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三大名方封髓丹 肺病咳嗽 耳病肿痛 妇人带下 补坎益离丹
2021-08-19 16:40:21
封髓丹 肺病咳嗽 耳病肿痛 妇人带下 补坎益离丹
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作一解析。
1
补坎益离丹
原方药物:附子8钱(25克)、桂心8钱(25克)、蛤粉5钱(16克)、炙甘草4钱(12克)、生姜5片。
关于方名,郑钦安说:“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可见,此方是上病治下,通过补坎阳而壮离火。其药物配伍,郑氏指出:附桂为君,补坎中真阳;蛤粉补坎中之阴,使阳有依附;姜草调中,交通上下枢机。其治法思路,在水火升降之上。
此方首见于《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主治心气虚而心慌心跳,并见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有潮热自汗者。郑氏也用此方治疗惊悸、不卧、汗证、目病等。按中医辨证,这些病症的病机为心阳虚或心肾阳虚背景下的心肾不交。以《医法圆通》中此方应用的三个病症为例。
补坎益离丹治疗病症
汗症:“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惊悸:“惊者,触物而心即惶惶无措,偶闻震响而即恐惧无依,此皆由正气衰极,神无所主。法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不卧:“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于肾,肾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卧。其人定见萎靡不振,气短神衰,时多烦躁。法宜交通上下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类方异同
由上三症可知,郑钦安将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白通等方视为同类,让人费解。在他看来,两方治理如出一辙,共性是:正治在补火,兼治为潜阳。因为,阳弱则不能内守而浮,遂潛越于上(外),只有阳旺才能水火相济,各守其位,而阴阳得和。但两方显然是有区别的。
补坎益离丹治心阳虚证,症见心病不安、惊悸、不卧、汗出等属心阳不足者。因坎离(心肾)相关,故提出补坎益离法。然用药非单一补坎阳,而是补坎(附子)益离(桂心)并举,同时和阴(蛤粉)、培中(姜草)。这样扶阳和阴、培中升降,而达济水火、交阴阳的目的。药力上,此方缓于白通汤,故多用于病势较缓的病症。
白通汤治寒盛阳亡证,症见阴寒内盛、阳虚外越见戴阳、假热者。此方功在回阳救逆,故大辛大热、力专用强。郑氏用白通汤时,干姜用量是伤寒原方加倍(二两),指出:附子壮元阳、干姜温中焦、葱白引离中之阴交肾。这与补坎益离丹的治法组方思路大体一致,但对应为阳亡危证,故药力专而强,非扶阳,而是回阳救命。
2
潜阳丹
原方药物:砂仁1两(31克),附子8钱(25克),龟板2钱(6克),甘草5钱(16克)。
潜阳丹被郑钦安归为“纳气归肾之法”。郑氏认为此方,砂仁宣发中焦阴寒,纳气归肾;附子补坎阳壮君火;龟板通阴助阳;甘草补中。对照补坎益离丹,虽治法思路均在坎离水火,方药组成差异却大。补坎益离丹基本为附桂结构,潜阳丹则接近温补剂(如右归饮等)。但郑氏亦常将之作为四逆、白通汤的并选方,真是费人猜量。
潜阳丹治疗病症
潜阳丹首见于《医理真传·卷2·阳虚症门问答》,用治“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郑氏指出,此为阴盛逼阳外越,治宜潜阳。此外,他也用此方治疗其他多种病症,如:
其一,“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此为阴阳离决、上热下寒的危证,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相当。
其二,“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这是一个虚寒重证,郑氏认为,口极臭和舌苔黄是阳气虚浮之象。
其三,“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这只是一个寻常的腰痛症。郑氏指出,此症十居其八为肾阳虚。
其四,“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郑氏认为,遗精之病属肾阳虚者,是阳虚不能摄精,遗精多发生在阴气较盛的上半夜,用潜阳丹、白通汤等;肾阴虚者,是阴虚不能敛阳,遗精多发生在阳气较盛的下半夜,用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等。
细加分析可知,潜阳丹与四逆类方不同,主治多为常见病或重缓证,少有危重症,与补坎益离丹相似。这与该方药物组成有关,即方药功效决定于其结构。
