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椎、双肺腧刺血拔罐 2、青黛+冰硼散各等分调抹 效果立竿见影。 西去唐僧 几天刺一次呀,楼主 limc8778 三天刺血一次 |
黄连3 黄苓10 黄柏10 山枝子10 水煎服 七叶一技花10 研粉 用开水100ML泡几个小时后,睡前用棉花蘸药水涂脸。效果很好,他在广西医科大学治疗花费了几千元都不好,现在解决了。 大家治疗疾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应该先依辨证论治,用教材上的经典名方,因为它们经过几千万次的实践,只要对证,疗效是确实的。至于少数人验方,你要和他一样了解药性和病情,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情况下要加减,才会有好效果,而且临床诊断要科学严谨,要不对不上号,别人的验方别人用得心应手,我们仿而无效 黄连解毒汤内服不可长久,只用于体质壮实内热的病人,痤疮消下后就停。 外用药可以长期不定时应用,把痤疮扑灭在盟芽状态。 外治痈疽药中,我觉得七叶一技花10是最好的,因为曾经出现一例病人服后<10克>过敏抢救,从此不再内服。白术散 囊肿性的加些活血逐痰的桃仁姜黄白芥子天南星等或许更好? sta_6548111 肺热火毒型痤疮,应用三黄扫毒汤,外用蚤休,是对症的,必有效。用外用(蚤休)一味,多几天时间就行了,它是解毒要药。口服蚤休20g(煎服)没发现过敏。但还是小心的好,法律不会为大胆的医生说话,真难,用10gi不顶用,现在的中药是人工的,成份大减 健康顾问 黄连解毒汤, 看来你是三焦热盛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特别是脾胃虚寒或体质较弱之人恐有败胃伤阳之虑, 大家学习一定要辨证学习,千万不可照猫画虎...... 人口如棋 青春痘是小问题,清泄透热之法解。 |
玉容液
防风15g 白芷10g 大黄10g 桃仁10g 杏仁10g 当归10g 丹皮10g 丹参20g 冬瓜仁10g 白术10g 泽泻10g 白茯苓1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物置于瓶中,加入适量的白酒(药物浸透膨胀后,酒面高出药物少许)浸泡一个星期.滤出药液去渣入瓶密封备用.每晚临睡觉前,用温水.肥皂洗赶紧脸部.擦干把"玉容液"涂抹于患处.对于较大的痤疮,可粘上"独角膏"(药店有售).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治痤疮.
临床疗效:轻的外涂抹两个晚上即可见效,中度痤疮患者五天便有感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治疗期间忌辛辣**性食物及高油脂食物.用热水或冷水的方法洗脸,保持脸部清爽.多食用水果蔬菜.勿滥用化妆品.
参考文献:
白芷-----<本草求真>: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面黑瘢疵.
<本经>:可作面脂.
大黄--------<药性论>:贴热毒肿.
桃仁-----------<本经>:令人好颜色.
当归------<本草纲目>:治痈疽,排脓止痛.
牡丹皮--------<本经>:治痈疮.
<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
丹参-----<名医别录>:养血......除风邪留热.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恶疮疥癣.
冬瓜仁<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润肌肤.
<本草图经>:作面药,令人颜色光泽.
白术--------<药性论>:主面光悦,驻颜.
泽泻----------<本经>:轻身,面生光.
=========================================================
经验体会:
中医学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血瘀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内经>有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查皮,郁乃痤".此外,心经直接上面至目,心有主血脉,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表明心经与面部有密切的联系.再从阳明胃经来看,该经循面最广,在面部腧穴分布最多,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阳明脉衰......面始焦."强调了胃经与面部的关系.
