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作者/邓铁涛
甘麦大枣汤是个好方子。我除常用本方以治脏躁病及心脾不足的失眠证之外,对于一些病情比较特殊,不易用一般辨证理论加以解释而有心脾虚象的,往往喜用此方,或与其他方合用。
若从西医辨病的角度来看,本方对于神经官能症有一定的效果,兹举几个病案以见一斑。
—1—
病案一:脏躁
新中国成立前治一妇女,自诉见恐怖之物,心悸惊恐,整天要人陪伴。诊其面色青,舌色如常,脉弦。治以甘麦大枣汤,两剂而愈。
1968年治一女干部,心悸惊恐,一天晚上,家人外出,她坐于走廊上,竟不敢返回房间去。诊其舌嫩苔白,脉虚。用了此方,一剂而愈。具体方药如下:
甘草9克 大枣5枚
面粉1汤匙(冲熟服)
关于脏躁的病理,不能如一般注释家以子宫血虚作解释。有些学者认为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以致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是比较合理的。
《金匮要略》于甘麦大枣汤煎法服法之后,有“亦补脾气”一句,有注释家认为是后世所加而主张删去。这种考虑似乎脱离了实践。
心主神明,悲伤欲哭,像如神明所作,是病与心有关。但心与脾有密切的关系,甘麦大枣汤所治的情志之病往往兼见脾虚之证。甘草、小麦、大枣三药确有补养心脾的作用。
—2—
病案二:失眠
患者男,42岁。因精神刺激,持续五昼夜不能入睡,遂见头晕、头痛,以后继续失眠不已(每晚服安眠药后只睡三小时左右),病已三月,经住院未效。
诊其舌质如常,苔白润,脉弦滑,血压21.5/15.5kPa。
浮小麦15克 熟枣仁24克
橘红4.5克 法半夏9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竹茹10克 云苓15克
甘草3克
服药六剂(一剂药煎两次服两天),血压降至21/10.5kPa,睡眠正常。
此证由肝郁不舒以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而头晕、头痛。但起病之由是精神受刺激,主要症状是失眠,故主用甘麦大枣汤加熟枣仁以养心脾而治失眠。
苔白润而脉弦滑是兼有痰,故次用云苓、法半夏、橘红、竹茹以除痰;赭石、石决明以平肝。高血压重用甘草不宜,故只用3克,另加熟枣仁以为辅助。
—3—
病案三:眩晕
患者,女,工人,38岁。两年前觉头晕眼花,睡眠欠佳,下肢酸软乏力,胃纳尚可,二便正常。得病后屡用补气血,养肝潜阳,祛痰息风及温补等法治疗未效。
来诊时症状加剧,眩晕持续,不敢外出,若步行六七十米至百米左右则头晕加剧,需坐下休息片刻,方能继续行走。
眩晕非旋转性,无恶心、呕吐、耳鸣,头部时有麻痹感。此外,背部汗出,汗出后背部觉凉,失眠多梦。胃纳一般,二便正常,月经准期而量少,经前后腰腹痛。
诊其面色如常,唇色如常,舌尖红,苔白稍干,脉弦稍浮。
检查:体温正常,血压正常,听力正常,血象及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发现,X线胸透心肺正常。
从辨证看,头晕、失眠、多梦、脉弦,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似属肝风内动之眩晕,但历经养肝潜阳、息风等方药均无效,可见本病虽与肝有关,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其每步行稍远即晕甚,休息后又能起行来看,则与神志有密切关系,故予甘麦大枣汤稍加疏肝健脾之药。
钩藤15克 素馨花6克
麦芽24克 扁豆花9克
云苓12克 大枣3枚
甘草9克
2剂。钩藤、素馨花疏肝以治胁痛,麦芽亦有疏肝作用,故用麦芽不用小麦。
再诊:证候大致同前,胸胁痛已除而见腹痛,舌质红活,苔白润,脉弦。处方改为:
大枣6枚 甘草9克
麦芽12克 白芍12克
面粉1汤匙(冲熟服)
服3剂后头晕大为减轻,以后以甘麦大枣汤加龙骨、牡蛎或糯稻根、白芍、首乌之属以养肝肾,或加参、术之属以健脾,治之四月而愈,追踪四年未再复发。
—4—
病案四:头痛
患者,女,社员,36岁。妊娠已3月,症见头痛,头部血管搏动不安,头晕,心慌心悸,手足发麻,失眠,左胁时痛,恶风寒,胃纳减,便溏。
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负担很重,不但不能工作,且不能料理家务。