方中砂仁为主药,用量超乎寻常,并用姜汁炒,用意应在温中扶阳。郑钦安称其能“纳气归肾”,古今无此说。此药能“温肾安胎”,倒有出处。是否与附子配伍能产生温阳纳气效果?尚需要研究确定。此外,方中龟板和甘草,前者传统上就是滋阴潜阳之品,归经肝肾心脾,有人称能“通心入肾”,郑钦安说“通阴助阳”“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可见,潜阳丹的功效是温中扶阳、通阴潜阳。
潜阳丹三变方
潜阳丹之功用还可从郑钦安对其的加味变化中去理解。《医法圆通》载有三个变方:
其一,肺病咳嗽,因肝肾阳衰、水邪上泛,症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夜间痰水多,咽干不渴者,可用潜阳丹加吴茱萸。此证病机含肝阳亏虚,故加用吴茱萸。
其二,耳病肿痛,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其两耳虽肿,却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者,也以潜阳丹加吴茱萸。少阳经络循耳廓,厥少相表里,加用吴茱萸,有加强温阳之效和引经作用。
其三,妇人带下,因肾阳虚衰,其带下清淡而冷,不臭不黏,并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寸旺尺弱,可用潜阳丹加补骨脂、益智仁。加药后,潜阳丹更接近温补肾气之方,与四逆汤等大不同了。
由潜阳丹的应用变化可知郑氏坎离之阳的整体性特征。潜阳丹温潜之阳虽言心肾,却不限于此,而多在水火升降层面,注重的是阴阳关系与气机升降,故主治范围较广,临床在调理阴阳水火的同时,由加减用药微调方药的效用及其方向。
3
封髓丹
原方药物:黄柏1两(31克),砂仁7钱(22克),炙草3钱(10克)。
此方非郑钦安原创,最早见于金元医家李杲的著作《医学发明》中,方名三才封髓丹,组方较复杂:黄柏3两(93克)、砂仁1.5两(46克)、甘草7钱(22克)、人参5钱(16克)、熟地5钱(16克)、天冬5钱(16克),功效:降心火,益肾水。未列主治症。之后,元代医家许国桢在《御药院方》中缩减方药为三味:黄柏2两、砂仁1.5两、甘草(无载剂量),改名封髓丹,功效同前,亦无主治症。郑氏取方《御药院方》,剂量稍有调整,功效也为调水火升降,但主治应用和药理认识却另有其论。
同于潜阳丹,郑钦安也把封髓丹归为“纳气归肾法”,称为“上、中、下并补之方”。他认为黄柏味苦入心,性寒入肾,色黄入脾,作为主药兼具三才(天地人)。同时,黄柏配甘草,苦甘化阴;砂仁配甘草,辛甘化阳,能阴阳并调。此方主治为“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然从方药组配可知,此方不是通常所谓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之方,而是通过培中土、和阴阳、降虚火来调理水火升降的,即郑钦安言:“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请注意“中宫”二字所能显现的顾护脾胃中阳之要义。
封髓丹治疗病症
郑钦安著述中,应用封髓丹治疗的病症还有两个。
其一,“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郑氏认为,此眼目症是“元阳将欲从目而脱”的表现。其他见症,他未言及,但可推而知之。目居头部,元阳从目脱就是阳气浮越欲脱,故“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其二,“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郑氏指出,肝胆实热也可见耳心痒,但“言肝胆有火,必不专在耳心,别处亦可看出,且不忽痒极欲死。”认为这种极端的证候表现是“肾中之阳暴浮也”,当“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
封髓丹加味类方
由于述症简略,这里未能说清封髓丹的功效和主治特点。而在郑氏著述中,封髓丹加味方甚多,将之概分两类进行分析,以弄清此方的特有功效和应用规律。
其一,封髓丹合寒凉药(抑阳)。
肾病腰痛:“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已,如滋肾丸、地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汗症:“因阴虚者,则为盗汗……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遗精:“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
上述三个病症的论治,有两个因果关联值得注意:其一,出现了阳亢为害的论述,且此阳亢由内所生,是阴阳失调的结果,治当抑之;其二,针对此阳亢,本为寒温平衡处方的封髓丹,加药变方后几乎成为清热泻火方剂。由此可见,力主扶阳的郑氏郑钦安并不排除泻火抑阳之法。
其二,封髓丹合温里药(扶阳)。
耳病肿痛:“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
痔疮:郑氏认为,痣皆因于火,或阳火(阳热),或阴火(虚火)。阴火者,“其痔青色、黑色、白色,微痛微肿,坐卧不安,人必无神,困倦喜卧,畏寒身重,面色唇口青白,脉或浮空,两尺或弦劲……法宜收固,如附子理中汤加葛根,潜阳丹,回阳饮,封髓丹倍砂、草之类。”
