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瘫血枯,右瘫气滞 中风特效方 转载自悬壶济世的空间
2021-10-10 16:53:51
左瘫右痪 病证名。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在右侧者称右
痪。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属中风范畴。《素问·大奇论》论
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
而中,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痪属气虚而中,治以四君
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寿世保元·中风》用上池饮统治左瘫右痪,
辨其血虚为主或气虚为主,随证加减。
中风“左瘫右痪”治不同
脑血管疾病是侵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是发病与死亡人数都较多的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是死亡率居于前几位的病种。
民间认为中风有男左女右之分。通过几十年的观察 ,发现大多数男
性患者趋向于左半身不遂 ,女性多患右半身不遂。这种现象古人解释为
:男以气为主 ,女以血为主 ,气属肺 ,肺气行于右 ,右边脑梗塞或出血 ,
使左侧半身不遂 ;女以血为主 ,血由肝所属 ,肝行于左 ,因此左边脑梗
塞或出血 ,使右侧半身不遂。
在治疗中风时 ,按“左瘫右痪”立论。
1.“左瘫”多采用益气活血法 ,最常用补阳还五汤 (源:清代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这是一般常用方 ) ,
黄芪为补气药应重用 ,一般至少用 30克 ,多可用到 120克 ;
2.“右痪”是根据气化学说 ,肺气不足为痰涎所侵袭 ,因此用涤痰的方
法 ,如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温胆汤、金水六君(当归6克 熟地
9~15克 陈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可治疗肺肾虚寒,水
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的一
副中药汤剂。)、加味二陈汤等。
古人说“痰淤互见”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中不仅有淤 ,痰也是主要
的致病因素。因此 ,左侧半身不遂按淤治 ,右侧半身不遂按痰治 ,是可
以说得通的。中医是实践科学 ,很多理论的形成乃是通过千百人次的临
床观察归纳所得。
“诸病皆因痰作怪”、“顽疾怪病非顽痰即淤血” ,这些说法已成
为中医的术语。证诸临床 ,很多神志病、脑血管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 ,
都离不开活血化淤、化痰开窍的治疗方法。
总之 ,古人认为中风是一个大病 ,又通过临床观察 ,得出来“左瘫
右痪”这么一个经验 ,治疗时左按淤血 ,右按顽痰 ,不是没有道理的。
脑血栓
黄芪20g 当归尾15g 生地15g 桃仁20g 红虎牙15g 枳壳10g 稀少10g柴胡
8g 甘草10g 桔梗8g 川牛膝15g 地龙40g 川芎8g 蜈蚣40g 乌梢蛇40g
秘方当归12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牛膝20克
,葛根20克,牡蛎20克,钩藤15克,杜仲10克,云苓15克,桂枝15克,
甘草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日三次。
丹参30-60、三七30-60、水蛭10-40、天麻15-30、白花蛇2-4、黄芪20-
50、赤芍20-40、僵蚕15-30、地龙30-60、怀牛膝10-30
川芎15-30、麝香0.5-1、冰片3-6。
当归尾30克,金土鳖10克,丹参10克,田七50克,血蝎10克,川芎10克
,赤芍10克,郁金10克,首乌30克,苁蓉15克,天麻10克,黄芪30克,
十二味中药组成。
张某,脑出血,住院半个多月,遗留右半身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生活
不能自理,血压高,但具体数值忘了。
处方:地龙150克,三七50克,蜈蚣5条,白芷50克,打粉,每次服8克,
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月余,言语好转,能够挺清楚,表达的意思。下
肢恢复的可以行走,唯上肢还不理想。于是减上方口服剂量为5克,每日
两次巩固治疗。
如脑出血类疾病恢复期,可加三七10克,止血又活血,
无复发出血之忧虑;栓塞类加生水蛭10克,化瘀通络,加速病灶恢复;
如果血压高,则重用地龙50克,收降压之效。
通玄医道医案
袁某,女,55岁。
因脑血栓住院一个月。
回家后,拄着五爪拐,可以勉强走路,左半身活动受限,口齿清楚,个
子矮,比较胖。血压95毫米汞柱—160毫米汞柱。予涤栓散:地龙120克
,蜈蚣3条,白芷40克,打粉,每次服5克,每日3次。米汤送服。
半月后,左半身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再予一剂,一个月后,丢掉了拐杖
,可以沿街用挎篮腿走路。