另外,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疮".辩证认为是由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食品,脾胃蕴湿积热,外犯肌肤而成.故选用入肺心胃经为主的杏仁,冬瓜仁,当归,丹参,白术,大黄等药物组合成方.其中,白芷在<名医别录>中称作白茝,意为该要可使面部皮肤滋润洁白.<神农本草经>云大黄;"主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故方中大黄可使体内积滞的毒素,得以及时清除.白芷,化湿浊,解毒排脓止痛.二药合用,共奏清热祛积滞,化湿浊解毒.有经验认为头面,背部疮疡肿毒,反复发生,大便秘结或不秘结,有火毒湿浊者,用之有明显疗效;白芷,防风
祛邪于外;<内经>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加之白术泽泻,白茯苓以培土泻水;冬瓜仁,上清肺之蕴热,下导肠之积垢;丹皮,丹参为伍,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力强搭配以上的药仍宗古人"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之意,使湿浊之里邪从二阴(前后二阴)而出,使风毒之邪得以外散,如此,则内外分消矣.杏仁,桃仁,当归三药合伍,有活血和血,滞化瘀,生肌愈创等作用.诸药合奏有祛风行血利湿,通腑解毒,白面泽颜之效,故对痤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晚上临睡前用药,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有研究发现夜间12时~凌晨6时,为皮肤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候.此时的用药能提高药物到疗效.
使用玉容液无效的患者,是有原因的:
(1)本身的痤疮不轻,加上不能规则用药,频于熬夜.
(2)观察的30例,只是单纯的玉容液,并无内服任何药物.
本外用液之所以不叫"痤疮平"或"消痤平"之类,是以为患者在
使用此药液治疗期间,发现在痤疮消退的同时,有出黑头粉刺,收缩毛孔,消除疮迹等玉容美肤作用,故才取名"玉容液".
倘若能结合中医的辩证论治,如辩证为阴虚血热的痤疮患者,
在使用玉容液期间,加内服些含有干地黄<本草逢原>:干地黄...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 山茱萸<药性论>:除面上疮.泽泻<本经>:轻身,面生光.泽泻既能利水也能引火下行,同时使邪去而补药得力.于补肾药中,防止补药生热而产生肾火. 赤芍<滇南本草>谓赤芍其能"攻痈疮"等药物合成的汤效果必然会更佳.
补注:采出的生地黄,烘干后即是干地黄.
补充~~~~~~
中医看来,青春痘实为中土虚弱,不能把摄入的食物很好的转化成为气血,从而使一部分变成痰浊."受如持虚"顺着面部腧穴分布最广的阳明经走于面部形成痤疮(此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祛痘必先除痰浊,除痰浊就要先健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脾胃
健则痰浊自消.所以开方时,"面生光"的泽泻,"主面光悦"的白术
这类健土利湿药,应加而用之.
开方备考(依证选用)
(1)生山楂-消油去脂.
(2)天门冬<日华子本草>;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
(3)黄精<道藏.芝草经>;黄精宽中益气...颜色鲜明.
(4)白僵蚕<本经>;灭黑...令人面色好.
(5)菟丝子<药性论>;驻悦颜色.
(6)辛夷<药性论>;...面脂用,主光华.
(7)珍珠子<名医别录>;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8)益母草<开宝本草>;苗子入面要,令人光泽.
(9)瓜蒌仁<名医别录>;悦泽人面.
<日华子本草>;疗手面皱.
(10)枸杞子<药性论>;能补益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
(11)白附子<海药本草>;头面痕...入面脂皆好.
最后希望长青春痘的患者,能在这"形象与实力全方位竞争的
年代"早日摆脱脸上的困扰.这也是本人的初衷.内外兼治效果会更好.
外用有两个好处:
(1)直达病所.
(2)内服药物,很多时候会损伤脾胃.而脾胃损伤虚弱会加重青春痘.
外用药则避免了这些.