附:现代义诊病例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李宇铭
2011年7月,笔者跟随“全仁中医”再次到菲律宾的Infanta(地名)进行为期5周的中医义诊服务。如往年一样,由于坚持使用中医治疗,运用经方原方治病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在此记录了几则故事,与同道共享。
火热的渔夫
患者是一位54岁的渔夫,14天前高烧入院。他发烧之前如常出海工作,回家后发病,一直高热不退。西医怀疑为“钩端螺旋体病”,但是除了一般输液治疗以外,却没有更好方法,患者只是在等待有一天发热能够消退。
当我们在床边触诊,发觉他周身皮肤发热,测体温为38.6℃,患者说有汗,但是皮肤却触之干燥,自觉身体中有火烧感、不欲穿衣、不怕冷,但头痛,口渴而不多饮,大便尚可,1~2天一行。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洪大。
上述症状较为典型,假如熟悉《伤寒论》的中医,都知道如何辨证,于是我们选用“白虎汤”给患者治疗,按照《伤寒论》的原方剂量:知母90克、石膏250克、炙甘草30克、粳米100克。1剂,以水10杯,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1杯,每隔4小时服1次。我们还特别替患者煎煮中药,中午煎好后,立刻送到医院给他服用。
第二天早上9点到医院再诊,患者已经服药4次,服药后觉热退7成,周身舒畅,头痛已除,大便昨天至今已有两行。触摸他的皮肤,已经不觉发热,有湿润的感觉,脉象已经由洪大变为浮数。患者说,只余下胃脘及腋下发热,且身体疲乏。
由于患者仍剩下一次汤药未服,待他服下汤药后,嘱咐其勿吃肉,饮食宜少而清淡,勿过劳、宜静养,以防劳复食复,我们便离开了。十多天之后,碰到患者的一位家人,他十分感谢我们的帮助。原来患者当天就已病愈出院,回家后很快恢复健康、正常生活。
这一个病案,使我们完全感受到中医治病的威力!对于这样发烧已经有两星期的病人,却给中医用1剂药就治好了。就连当地医院内的药剂师亦对我们刮目相看,询问我们可否提供“处方”,赞叹中医实在厉害!
后记:替病人复诊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患者的老父亲在医院中照顾他,可是因为患有高血压而感觉不适,见我们给病人的药物相当有效,于是他父亲自行服用了我们给患者的一杯白虎汤。服用之后,竟然自觉身体不适亦有所减轻!这是当地的一种文化:假如一些草药有效,他们就会给家人一同尝尝看。
馋嘴的养猪人
一天出诊路过一个养猪户,他饲养的母猪三天前刚生了十多只小猪,小猪在吃奶十分可爱。逗小猪的时候,养猪的老伯伯跟我们说,他有一个毛病想求助。原来他便秘已有三天了,希望我们帮忙解决。我们想,便秘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病,但经询问得知,他过去一直大便畅顺,只是这三天来突然不能大便,究竟为何?
原来,在当地盛产一种水果叫“Santol”,这种果实就像荔枝那样,但是它的果核颇大(大概比一粒蚕豆稍大吧),没什么果肉,核上面有一些白色黏糊糊的果肉,成熟时味道很甜美。在这老伯伯的家旁边,有好几棵这种果树,因为果实全都成熟了,若再不吃就会坏掉,所以他就一连吃了好多。
但是,由于这种果肉通常都是连着果核,难以分开,假若馋嘴吃得快,就会连核吞下去。结果这位伯伯,因为一连吃了好几个果核,就不能大便了。
因为没什么方法解决,他十分发愁,过去也没有类似问题。他没钱去看病,而且还需要看着这个养猪的棚子,无法离开。老伯在小时候曾经得过小儿麻痹症,现在右腿萎缩,也不方便行动。
我们给他看病时,觉得他身体壮实,于是就按照《金匮要略》所说:“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选用了大承气汤原方,药用:生大黄60克、厚朴125克、枳实90克、芒硝42克。2剂,按原书煎服法服用,我们替他煎好药物,晚上送到他家去。
晚上9点,他服了第一次汤药,15分钟后仍未有大便感觉。接着再服第二次,药后稍有排气,却仍未能排便。在夜间再服第二剂,便仍未下,至第二天早晨,服第四次,终于能够解下,一早上大便4次,排出了约6枚果核,老伯伯形容果核都变干变小了。停药后,到中午的时候又有一次大便,便量不多,其后则一切恢复正常。
我们这次用“大承气汤”,感觉它用于一般身体正常的人,其实并不非常“猛烈”,其效果亦非服一次即能通下。可是其效果确实明显,便后患者十分舒畅,对于这种宿食的病证效果确切,又不如一般“泻药”那般痛苦。
这一次治疗,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却是真正帮了需要帮助的人。这位伯伯甚至连生病了也无法求医,幸好碰巧我们路过“拔刀相助”,这正是“全仁中医”的理念,无论有多远,我们都希望把温暖送到各个地方。
有“心病”的咳嗽患者
全仁中医诊所内来了一位63岁的女士,她咳嗽了一个星期,有痰,但没有其他不舒服,仔细询问之下,说平时容易头晕、心悸,劳累时平躺则会觉背痛。
可是,当我们给她诊脉时,发现脉象“结代”,即现代一般所说的心律不齐,跳动虽然有力,但完全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我们很重视这种脉象,这在西医看来属于心脏病,可大可小。而从中医来看,虽然患者现在没什么明显不舒服,但是有这种脉象,可知病情以后会继续发展。
