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 主要内容】
一、赵炳南简介及学术思想
二、内治经验
三、外治经验
一、赵炳南先生简介及学术思想
赵炳南先生(1899~1984),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中医皮科奠基人和开拓者。 行医甲子,誉满杏林。
14岁师从名医。27岁自设医馆。奉行“学习贵在专,师古更创新”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皮肤病辨证治疗体系,创立了经验方百余首。
学术贡献:1、创立系列内外治经验方
组方严谨,临床疗效好。
内治:汤剂、丸散丹膏剂 。
外治:散剂、软膏、油剂、水剂等 。
学术贡献:2、丰富临床经验传承后人
学术思想:1、疾病整体观。
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 强调辨证时必首辨阴阳。若不辨阴阳,妄加投药,“犹以安胎之药,服其夫矣”。
学术思想:2、对瘙痒的认识。
对瘙痒的认识: 风痒、湿痒、热痒、虫痒、血虚痒。
学术思想:3、重视从湿”辨治。
提出“善治湿者当治皮肤病之半”观点
创立多首祛湿经验方: 清热除湿汤、祛湿健发汤、健脾除湿汤、疏风除湿汤、全虫方、多皮饮。
学术思想: 4、“血分”辨治皮肤病 。
从“血分”辨治皮肤病,提出凉血活血法。活血化瘀轻剂、中剂、重剂。运用卫气营血辨治皮肤病。创立解毒系列方。
学术思想:5、习惯使用的药物(一)
调和阴阳:鸡血藤、 首乌藤 、 钩藤
润肤止痒:黑芝麻、 火麻仁 、郁李仁
补中益气:黄芪 、黄精 、党参 、 太子参
中和气血:丹参 、丹皮 、赤白芍
清心火:莲子心 、连翘心、 栀子仁
引火归原:肉桂
宽胸理气:荷梗 、厚朴 、 合欢花/皮
扶正驱邪:乌蛇 、 秦艽、 白花蛇舌草
活血止痛:大黄 、 延胡索 、 乳香 、 没药
学术思想: 6、习惯使用的引经药
头部:川芎
面部:菊花、凌霄花
眼睑部:谷精草
眉棱骨:白芷
鼻部:辛夷花
耳轮:龙胆草
口唇:芡实
腹部:厚朴
乳房:橘皮、橘叶
四肢:桑枝
上肢或手:片姜黄
下肢:木瓜
二、内治经验
1、 从湿辨治; 2、从血辨治 ;3、解毒系列。
1、治湿系列方
(1)、祛湿健发汤
【组成】炒白术15克、泽泻9克、 猪苓15克、 萆薢15克 、 车前子9克、川芎9克、赤石脂12克、黑桑椹9克 、 首乌藤15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
【功用】 健脾除湿,滋阴固肾,乌须健发。
【适应证】脾湿盛、肾阴虚所致脂溢性脱发。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多皮饮
【组成】 地骨皮9克、桑白皮10克、丹皮9克、 茯苓皮15克、 白鲜皮10克、大腹皮9克、 冬 瓜皮15克等。
【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适应证】慢性荨麻疹、急慢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 药疹等。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加减除湿胃苓汤
【组 成 】 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9克、滑石12克、炒白术12克、猪苓12克、 炒黄柏12克、炒枳壳9克、泽泻9克、赤苓12克、炙甘草9克
【功 用 】 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适应证】带状疱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 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以及其他疱疹 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清热除湿汤(湿疹Ⅰ号)
【组成】胆草9克、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 大青叶15克、车前草15克、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六一散15克。
【功用】清热,除湿,凉血
【适应证】湿热所致的急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过 敏性皮炎、药疹、带状疱疹等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5)、除湿止痒汤(湿疹Ⅱ号)
【组成】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炒薏米15克干生地15克、茯苓皮15克、苦参9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焦槟榔9克
【功用】除湿,健脾,止痒
【适应证】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色素性紫 癜性苔藓样皮炎等。
注意:白鲜皮常规使用剂量为5-10克。有报道长期超量服用白鲜皮有肝功损害风险,应引起注意。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6)、健脾润肤汤(湿疹Ⅲ号)
【组成】党参10克、云苓10克、苍白术各10克、 当归10克、生地15克、丹参10克、 鸡血藤15克、赤白芍各10克、陈皮6克
【功用】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适应证】慢性湿疹以及一切慢性肥厚角化性皮肤病, 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 从血辨治系列
2-1、 凉血系列
(1)、凉血五花汤
【组成】红花9克、鸡冠花9克、凌霄花9克、玫瑰花9克、 野菊花15克
【功用】凉血活血,疏风解毒。
【适应证】红斑狼疮、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等, 偏于面部分布者。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凉血五根汤
【组成】白茅根30克、瓜蒌根15克、茜草根15克、 紫草根30克、板蓝根15克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适应证】多形性红斑、丹毒、过敏性紫癜、结节 性红斑等,偏于下肢分布者。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2、养血止痒方
止痒合剂
【组成】防风9克、 当归9克、首乌藤30克、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刺蒺藜9克
【功用】养血,散风,止痒
【适应证】瘙痒性皮肤病,以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最为适宜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3、活血系列方
(1)、轻剂:活血散瘀汤(白疕Ⅲ号)
苏木9-15克、赤白芍9-15克、桃仁9-15克、红花9-15克、鬼箭羽15-30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 木香3-9克、陈皮9-15克
(2)、中剂:活血逐瘀汤
丹参15-30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乌药6-12克、白芥子9-15克、白僵蚕6-12克等。
