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命令自己:学好伤寒,用好经方!(认真看完)
2021-10-17 16:37:05
学好《伤寒论》,用好经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倡中医"学经典,用经典"。而中医经典之中最切实用,有骨有肉,有灵魂的首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刘渡舟曾说过:"「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熊曼琪、李赛美等教授的领导下,办了十期的"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在中医界内形成了一股经方热,并且持续升温。我是一位基层临床工作者,也不揣浅陋,谈谈个人对经方学习应用的点滴体会,希望各位指正。
一、为什么要学「伤寒杂病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说过;学习「伤寒论」就是为了学会和掌握三种方法:1.是学会和掌握读懂「伤寒论」的方法。2.是学习张仲景诊病、辨证、立法、用药的思路和方法。3.是通过学习「伤寒论」,熏陶、孕育自身的中医学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法。
我觉得很有道理,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但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第二点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用李心机教授的话来说是"间接地做张仲景的徒弟。从「伤寒论」中了解和学习张仲景是怎么看病的,张仲景是怎么想的,张仲景是怎么辨证和用药的。"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的切入点。从这个问题出发;第一个问题自然会做好,如果你会运用仲景的方法去治病,自然你就知道仲景讲了些什么。当然,第一个问题你没有做好,那就谈不上如何运用仲景的思想方法去治病。第三个问题可以是高层次的。但是如果第一、二个问题都做不好。第三个问题也是空话。
(一)张仲景其人及其著作
1.一位名不载经传的民间医生
张仲景 世传其名曰机。(约142年~210年,享年约七十岁)与华佗同为汉末名医,但「后汉书」有"华佗传"而无"张仲景传",华佗医术虽高,但却"耻以医见业",不想当医生却向上层靠拢,曾替曹操等治病,而仲景则未有史书载其为上层人士诊病。皇甫谧的「甲乙经序」说仲景见王粲,说他有病,二十年后必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乃授以"五石散",粲未服,后如其言而死。此事看来纯属附会,假托。
2.所谓任长沙太守,史书无载,实是后人伪托的「伤寒论」原序中加上的自署。
3.「伤寒杂病论」一书,仲景在世时,并未流行。晋王叔和生在仲景死后约三十年,利用自己为太医令之便,对散失了的仲景条文进行收集整理。
4.宋时被奉为医圣
5.金元之后,各家学说纷起,刘李朱张薛叶吴等,莫不尊仲景者。
6.至今为止,是所有医藉最多注释者。已出版的各类研究性著作超过1000种,仅日本就有100种以上。
7.历代擅用经方者不乏其人。宋•许叔微、清•喻嘉言、徐灵胎、陈修园、民国曹颖甫、吴棹仙、广东陈焕堂、陈伯坛、易巨荪、黎庇留、谭星缘等都是有名的经方家。
8.除了专用经方者,尚有很多既用经方也用时方的有人称之为"泛经方派",如冉雪峰、蒲辅周、岳美中。特别注意的是吴鞠通,在他的医案中有很多精彩的经方医案。
我们大略了解张仲景其人。可知张仲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临床家,而他的思想方法为后世所遵循,他的方法是可以重复的。经方是经得起重复的高效方,历代医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掌握他的方法。章太炎说:"余于方书,独信伤寒。"
(二)伤寒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历代不少医家用毕生精力研究伤寒论。
1.伤寒论是自成体系的
a.「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仲景是"论广"经方十一家中「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的。
b.仲景序近代考证,并非仲景所撰。
2.仲景书是临床书,经方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千锤百炼的高效的方
a.秦伯未说:"内难论病书也,伤寒治病书也。"千金翼方说伤寒论的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四库书目提要」:"仲景之书,得其一知半解,皆可起死回生。"
c.章太炎:"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以伤寒为独甚。"