诊其面色、唇色如常,舌嫩苔薄白,脉弦。
治法拟养心脾、和肝胆,用甘麦大枣汤合温胆汤。
浮小麦30克 大枣3枚
甘草9克 竹茹9克
枳壳4.5克 橘红4.5克
法半夏4.5克 云苓9克
3剂后,诸症好转,心慌、心悸减少,脉弦减而寸脉稍弱。照上方去法半夏加太子参12克以益气。
服15剂后,精神转好,睡眠好,胃纳增,前额和后脑部仍有时痛,有时前额和后脑都发痒,发痒时觉舒服。头部血管搏动感觉大为减轻,心不慌,手足不麻,左胁于晚上仍有时痛。
照上方服一个月,已基本治愈。为了彻底治愈和巩固疗效,继续以养心健脾为主稍予养肝为佐。
方用甘麦大枣汤合四君子汤加枣仁、首乌,或去白术(于便秘时)加糯稻根,每日一剂或隔日一剂,再服药两个月,后顺产一婴。
—5—
病案五:关节痛
患者,女,45岁,干部。于1973年7月患左腕关节疼痛,怕风,风吹则全身疼痛,特别是肩关节为甚,进一步发展至大小关节疼痛,走路困难。
至1975年,除关节疼痛外,全身皮肤像蚂蚁爬行,又痛又麻,坐立不安,整天难受,心慌。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血沉均正常。
1975年9月来诊,症如前述,舌质黯淡,苔白薄,脉细。治以甘麦大枣汤合玉屏风散。
甘草9克 大枣6枚
面粉1匙(冲熟服)
黄芪12克 白术15克
防风4.5克
因其怕风,风吹则痛甚,故除用甘麦大枣汤养心脾外,还合玉屏风散以固表,共服药60剂。
1975年12月5日再诊,蚂蚁爬行样感觉已消失,尚余游走样皮肤局部疼痛,关节时有轻度疼痛,仍怕风畏寒,舌黯淡,苔薄白,脉细稍涩。照前方加鸡血藤30克以养血息风。
共服50多剂,服药后有时自觉皮肤如有风出,病已基本治愈。继续服前药数10剂善后,追踪一年多未见复发。
—6—
病案六:自汗
患者男性,42岁,军官。症见自汗,恶风寒,稍一风吹即冷汗大出,心悸乏力,头晕,腰腿酸痛,腹胀,胃纳不佳,尿短黄,大便秘结。
病已一年,住部队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诊其舌质稍红,苔白,脉弦,两寸弱。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大枣4枚 黄芪12克
甘草9克 浮小麦45克
竹茹9克 糯稻根30克
白芍15克 云苓15克
太子参15克
服上方20剂。再诊时诸症好转,恶风汗出已少,精神、体力见佳,舌红,有齿印,苔白稍厚,脉两寸弱,关尺稍弦。
照上方加白术6克,服七剂后,除迎风仍有少量汗出,睡眠欠佳之外,其他症状均已消失。再服方15剂而愈。追踪两年半未再复发。
此病以自汗为主症,汗为心液,心悸、腹胀、纳差等均属心脾两虚,故甘麦大枣汤之麦用浮小麦,取其能敛汗。
四君子汤最初不用白术而加白芍,是因其舌红、便秘。用糯稻根与黄芪,意在加强固表敛汗。
—7—
体会
本方为治脏躁的有效方,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小麦养心气,大枣健脾补中,药虽三味,心脾并补。
《本草经疏》论小麦,认为除养心之外,“肝心为子母之脏,子能令母实,故主养肝气。”
因药房常缺小麦,我喜用面粉代之,分量一般为一汤匙,可先用少量冷开水调为稠糊状,再用煎好滚烫之药液冲熟和匀即可。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又能缓肝急,故甘麦大枣汤除补心脾之外还兼治肝。上述两例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效如桴鼓。可见经验之可贵,值得继承和发扬。
其他病例,虽然主症不一,均以甘麦大枣汤为主进行治疗,或兼治肝,或兼补气固表,或兼和胃除痰,虽治疗稍费时月,但能收到效果。这是甘麦大枣汤的变法。
所谓变法亦不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即抓住心脾之虚象,病证特殊而又与神志方面有关者,分清有关脏腑的主次与其他方药合用。
看来这一类疾病不仅是功能紊乱问题,而是脏腑本身先有所不足,外加损害,致脏腑受损不易恢复,所以治疗费时。运用甘麦大枣汤为主,能治疗多种疾病,可见本方的作用不止局限于养心安神,甘缓和中。
我认为此方有调阴阳,和营卫的作用,但在治疗中必须根据脏象学说五脏相关的理论,抓住心、脾、肝三脏以及他脏之间矛盾的主次用药,务达补益心脾以振元气、调阴阳之目的。
提起中医,你脑海中会想起哪两个字?