补充
使用"玉容液"一段时间后,鼻子上可能会有 黑头 出现,
此时可以去化妆品店买些"吸黑头鼻膜",把 黑头 贴粘出来(省得镊子夹,又夹不赶紧 )
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上走……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口唇,交叉于水沟,……分布在鼻旁(迎香),与足阳明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进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处……沿着下颌角……到达额角,与督脉会于神庭穴。口唇,水沟(人中),鼻翼两侧,鼻根,承浆穴,下颌等处好发痤疮。
细心者会发现,在饮食如故,而大便不畅的时候(食入与排出不平衡),以上部位就很容易出现痤疮。
此时于方药中少佐大黄便能很好的起到“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以下为回帖:
1.不错,中医治疗座疮疗效是肯定的。
2.谢谢分享。很方便。你的治愈率大约是多少?
答:共观察30例:
痊愈18
显效8
有效3
无效1
总有效率96.7%
3.外搽了,如也内调,是不是更好些.请教了
4.楼主既然说宜使使湿浊之里邪从二阴(前后二阴)而出,使风毒之邪得以外散,如此,则内外分消矣.那么请问楼主按常规思路,内服之方又是如何考虑呢,请赐教?
答:我就是用内服药的思路来配那药的
5.外用乃内用之理,不错,谢谢分享!!
6.我的亲身经验。
大黄10 白芷10 丹皮10 川贝10 白丑10 茯苓10
泡酒后外用。效果很好。
7.在外用药的基础上,内服药可用五味消毒饮加皂角刺煎服。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在青春期多发,常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部位。 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中医认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尤其是年轻女孩子,什么谈恋爱、找工作啊,跟一个良好的形象关系太大了。哈哈!作为男生,谁喜欢找一个满脸“碉堡”的女生呢!《清肺祛痘方》为朱曦琴中医师多年来治疗痤疮、青春痘的特效专方,治愈了数以万计患者。
清肺祛痘方
【组方】枇杷叶12g 桑白皮12g 黄芩12g 天花粉10g 金银花18g 蒲公英18g 连翘10g 虎杖12g 栀子10g 丹皮10g 赤芍10g 丹参12g 玄参10g 生牡蛎20g(先煎) 白芷12g 皂刺10g 生甘草3g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软坚消痈。
【主治】粉刺、痤疮、青春痘、面疱。
【用法】一剂药水煎两次,早晚饭后各服一次,一天一剂。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用,脾胃虚寒病者慎服。
【方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寒薄为皶,郁乃痤,说明皶(即粉刺)、痤之疾可由风寒郁而化热所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此类患者平素嗜辛辣饮食,故日久则热毒内生,蕴积阳明,阳明经行于面部,若积热循经上攻,则发为痤疮。(此方为朱曦琴中医师原创首发)本证总为肺胃蕴热所致,此方由枇杷清肺饮加减而成,治当清泄肺胃,故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清泄肺胃之火;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连翘、虎杖、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栀子通泄三焦,引火屈曲下行。热毒炽盛入血故丹皮清热凉血泻火;丹参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因热盛伤阴故玄参以清热凉血,解毒养阴,另《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又能散周身痰结热痈。生牡蛎软坚散结;白芷、皂刺消痈排脓;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此方为治疗肺胃蕴热所致的青春痘、粉刺、暗疮、面疱的速效药方。
【医案举例】张XX,女,21岁,面部痤疮反复一月有余,痘由鲜红转为暗红,部分痘由硬结节渐转变成软脓疱,痘与痘之间聚合,形成囊肿、窦道、瘢痕在皮下,个别因为多个囊肿相通形成窦道,愈合之处尽是瘢痕痘坑。外涂药膏,内服维生素等药,多方求治都未果,痤疮有增无减。因在是某商场营业员,此容颜自觉难以见人,甚为痛苦。经人介绍逐求诊与我。除小便色黄,口渴外,余无明显异常。问其饮食,平素常熬夜,喜食辛辣,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辨为肺胃蕴热,循经上蒸于面,热毒炽盛入血,故当清泄肺胃之热,清热凉血。处方:《清肺祛痘方》,医嘱:清淡饮食。共服10余剂,面部逐渐光亮,结痂消除。
本文由“朱曦琴中医师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