d.曹颖甫说:"仲景之脉证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于不问,非不问也,第不详矣。惟以其脉证治法之完备,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绰有余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名其所以愈者,或竟有尚不知其病之何名者。"仲景书之真,从一些条文可见。如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微,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宁作一些试探性治疗。也不会作空泛的臆测。
e.岳美中说:"伤寒,金匮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立论,投药石以祛疾。"
f.陆渊雷说:"仲景书意在治疗,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
3.伤寒论首创辨证论治
4.伤寒杂病论,不只是治外感病,也广泛用于杂病。
二、怎样学好用好经方
(一)熟读原文,掌握方证
熟读以至背诵伤寒论的原文,历来是学习伤寒论的最重要方法,也是运用好经方的基本功。
1.广东著名的伤寒派"四大金刚"之首陈伯坛追忆自己年轻时:"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
2.我曾遇一疑诊为席汉氏病的患者,第一时间反应是金匮干血劳证,用大黄庶虫丸而治愈。金匮:"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
3.现代经方大师刘渡舟说:"辨证论治的方法,我认为当分两步走;第一步叫继承,首先要记住张仲景的原话,做到脱口而出,背诵如流。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是按图索骥,照猫画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
4.全面掌握条文,就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太阳病的脉象,讲义而言,表虚者脉浮缓,表实者脉浮紧,这是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细读原文便知道,情况会有特殊,所以要四诊合参。第52条:"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学习诊断学时都知道:浮则为表,数则为热。特别是后世温病理念下绝不会使用麻黄汤的。此外,脉浮缓也会是太阳表实证。如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5.虽擅用经方者不乏其人,但毕竟凤毛麟角,目前在临床医生中仍然不是主流。仍然属少数民族。原因多端;a."古方不能治今病"。b."南人无伤寒"。c."师其法而不泥其方"。d."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
故此,新方满天飞,唐宋以后新方何止万数?这些观点或现象障碍着经方的承传,使仲景之学仅成为"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束之高阁"。
以桂枝汤、麻黄汤为例,桂枝汤为医方之祖,群方之冠。学中医的人几乎无人说不晓得桂枝汤,但用于临床上却畏首畏尾,无非是上述观点先入为主,因而,临床上纵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也视而不见。「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问见证,但以发病时间以代替辨证。故见到夏月发热恶寒无汗者,称为阴暑、暑兼寒湿。有麻黄汤摆着不用,却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饮,强称香薷为夏月之麻黄。亦即是说,夏月有麻黄证而不用麻黄,而以香薷代之。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载桂枝汤医案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时节的。「吴鞠通医案」中载:"鞠通自医案。四十岁时,六月十三日,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初用桂枝汤,桂枝二两,毫无效验;次日用八两,半帖而愈。"看来,夏天是桂枝汤证的多发季节。故曹氏门人姜佐景叹曰:"然则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又岂唯治冬日北地之伤寒而已哉?"曹氏也说:"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二)立足临床,努力理解仲景本意
历代医家往往穷毕生精力,白首穷经都欲寻求原文本意。但多难得其旨趣,甚至误读。其实仲景书文字非常简朴,没有空谈泛论,多是叙述式、条列式写出。「伤寒论」这本书并不深奥,是作者用当时的白话或者方言,把自己的想法,做法,或所见过的,包括看病的过程记录下来而成。仲景书蕴涵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历代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中,有很多的是研究伤寒论这本书,并不是研究怎样治病。故必须立足临床,从白文中探究其辨证用药规律是至为重要的。
1.历代注家多从不同角度理解伤寒论。陈伯坛「读过伤寒论•邓序」说:"一本有一本之伤寒,一家有一家之仲景。家家自鸣为的派圣道,所以至今未大同。"所以应以"仲景释仲景"、"以论释论"。
a.小柴胡汤是否和解之法?
