肥甘厚味,多食天赋之味及自然之物,只要做到一点,很多成年人就可以顾护住脾胃的阳气了。
最后,不论各年龄段都需要养护好情志,保持平常心,心平气和对待事物,保持体内气机的畅达,才能保证脾胃正常的养护。
2、用好养胃名方「理中汤」
对于脾胃虚寒,出自《伤寒论》的理中汤是一个很好的方剂,组方也只有非常简单的四味药: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
脾胃虚寒,那么既要解决虚,又要解决寒,首选白术;脾虚喜欢温化,而白术相对温性;脾喜欢燥,白术性味相对燥;再者,白术的芳香之气还可以醒脾。在方中配伍人参之后,一起助益脾气;且白术能将人参的益气之功引经到脾胃,以养脾的虚性。干姜在这里就是解决寒的问题,温运中焦,助脾阳升起;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益脾和中。
这个方剂对症解决了脾胃虚寒的问题,对于合并有其他症状的人,还请先经过医师辨证后在加减运用;切记不要自行购买,过犹不及。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调整饮食,放松心情。此外,日常生活中脾胃不适,还可通过揉按穴位来调理,以下给大家介绍5个常用穴位。
1、神阙穴
位置:脐中部,属任脉。
功用主治: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揉按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寒凉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泻等患者都有良好疗效,临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达到温中健脾、散寒止泻的作用。
2、中脘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位于脐中上4寸,属任脉。
功用主治:温中健脾、和胃消胀。
揉按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胃痛、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道症状都有良好疗效。此穴也是灸法常用穴位。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由胫骨旁量1横指即为该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功用主治: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揉按手法:一般以拇指揉按为主,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俗话有“肚腹三里留”,揉按此穴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良好疗效。
4、合谷穴
位置: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对侧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升清降浊、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清热。
揉按手法:右手掌心放于左手背侧,大拇指来回环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左右各50次,不仅可以缓解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还能防治晕车。
5、太冲穴
位置: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肝经上的原穴。
功用主治:疏肝和胃、清肝降浊。
揉按手法:一般用拇指揉按,每次时间为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揉按太冲穴能够促进肝经的气血通畅,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保持气机畅达,对脾胃病伴有情绪抑郁及焦虑的患者有明显疗效。
揉按此穴不但能调理肝胃,还可以消解怒气,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降压效果。
临床上,以上穴位的揉按常联合应用,长期坚持可起到健脾养胃、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揉按穴位不是万能的,如果症状较重,不能及时缓解,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