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2021-09-26 08:18:25
医者佛
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至今,病人病情稳定,逐渐好转。目前病人尚在治疗中。
医者佛:
我用附子是有严格的指征的,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下。
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典型的少阴证的表现。那是一定要用附子的。而且,可能要重用。不重用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起步可以用25,30克,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渐加大用量。一般对于重症患者,可以用到上百克。病人越服越精神。
另外,还有四肢发凉,或冰冷,或大汗出,动则汗出。或乏力。或精神不振。或畏寒畏风。或面色苍白,或环口唇苍白,或下焦包括下肢无力,发冷,或头顶畏风明显,寒痹等等。皆是附子的适应证,且可重用。
我这儿还有一些典型的病例,找个机会,发上来请大家提意见。
临床上,我用附子近乎100%,也就是说,大多数病人我都用上了附子。且效果明显。大概阳虚是当前亚健康状态的主证吧。
佛有缘:
我自己就尝试过吃熟附子,用量从10克逐渐增加到100克。在45克以下,吃完会觉得全身发热,此乃小剂量附子温阳,但尚不能固阳之故。至45克以上,则反而不觉热了。到目前我每天用熟附子90克,已连服20余剂,以前的颈椎病,腰腿痛,慢性胃炎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爽利。甚至吃热气的食物都不上火了。此乃切身体会,决无虚言。
老刘:
方中用这么量大的附子干姜细辛,不知病人是怎样喝下去的,特别是这个干姜真是不好喝啊.一次一老妪病咳喘,咯痰清稀,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杏仁半夏而瘥,病人后来跟我说,你这个药太难喝了,简直都不想喝了,你开的是什么药啊,我解释说用了干姜细辛,其中干姜用了十克,细辛用了五克.后来思忖,你开的药虽然中规中矩,然而病人却不喜欢喝,如果病不畏其味不喝,你开的方还有什么用呢?同样的药还在半夏之类.这就是我不明白的地方.
Bushinbush:
细辛15G我用过.没有反应.效果很好.就是有些麻嘴.
医者佛:
最近在本论坛发了篇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
非常感谢。但我所发的病例中所用的附子并不太大。这里我想放一个我真正用大剂附子抢救肺癌术后感染的病例,请大家讨论。
今年8月5号,我会诊了一个病人。男,76岁,某市交警大队前领导。
发现肺癌,症状尚得平稳。今年六月初,病人老伴心衰过世,受刺激而症状加重,7月5日做手术切除肿瘤。术后伤口感染,不能愈合,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手足乱动等症状。西医为了能顺利地插上气管导管,就使用了镇静剂,以使病人失去呼吸功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会诊时病人处于重症监护室,身上插满导管,联接了不少仪器。神志昏迷,意识不清已经一月余(西医使用了大量镇静剂),面色萎黄略暗,双手肿胀明显,双脚微见肿胀,四肢尚温,口中痰吐频频。二便失禁。舌尖淡胖(不能主动伸舌),右脉芤,左脉因静脉注射导管,没办法摸到。
主治医生介绍:现肺部感染未能控制,已经使用了各种高档抗生素,仍然没有效果。病人伴心功异常。手术后两次气胸发作,肺部有两处插管引流,两肺积液已近2L。一直血压偏高。现查得BP:160/130mmHg.心率160次/分钟。
分析:此阳虚欲脱之证。肾阳明显不足,但尚未见阳气暴脱之危象。然阳虚不能化水,水溢高原而肺积水、手脚肿胀。本在肾阳不足。以回阳救急为法,兼以大补元气。以李可破格救心汤加减。
制附片200克,先煎半小时。炙甘草60克,干姜60克,山萸肉60克,磁石30克,先煎,红参30克,另炖,麝香0.5克,冲服。上药合煎2小时。一天一剂。
嘱一天两次,小口由鼻饲管喂入。
病人属高官,则病重近衰,西医已经没有办法回天,病家闻名而力邀出诊。余勉力处方,心中大没有落实感。
8月7日来电告知,用药两天后,BP:130/90mmHg,可持续半个多小时。(因病人有24小时血压监护),面色略见红润。今日服各种液体近4000ML,小便排出约有2000ML。但手指肿胀似略见增加,未见明显心律异常。因病人持续应用镇静剂,未见神志反应。
嘱继用上方两剂,继续观察,并劝西医主治医生尽量减少镇静剂的用量。
分析:此病阴邪内盛,外现水肿,内见脏腑功能低下(主管医生告知病人出现心肾功能部分衰竭。),当急急大补元阳,以期阳回阴退,则生命得以挽回。当此之时,附子不厌其多,人参不厌其重,唯以回阳益气为法。
8月8日来电,心率降至90次/分钟。嘱继用上方。此附子回阳强心之功。
效果已经明显,信心大增。
8月10日会诊,略见发热,37.8度。心率128次/分,右脉浮大而数。趺阳脉沉细。
西医发现肺底部出现豆腐渣样物。
分析:阳虚重证,阳虚为本,阴邪为标。因此,以扶阳为法。生命体征尚可,但病人有阳气上浮欲脱之危象。
处方:上方加法半夏30克,茯苓6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加重制附片为300克,先煎半小时。上药合煎2小时。