b."传经"问题。
所以,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序」说:"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犹乎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乃可授。"要学好仲景书,用好仲景方,必须摒弃固有思维。
(三)谨守"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又叫"方证相应"、"方证相对"。提到这个问题,大家都会想到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一句名言:"方证是辩证的尖端"刘渡舟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方证相对论",大力提倡方证相对。仲景在317条后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日本古方派也大力提倡"方证相应"。
所谓"证",就是指体征、指征、状态、体质、证据。临床上只要使用什么经方,必然要有指征,有证据。换然之,病人有什么"证",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也是我们看到前人医案经常提到的所谓:"丝丝入扣"。"丝丝入扣"是评价医生处方用药的最高水平。
a.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指出:"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有是证、则用是方。"
b.陈修园:"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
c.徐灵胎:"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于是不类经而类方。"
要懂得选什么方,先要知道其适应证。因此,熟悉原文才能掌握方证,临床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例如: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78条:"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金匮:"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熟悉原文,不单是对该方证相应条文的掌握。还要对"证"进行比较。如头痛、呕吐、口渴等进行鉴别比较,这样临证时才不致做出错误的判断。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就是一本很好的"证状鉴别诊断学"可参考。
历史上任何一位经方家,不论他用何种理论去解释原文,但到临床时他必是方证对应的。(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曹颖甫「经方实验录」、黎庇留医案、易巨荪「集思医案」、胡希恕医案)
(四)明了经方风格
(1)组方原则以临床为据
我们都说经方组方严谨,并非说它严格按「内经」君臣佐使等原则组方,而是处处从临床出发。绝无臆测、推度,也不会叠床架屋,重复用药。
a.自宋以后方书,多以「内经•至真要大论」之说为组方原则,特别是近现代的教科书,更认定仲景制方是谨遵「内经」之训的。「内经•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其实并未讲"佐"),因此,以解释麻黄汤为例;君----麻黄(发汗解表),臣----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佐----杏仁(助麻黄平喘),使----甘草(协和诸药)。如此解释或者可以解释麻黄汤的主药、次药是什么。但是否完全代表了仲景制方的原意。恐怕还是可以斟酌的。细读「伤寒论」原文便知仲景用桂枝实有监制麻黄之意,那就不是作为臣药可以解释得通的。
b.至于方剂学的组成法则,把"使"药的作用过于强调,而有了"引经报使"之说。"引经报使"是金元时张洁古所创。"使"药的作用能引导君药直达病所。这种说法乃金元时期才出现的。葛根入阳明、柴胡归肝经......以及升麻升提、桔梗为舟楫之剂,载药上浮,诸花皆升,金石下沉、沉香入下焦等升降之说。如果用此种理论去解释经方是否合符仲景原意?如见有人解释麻黄升麻汤之升麻作用是:升清举陷。续命汤的干姜石膏是一升一降,调理脾胃之阴阳。看来都不是仲景制方之意。
c.「内经•至真要大论」:"又说:"汗者不以为奇,下者不以为偶。"但仲景峻汗之剂的"大青龙汤"却是七味药。峻下之剂的"大承气汤"却是四味药的,那么,仲景岂非不循圣人之教,离经叛道?
d.又如"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又名"去杖汤"。近人治"不安腿"效果很好。方书多以"酸甘化阴"来解释。但这种理论能否推而广之?其他酸甘的药能否都可治脚挛急?