(3)、重剂:逐血破瘀汤
水蛭6-12克、地龙9-15克、虻虫6-12克、蛰虫6-12克、路路通15-30克、紫草9-15克、盘龙参9-15克等。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4 、从血论治白疕
(1)、凉血活血汤(白疕Ⅰ号)
紫草根10克 、茜草根10克、大青叶10克、 板蓝根10克、白茅根30克 、土茯苓15克 、槐花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 、 赤芍10克
(2)、养血解毒汤(白疕Ⅱ号)
当归10克 、生熟地10克 、 赤白芍10克、 川芎10克 、 麦冬10克 、 花粉10克 、白鲜皮10克、土茯苓10克、草河车10克 、 板蓝根10克。
(3)、活血散瘀汤(白疕Ⅲ号)
桃仁1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 莪术10克、 陈皮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鬼箭羽10 克、土茯苓15克。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解毒系列方
(1)、解毒清热汤
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大青叶30克、蚤休15克、地丁15克、花粉15克、赤芍9克
(2)、解毒清营汤
金银花、连翘、公英、生地、白茅根、绿豆衣各15-30克
生玳瑁、丹皮、赤芍、茜草根各9-15克,川连3-9克, 生栀子6-12克
(3)、解毒凉血汤
犀角镑0.6-1.2克,生地炭、双花炭、白茅根、蚤休、花粉各15-30克,莲子心、地丁各9-15克,生栀子6-12克、生石膏60-120克、黄连9克
(4)、解毒养阴汤
西洋参3-9克,南北沙参、石斛克、玄参、佛手参、干生地、金银花、公英各15-30克、 生黄芪、丹参、玉竹各9-15克,二冬9-18克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三、外治经验
1、水剂类
2、粉剂(散)类
3、软膏类
4、油剂类
5、药酒(酒剂、酊剂)类
1、水剂类
水剂将单味或复方药物溶于水或放在水中煎煮后滤过而成的水溶液,又称洗药。
功 用:清洁、散热、止渗、止痒、软化
适用范围:急性、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制作要点:浸泡后,煮沸20~30分钟,滤过冷却或待温备用
水剂类: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用中药: 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侧柏叶、透骨草、白矾、大皂角、苦参、蛇床子、伸筋草、蒲公英、首乌藤
常用水剂: 马齿苋水剂、透骨草方(脱脂水剂)、干葛水剂
(1)、马齿苋水剂
【组方】马齿苋30克,加水1000 ml, 煮沸20分钟,滤 过放凉外用。
【功用】清热消肿,止痒收敛。
【适应证】急性湿疹、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
【用法】湿敷、浸浴、外擦。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透骨草方(脱脂水剂)
【组成】透骨草12克、侧柏叶12克、大皂角6克、白矾1克
【功用】止痒脱屑,去油护发
【主治】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
【用法】洗头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3)、干葛水剂
【组成】干葛(葛根)12克 明矾1.5克
【制法】加水1500 ml,煮沸20分钟
【功用】去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手足多汗症、腋部多汗症
【用法】待温后浸泡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散剂类
散剂系将单味或复方药物制成的干燥极细粉末,又称粉剂、药粉、药面。
功 能:散热、收敛、安抚
适用范围(1)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早期、多汗症、皱褶部位。 (2)掺于软膏或油调剂。
(1)、止痒粉
【组成】滑石 、 寒水石 、冰片。
【功用】清凉、止痒、除湿。
【适应证】 痱子、湿疹、皮炎以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2)、祛湿散
【组成】大黄面、黄芩面、寒水石、青黛面。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适应证】有轻度糜烂渗出的急性、亚急性湿疹、皮炎均可使用。
【用法】植物油调或掺于软膏中.
3、软膏类
乳膏系将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林、植物油、动物油、蜂蜜)混合制成的均匀、细腻、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膏状外用制剂。
功 用: 润肤、清痂、软化、促进吸收。
适用范围:干燥、皲裂、结痂、鳞屑、结节。
(1)、黄连软膏
【组成】黄连面、凡士林软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毛囊炎、疖肿、湿疹皮炎、丹毒等。
【用法】直接外用或摊在纱布上贴敷。
(2)、清凉膏
【组成】当归、 大黄面、紫草、香油。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适应证】急性、亚急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红皮病等,也可做软膏基质。
(3)、 黑布药膏
【组成】老黑醋、五倍子、蜂蜜、金头蜈蚣(研面)、冰片。
【功用】活血软坚,解毒止痛。
【适应证】瘢痕疙瘩、疖、痈、毛囊炎。
4、油剂
油剂系不含固体粉末的油液状的外用制剂。
功用:润泽皮损、软化痂皮、清洁、保护疮面
适用范围:急性、亚急性、慢性皮肤病
制作要点:中药在植物油中浸泡1昼夜或数日后,文火煎至深黄色为度,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甘草油
【组成】甘草10克、 植物油100 ml。
【制法】甘草浸入植物油内一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离火滤过,去渣备用
【功用】清除油垢,润泽皮肤
【适应证】急性、慢性皮肤病,或作赋形剂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5、药酒(酒剂、酊剂)
药酒系用酒或以酒为溶媒制备的不含固体粉末的液体外用剂型。
功效:清凉止痒,解毒杀虫,活血通络,散瘀止痛。
制法:浸渍法,渗漉法。
补骨脂酊
【组成】 补骨脂20克,75%酒精100 ml。
【制法】将补骨脂碾成粗末,浸入酒精内七昼夜,滤过去渣备用。
【功用】温通气血,调和营卫。
【适应证】白癜风、斑秃、扁平疣。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老先生大医精诚,是中医皮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是中医药界的一面旗帜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