忽悠、玄乎、深奥,还是神秘?
同样的问题,我的老师也问过我。
我老师说,作为一个系统学习过中医,深切体会过中医文化的人,应该想到“传承”二字。
中医,从无到有,从粗浅到精深,从简陋到完备,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传承。
传承,才是中医的魂。
因此,所谓中医,就是我们中国人祖传的医术。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也是我们中国人祖传的方子。
它对我们中国人,有养育之恩。
这就是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它是怎么养活中国人的呢?我给你说个小例子吧。
话说曾有这么一个中年人,男性,当时是49岁,务农为生。
这个人,从一年多以前,就不断胃痛。一开始,胃痛比较轻,后来就开始严重,夜里和饭前最明显。
有的时候,胃疼会连及胁肋部位,腹脘胀满。整个人食欲降低,吃不下什么东西。如果强迫自己多吃点,胃里也会疼痛。哪怕是不疼,也要嗳气、反酸。
吃不下,却拼命拉。一天之内,此人数次如厕,时时肠鸣,大便稀溏。
就这样,此人不吃的时候疼,吃饱了也疼,时不时还要蹲厕所。于是,他就迅速消瘦,脸色萎黄。
怎么办?照这么下去,患者恐怕没多少阳寿了。于是,家里人发疯似地带他就医。检查,做了无数次,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制酸药、解痉药,吃了无数,效果不好。
到后来,患者白天时时干呕,吐出白沫,躺在床上,倦怠乏力到话都不爱说。
最后,家人孤注一掷,决定看中医。在当时,看中医,喝中药,还给人一种走“歪门邪道”的感觉。若不是彻底没办法了,是不会走这一步的。
于是,就到了中医院。刻诊,见患者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润,脉弦,但是重按无力。
当时,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党参、白术、茯苓、海螵蛸、仙鹤草各15克,炙甘草6克,柴胡、白芍各10克,佛手、郁金各12克。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5剂之后,顿时感觉到疼痛大减。
面对病情的好转,患者十分欣喜,觉得自己有救了。
接着,原方稍作加减,调治一个多月,诸证消失。
这是早在1997年,于《新中医》上刊发的验案。最近这几年,我模仿它的思路,也帮助过不少人。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一问世,就坐稳了中医补气第一方、基础方的位置,千百年来未曾改变。我们的祖先,物质条件差,吃不好穿不暖,脾胃不足的情况常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靠四君子汤及其各种衍生方,和脾胃气虚这样的问题作斗争,使得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消化和吸收粮食。水谷精微之气,就这样从古传到今,传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从这个角度说,四君子汤,对中国人也是有养育之恩的。
四君子汤,现代临床依然是以治疗脾胃病为主,如溃疡病,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上文医案里患者的情况,在溃疡病人中十分多见。有同类问题的朋友,不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文中配伍。如果辨证准确,应用得法,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四君子汤主脾胃气虚证,辨证要点是脉偏弱,舌淡苔白,便溏食少,气短乏力,不爱说话,面色不佳。你千万别弄错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最后,让我们对这张祖传的补气方,表达深深的敬意。我们能存在于这个世上,是沾了它的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