c.清•徐灵胎说:"一药有一药的性情功效。......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例如叶天士不用柴胡,认为柴胡劫肝阴,该用柴胡时常以青蒿代之。徐灵胎曾批评曰:"此老与柴胡为仇。"吴鞠通之青蒿鳖甲汤,实为叶天士医案方。「温病条辨」中焦篇第83条:"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条下吴氏自注曰:"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所以胡希恕狠批之曰:"舍柴胡而用青蒿,未免欺人。"事实青蒿能治疟之发热,未必能替代柴胡治胸满之发热也。所谓"宗古法而变古方者"大谬也。
(2)选药多自「神农本草经」,绝不芜杂
清•徐灵胎曰:"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用药物仅156味,其中「伤寒论」仅用93味,核心药物不外乎四五十味。仲景运用这些药物,巧妙组合,却足以应付临床常见病。而这93味中,载于「神农本草经」者有81味。汉时新药的发现当然不如后世之多。但是经汉代前历代的经验总结,疗效肯定。再经组合,而成经典用方。
(3)用药精专,甚少重叠
有一首民谣:"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黏,没读圣人书,何敢把脉参。"这首民谣说出了如果一个医生的处方开出十二三味,是没读过仲景书,不是经方家的风格。常见有些医案说是某某方加减,其实已把某某方加减到面目全非,例如有些说是小柴胡汤加减,其方共十五六味,其实只有柴胡和甘草是小柴胡汤。看过一篇文章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其处方却多达十七八味,什么紫苑、冬花、前胡、川贝、鱼腥草、石膏等止咳祛痰,清热等药用了一大堆。主次不明,甚或原方影子难寻,面目全非,那还算经方吗?即使治好病,但其思路已不是经方的思路。也见得处方之人,胸无定见,恐仲景方药力不逮,毫无信心,故而叠床架屋。对自己辨证同样不自信任,心虚故而为之。也是未读懂仲景书,故开不出经方风格的处方。
举个例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药只五味: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后世「局方」等称为"四七汤"或又叫"七气汤",谓可治七气(寒、热、喜、怒、忧、愁、愤),或四种药(减生姜)可治七气。此方五味药,看似平淡无奇,万不能乱作加减。从本方药物组成看为后世理气化湿之品,后世之藿香正气汤十多味药中便有此五味,但临床上半夏厚朴汤仍是半夏厚朴汤,正气汤仍是正气汤,不要混同视之。用正气汤是治不了"咽中如有炙脔"的。这就是经方的奥妙。
仲景的用药通常不会把相同作用的药物重叠使用。就算是五苓散,仲景的组方思路也绝对不是把茯苓、白术、朱苓、泽泻四味健脾利水药堆砌起来的。此方的功效也不纯是"通利水湿",如果只以通利水湿,仲景是不会四味利水药齐用的。
试粗略看看五苓散证的相关条文,共十一条,归纳其主要见证包括:1.小便不利。2.微热消渴,或烦渴、或汗出而渴、或渴而口燥烦。3.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水逆)。4.脐下有悸。5.吐诞沫而癫眩。五类见证外,其次还有"肉上粟起"等。归纳其病机为水湿内停,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治疗上固然应利水化气,但选药却甚具针对性。
简单说,五味药就是围绕上述五类症状而设的。
如:"脐下有悸"-----以苓桂剂。(悸用桂或加苓,乃仲景通则,如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甘枣汤、甚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癫眩"、"水入则吐"-----以泽泻、白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冒者必呕")
"消渴"-----以猪苓、泽泻(猪苓汤、肾气丸皆有渴,可证之。)
所以那民谣说得好,"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黏"经方用药少而精专。有一两味的小方,如: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泽泻汤、枳术汤、枝子豉汤.....都是疗效很好的名方,不因药味少而治不了大病。
大多经方是四、五、七味。如四逆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白头翁汤、白虎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4味)
桂枝汤、五苓散、猪苓汤、桂枝茯苓丸....(5味)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青龙汤(7味)
麻黄升麻汤(14味)、温经汤(12味)、炙甘草汤(9味)、桂枝芍药知母汤(9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2味)、续命汤(9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9味)除去大黄庶虫丸、薯蓣丸、鳖甲煎丸等丸方外9味、12味的已经算是大方的了。
(4)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话是体现了仲景辨证施治的精神。也体现出仲景临床时跟据不同的情况用药,有用则留之,无用则去之。必要则加之。我看有些时方医案或一些方剂释义。往往用一些猜测的措辞,无现证为依据,例如:久病可能伤肾,加入巴戟、锁阳....。久病入络,加入水蛭、虻虫以活血化瘀通血络....。等等不实之词。从理论来说,隔一治疗,隔二治疗都属于此类。仲景的组方思路是不会如此的。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5~40条,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35条:"咳嗽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6条:"青龙汤已下,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苓桂味甘汤。"
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小青龙去麻、桂、芍、夏加茯苓)
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40条:"若面热如醉者,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上述从小青龙汤加减衍变至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可见仲景立方遣药,有证有据,为什么小青龙汤要精简成苓桂味甘汤?为什么要去桂枝,又复加姜辛?为什么本来要用麻黄但勉强用杏仁?为什么加半夏?为什么加大黄?思路清清楚楚,何劳五行八卦推算一番?