对于这个患者,我们拿不定是应该给她治疗咳嗽?还是给她治脉象“结代”的问题?还是能够两者一起考虑?最后我们认为,不能单独考虑咳嗽,咳嗽应是比较次要的,应该尽量考虑给她治本吧。
经过详细考虑,我们开出了《伤寒论》的炙甘草汤,用的是原方剂量,这一个方中药物剂量甚重: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黄250克、桂枝45克、阿胶30克(烊化)、麦门冬45克、麻仁53克、大枣112克,共2剂。而煎服法也按照原书中是“酒水同煎”,用了当地的一种棕榈酒叫“Lambanog”,1杯酒加上14杯水一起煎药,煎成3杯水,一天内分3次服用。
三天之后,在我们的猜测中病人来复诊。她说:咳嗽已经好了,也没有痰,心悸头晕也都好了,现在一切不舒服都没有。摸她的脉,让我们十分惊讶的是,她的脉律不齐完全消失了!脉象很有规律、有力,是一个正常的脉搏。
这一个简短的病案,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经方的神效,只两剂药就治好了心脏的毛病,而且,即使我们不想治他的咳嗽,却都一并治好了,这说明两者有同一个病因,只要找到疾病的根本,那就可以一起解决。更重要的是,这病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精神,虽然这个病人还未感觉到明显的心脏问题,但是我们透过脉诊及早发现了,预防了病情进一步恶化,连患者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精神了,相对于病情到了危重时的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这种轻描淡写的预防则显得更有意义。
后记:后来想起,《金匮要略》附方中的炙甘草汤条文说:“《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可知炙甘草汤亦能治疗咳嗽、心悸之证。
痛得起不来床的大男人
在菲律宾义诊的最后一周,有机会到当地的医院去看病,主要看一些怀疑是登革热的病人。由于当地医院的设备不足,所以登革热永远都只能够是“疑似”,不可能确诊。他们见到病人的血小板有下降趋势,就会怀疑是登革热。
我们看的几个发热病人,用中药的效果都非常好,平均1~2天就退热了。其中有一个病人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一个20岁的青年人,反复发高烧5天了,试想,假如我自己发烧5天,肯定会非常焦急吧。
我们第一天去看病时,他除了发高热之外,周身疼得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转身,头痛颈痛,咳嗽气喘,有时呕吐,觉得口苦,心烦,小便痛,大便稀水。在西医上他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据一般西医上的统计,这种病大约需要1~2周疗程,甚或有延长至3周的。
我们还是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给他看,没什么其他检查设备。仔细考虑过后,我们选用了《伤寒论》一个名方叫“大青龙汤”。这一药方,我们在中国内地很少会使用,甚至有些中医一辈子都没用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很少见到这种病人,另一方面是传说这个药方非常猛烈,于是都不太敢用。
这个药方中最厉害的一个药叫“麻黄”,现在中国内地中医院的医师,一般开这个药不会开超过5g,而且还要用“炙”的麻黄(可缓解其烈性),可见普遍中医对此药何等畏惧了。可是,由于我们对这病人的诊断非常有信心,于是就决定用原书上记载的用量:生麻黄六两,即是现在的90g!(警告:若不熟悉经方者,切勿尝试。)
上午嘱咐了病人怎么煎药后,晚上我们又去,打算看看他吃药后的反应。但中间发生了一段插曲,就是他打算吃药之前的4个小时,因为吃了抗生素,竟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呼吸困难、喘促,眼睑都肿起来了。于是就不敢吃我们的中药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给他诊断,认为虽然说是西药的副作用,但也是病情演变的一种过程,疾病的原因依旧。于是我们就嘱咐他可以立刻喝药,药还能缓解西药的副作用。
他喝药时,忍着身体痛楚坐下来喝。喝了几口,他就脸容扭曲,觉得很苦!于是就用一些蓝色饮料“佳得乐”来送下!哈!幸好最后喝下了全杯药。看着他吃完药后,叫他盖被子出点汗,等会儿再回来看他。
没想到,半个小时后病人告诉我们,他周身的疼痛突然一下子消失了!而且各种症状都大为减轻,现在精神很好,他还特别用力地蹬腿给我们看,证明他已经不疼了。
此后,他继续把药吃完。第二天再见时,基本上算是完全康复了,只有轻微发热,于是我们改用刮痧治疗。再第三天回去见他,他已经准备出院了。他非常赞赏我们,说我们的中药非常神奇呢!
这一个病例,让我感到中医在这些急性病上真是有“绝对优势”,西医要治疗十多天的病,吃了一天药就好了,谁说“急病找西医,中医疗效慢?”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