嘱:1。发热为阳气生发之象,阳与邪抗争,阳欲进而邪不退。因此,不需要强行西医退热,简单物理退热即可。
2。逐渐减少西药镇静剂用量,以病人略见烦燥即可。因为西药强烈镇静,病人已经有20多天未见烦燥。
3。注意营养,可服薏米、鳖、骨头汤。勿服任何带翅膀之物,如鸡、鹅、鸽子等物以及一切生冷水果、猪头肉、螃蟹等。小心将养。
后因余出国讲学,未能继续观察。嘱继用本方,西医逐渐减少镇静剂,症状逐渐恢复。病人转院。
余回来,适逢病人转入军区医院。邀余再次会诊。
10月30号再次会诊病人。
病人已转入某军区医院,进入病房,见到病人侧卧床上,在挂水。但精神非常好,在与护工说什么。
现神志清,身上原来没有愈合的伤口已经完好。无发热,无畏寒,反略见畏热,无痰,略咳,环唇略见苍白。脉滑数,两尺沉。左尺沉甚,几不可得。舌边略淡,舌下络脉略粗。两太溪脉沉细。(趺阳脉细),两地机穴以及中府、云门压痛明显。血压:120/80mmhg。腰痛,因前几天有上洗手间滑倒,腰部摔伤史。
看到病人如此好的状态,当时我也非常地吃惊。没想到这样的病人还能得到如此好的恢复。
现病人已经从昏迷中康复,证属脾肾阳虚。以原破格救心汤加减。
制附片60克(先);干姜30,炙甘草30,生龙牡各30(先),磁石30(先),红参10,山萸肉60,山药60
二付。先煎附子,磁石,龙牡30分钟,再合煎至2小时。
两剂后,电话告知,病人精神明显好转。四肢略有温热感。未见舌麻等中毒症状。此证尚在恢复中,阳气还有不足。嘱继服上方两付。
分析:这个病人能从肺癌术后的感染以及部分脏器衰竭中恢复过来,我认为附子起了主要作用。整个治疗方案就是围绕着阳气的衰微展开的。急救时,我重用了附子到300克,现在,阳气已经基本回复,目前的治疗,当以小方缓缓补阳为法。病人肺气基本不虚,虽见咳嗽,可不必止咳,待阳气充足后,肺阳旺盛,其咳自止。
病人昏迷于夏天,当阳旺之时。因此,借天时之助,病人虽危而不死,更兼以重剂附子回阳。阳得旺而生命得以继续。更到秋天,肺气得天助而旺。肺旺则易于宣降全身精气。肺主气,主一身之治节,肺脏得愈,则诸症自然平复。
病人尚在治疗中,请大家提供下一步的治疗思路。
附子的用量
医者佛
我在跟我自己发的一个贴子:“我终于用了125克附子,救人一命”.时发了关于附子的用量的体会。为了引起对附子感兴趣的朋友的注意,我特别地发个主题。希望能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在这里能更深入地讨论如何用附子的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对于治疗一些大病,重证,急证也就有底了。这样的话,我的贴子就有了落脚点了。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呀。
附子的用量,什么是标准?是不是过100克或者数百克就非常地恐怖了?
呵呵。这个问题,我认为一则是经验,二则是证。经验的东西,是照抄不来的,最好根据证。有是证,就用是药。特别是急救时,附子的量一定要上去,不上去是绝对不行的。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了。为什么病人会出现危证,其本质上还不是因为阳气没有了。生命的体征因为阳气充足而健康,因为阳气衰微而病危。因此,回阳是越越一切治法的治法。
在治疗危证的关键时候,你用错了药,病人就没有希望了。或者,你毁灭了病人的生机,病人的最后的生存希望。这样的事情,西医做了不光彩的角色。我倒是希望以后大家都能在急症上重用回阳药。多救几个人,不也是我们从医的目标吗?
这里谈的是急症。那,慢性病呢?病人的用附子量是不是就要小方缓图了?
这个问题应当分开来看。病人生病了,或生于阳,或生于阴,不过如此,这是每一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搞不清楚,就不用当医生了。古人的名训很多,都认为抓住阴阳这个总纲重要。
阴阳上先分清楚了,再细分三阴三阳。这是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不难,多读几遍仲景,还是能搞明白的。而且,这一层次直接关系到用方用药。在这个层次上,就要注意三阴或三阳的证的病变深度。也就是说,如果是太阳病,病几天了?邪气居太阳之表还是之里?有内入阳明或者直中少阴的可能吗?
第三步,就是用药了。这个层次要结合第二个层次一起来思考。如少阴证,脉微细,病人关节疼痛数年,畏寒明显,环唇苍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少阴证。证不重,但也不轻。用药上,就要直接从30克附子开始补阳。如果从10克入手我认为是浪费病人的时间,而且也浪费了你在病人心中的威望!
如果是头晕,多见于颈椎病。面色萎白,动则眩晕,脉沉细,右尺沉甚。这样的病例,也在少阴,起手用附子就要70克。而且,不能少了。配合两个方子。一个叫封髓丹,即黄柏、甘草、砂仁也;一个叫潜阳丹:出自郑钦安<<医理真传>>,,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如果你再加一个方子上去,就完整了。只要辨清是少阴证之眩晕,百治百灵。就是泽泻汤。由白术与泽泻组成。
就这三个小方子,我全倒给大家了。呵呵,多治好一个病,大家也多一份用附子的信心。
附子是毒药,用的好。救人性命,用不好,也伤人。这一点,我在论坛里反复地论证了。临床用附子,千万注意不可造次。
至于生附子,如果没有用过大量制附片的人,我认为千万不可试用。只有等你用到了100多克制附子,有了经验了,那就可能从小量试用生附子,但一定是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