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名 称】理中丸
【出 处】《伤寒论》
【分 类】温里剂-温中祛寒
【组 成】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功 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 治】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 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补脾汤
【方剂别名】补脾快斑汤(《痘疹全书》卷上)。
【药物组成】人参、黄耆、防风、桂少许,防己、甘草。
【处方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方剂主治】痘症胃弱,手足起不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清中汤
清中汤《医宗金鉴》:治疗火痛。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栀子、白豆蔻。
【主治】湿热中阻。
【脉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香清化之品。
加减:
如湿浊较甚,则加苍术、厚朴、菖蒲、砂仁等辛温燥湿之品,并辅以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药物,以防辛温助热。
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歌诀】清中二陈连栀蔻。
清中汤
清中汤《医宗金鉴》:治疗火痛。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栀子、白豆蔻。
【主治】湿热中阻。
【脉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香清化之品。
加减:
如湿浊较甚,则加苍术、厚朴、菖蒲、砂仁等辛温燥湿之品,并辅以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药物,以防辛温助热。
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歌诀】清中二陈连栀蔻。
保和丸组成|功效|方解:
【组成】山楂六两(18g),神曲二两(6g),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g),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各6g)。
【用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功效】消食和胃。
【方解】本方治证为食积内停所致。《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由于饮食失节,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故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食呕逆,大便泄泻。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并为臣药。君臣相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因食阻气机,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食积易于生湿化热,又以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连翘清热而散结,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消食和胃,清热祛湿之功,使食积得消,胃气得和,热清湿去,诸症自愈。由于本方药力缓和,药性平稳,故以“保和”命名。
名称:良附丸
处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制法: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功能主治: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洗) 麦门冬20克(去心) 人参6克 甘草6克(炙) 粳米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