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 (2)良姜粥:良姜 (3)吴茱萸:粳米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 (5)苡米粥:生苡米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 (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 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2次。 推拿按摩 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 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