(5)急、重用简
「内经」曰:"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很有道理。仲景方中,急重之症,药少精而力专。这是合情合理的。
1.急、重之证,药少则用水少。煎煮时间不用太长,利于救治。
2.急、重之证,药重而用宏,直达病所,解决主要矛盾。
此类情况,仲景或以二三味为方,或以水二或四升,煎取一二升。采取急煎急服的办法。
第一,四逆汤类方,以回阳救逆为目的。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用:附子一枚(生,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而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等,都是单捷小剂。
又如:"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苦冒眩者,冒眩较重,不堪其苦也,用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相对量重而味少,其煎法也是"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不象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取三升。"用水、酒共十五升,则煎煮时间长矣。
第二,承气汤类急下之剂,如当"阳明三急下"、"少阴三急下"时用的大承气汤仅四味。治"胸痹"之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都是三味。治"心胸中大寒痛之大建中汤仅三味。还有大黄附子汤等治急症之方大多是单捷小剂,直趋病所,解决主要矛盾。
(6)经方中的甘草、大枣
经方中甘草、大枣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甘草与大枣同用比比皆是;在「伤寒论」是35方,「金匮要略」36方。「伤寒论」113方中,用甘草者70方次,大枣为40方次。
用大枣最多的方是"炙甘草汤"30枚,当归四逆汤25枚。
用甘草最多的方是"橘皮竹茹汤"5两,其次是用4两的:甘草泻心汤、芍药甘草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甘草汤。
「本草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中病情。"仲景用枣草,能使诸药减毒增效。此二药除了能健脾安中,益气和胃外,主要是能调和桂、姜、麻、附、吴、辛等药性。减少麻、附之毒性,也能减少桂、姜等温燥之性。使病人能受药、纳药。这个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常见一些医生,一见桂枝就说温燥,又说怕病人服药后咽痛、鼻衄。其实除辩证准确外,药物的配伍应充分重视。我日常用麻桂姜辛,甚少见服药后有明显的咽喉痛、鼻衄者。其奥秘在此也。
桂枝、麻黄、干姜、细辛为经方中常用之品。而又性味辛温,带辛辣味,每易刺激咽喉。「伤寒论」中有桂枝的方共45首(连同「金匮」约60首),仅19首不用甘草。麻黄方共13首,都用甘草。用干姜24方,仅8方无用甘草。细辛共5方,有甘草者3方。可见仲景用甘、枣很大可能目的之一是"偷渡上焦",使病人能受药。
传说制方之祖是伊尹,是厨师。很有意思,厨师主要是烹调。烹是煮,调是调味,辛辣之品,怎样才能使之易入口?必须佐之以缓冲剂,甘草、大枣就是很好的缓冲剂,例如桂枝汤中除芍药外,都是厨师常用之品。其次,厨师懂得烹,就是如何煎煮,清代广东东莞有个经方家叫陈焕堂,著了本「仲景归真」,其中第一卷叫「伤寒醒俗」,意思即系针砭时医之流弊,力倡仲景之正流,其中有一段提到,有人用三五钱生姜便谓重,尝见广东人产后,用数十斤老姜煲醋,并不觉热。我觉得他这个案例值得深思,a.姜性虽温,但非如鸠鸩,看广东人焖鸭、焖狗肉、焖鲤鱼何不放三五两生姜,何温之有?b.凡煲姜醋、焖狗肉的姜并不甚辣,什么原因?久煎则辛辣味挥发之矣。所以越是大剂,必要用水越多,用水越多必然久煎。所以大剂与温热,并不一定成正比。小剂量可能会更温热。这是烹与调的妙处。