《景岳全书》亦云:“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致抽挛僵仆者
,皆是此证。”偏瘫痉挛的预防以及治疗应该贯穿在中风发生的全部过
程中。
左瘫血枯,右瘫气滞 中风特效方
先说明一下,我这次讲的中风完全是清朝黄元御先生的思路,虽然后世
又有很多医家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因为我一直学习的就是黄师的思想,
践行的也是他的圆圈理论,所以在这里就只介绍黄师的医法,其余不多
做解释(其实我也压根不知道)。
黄师认为,所有的中风问题,源于气血双虚(他原文说,风啊还是哪个
风啊,可是为什么有些人能中到,有些人却莫有事呢?),所有的虚又
来源于脾湿阳衰(所以还是自己正气不足的原因)。因为虽然肺主气,
但脾土生肺金,肺气宣发肃降的好坏,全赖脾胃。
而肝藏血,但肝随脾升,所以脾湿导致了肝郁,最后的根本还是在脾胃
。
肝郁后,肝气疏泄不畅,容易造成血流淤积。同时肝郁生热,热伤经络
,所以会出现肌肉急挛,筋骨枯槁。因此要想治疗肝郁,必先除湿。要
想肺气下降,必先除湿(黄师认为,十人中有九人都有脾湿的问题,剩
下的那一个人也快要脾湿了,所以治疗任何病,都先从除湿开始)。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身体的圆圈图:
人体的左边:肝随脾生。
人体的右边:胆随胃降。肺气肃降。
一旦中风以后,如果是左边偏瘫,则是因为气中之血枯(肝藏血)。如
果是右边偏瘫,则是因为血中之气滞(肺主气)。左边偏瘫时,脚的大
脚趾会拘挛,那是因为肝经经过。右边偏瘫时,手的大拇指会拘挛,那
是因为肺经经过。但事实上,不管是左边还是右边偏瘫,脚的大脚趾都
会有拘挛的现象,那是因为脾经也经过大脚趾。因此黄师认为,脾湿是
左右偏枯的根源。
具体药方如下:
左边偏瘫:桂枝乌苓汤
桂枝乌苓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首乌9克,茯苓9克,砂仁3
克。水煎,温服。如果身体中部或者下肢寒冷,加干姜9克,制附子9克
。
(剂量来自《四圣心源》,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
这副药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左半边的升,加大肝血的输布。
右边偏瘫:黄芪姜苓汤
黄芪姜苓汤:黄芪9克,人参9克,甘草6克,茯苓9克,半夏9克,生姜9
克。如果身体中部或者下肢寒冷,加干姜9克,制附子9克。
(剂量来自《四圣心源》,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
这副药的作用就是加强右半边的降,因为胃气下降,肺气才有通路,所
以先降胃气,同时加大肺气下降的力度。
因为我家族中没有人中风过,所以上面的方子我确实没有试过。但是从
医理上看,这两个药方思路清晰,用药准确,我相信一定会有效。黄元
御先生是清朝最有名的神医,也是自学成才,苦读各种医典十载,才开
始给人看病。圆圈理论是他一生的医学总结,所以此方我虽未实践,但
深信不疑。
黄师不但提供了内服药的药方,同时还提出身体热敷也非常重要。他的
建议是,用熨法。右半边偏瘫的人,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
边偏瘫的人,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用纱布包好,然后放
在炉子上加热。热熨病处的关节,让药气渗入,则寒湿消散,筋脉柔和
,拘挛自然松解。这包药一般可以用三次,气味没有那么浓了,就换新
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敷,偏瘫的身体经络就会温畅,出一身臭汗,味
道很难闻,粘粘的,然后肢体就慢慢变得柔软,屈伸自如啦。
因为书中并没有给出热敷用药的分量,所以我个人建议各用20克。方子
已经给到如此的地步了,家中若有中风的长辈,我真心建议你们能试一
试。如若不放心,就请协商当地中医开药。务必学以致用,造福家人。
啊。。。
另外,仲景《金匮》: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
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内入于脏腑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上面介绍的左右偏瘫症状,是邪入经络。如果脏腑受到外邪
的蒙蔽,就会出现头脑意识不清,认不出人,说话舌头不能打弯,无法
正常言语的现象。
这时候一定要明白,不是脏腑本身内部有风邪,而是风邪把脏腑蒙蔽住
了以后,脏腑里的气郁结在内,所以才会有神迷和不语的症状。此时万
万不可用祛风的药,否则越治越糟糕。只有什么时候才能用祛风的药呢
?就是简单的鼻口偏斜,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面瘫,这时用茯苓、桂枝
、甘草、生姜、浮萍,吃完后微微出汗,偏斜就会好了。
黄师认为,外邪蒙蔽了肺胃以后,胃气上逆,然后肺气也跟着上逆,就
会化生痰涎,引起神智不清(痰生怪病)。这时他给的药方是:葶苈散
。
葶苈散:葶苈9克,白芥子9克,甘遂3克。研末混合,一次服2克,一天
三服,直到宿痰从大便里出来,就可以了。
不管你周围有没有中风的病人,亲,请千万收藏此文。因为这里面的方
子关键时刻也许会救命。这是神医一生的总结,必定有他不可思议的神
效,切切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