广州市已故"市名老中医"吴粤昌老师编著的「岭南医徵略」其中载民国1932年间,广州惠福西路温良里八号,有一位叫谭孟勤的中医,"处方不出十许味变化,每方只四五味、六七味而止。惟细辛、川椒、胡椒、干姜、炮天雄、荜拨、薤白、半夏、吴萸等。药量奇重,细辛恒三四两至七八两,川椒、胡椒三四两,干姜、炮天雄二三两,他药称量,统计一方重剂恒达四十余两,轻剂亦十余二十两。用清水一坛,久煎剩二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候冷饮之.....奏效如神....信服者众,求诊者愈多。"
吴老又引用当时著名西医张公让先生「中西医学比观」说:"谭孟勤先生的处方,也不是毫无效验的。.....观察谭先生之药,久煎药效消失殆尽,虽大剂犹小剂也。"
杏林飘香
杏林飘香,专注中医!每天分享中医类优质文章、推荐中医名家名师名方,分享中医药知识干货、免费赠送中医电子书籍等。传承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知识~
公众号
(7)经方用量
仲景处方剂量一直以来都被高度重视,经方的用量历来争议也较大,由于古今度量衡差别较大,存在多种说法,近年来较权威的折算多依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1984年),汉一两折合今之13.92g。1995年,上海柯雪帆以出土的汉代"大司农"(汉代司掌度量衡的政府部门)颁的"权"进行考证,汉之一两合今之15.6克。当然,有人认为古有"神农秤"(药秤),汉之一两折合今之1~1.6克。但没有实物考证,梁•陶弘景、陶•孙思邈均未有应用。如按吴氏、柯氏的考证,对照现代一般临床医生用量,及「药典」所载用量,仲景书的用量都是相对较重的。如:白虎汤石膏用一斤,小柴胡汤柴胡用半斤、防己地黄汤地黄二斤(绞汁)、炙甘草汤地黄一斤......。我认为仲景书以临床为依归,所以药量较重是其风格。事实上按其用量也是较安全的。中医历来有"医者意也"、"四两拨千斤"之说法,毕竟用量太轻,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但近又有人把药量越用越重,我认为却没有必要,观仲景温经止痛用附子量可稍大,一枚至三枚(如桂枝附子汤三枚,炮),而温里回阳则均用一枚,通脉四逆大者一枚,但生用。看来是急煎,水少,急服的原因。
常言道,药物用量乃"不传之秘",但仲景书上的用量真实地传予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去好好研究,按仲景所传去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往往就看不到药物的用量,致令我们颇费心思地去揣摩用量。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用量较之「吴鞠通医案」的用量就轻得多了。好比我们国家「药典」较之临床用量,相差甚远,用量偏轻,且变化幅度少。这可能主要保证用药的安全,避免副作用,却影响了疗效。须知古人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疗。"
(8)经方的寒热并用
经方寒热并用,又为仲景组方的一大法门。a.除针对病机寒热互见、寒热互用的。如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方。b.也有因阴盛格阳须反佐而用的,如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但为监制温药,佐以寒药,令能耐药者,实际应用中,占不少比例。所谓"去性取用"。如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外证是喘而兼有烦躁,小青龙汤为热药
又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此方一派温药,配上芍药知母之寒,而方证描述上未见有热象,故组方原意可能就是借寒润以制温燥。其实经方中多有此意,不必强解。温经汤之麦冬、续命汤之石膏也是此意。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