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多见于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斑,表现为对称性发生,尤其以双颊、额部、鼻部、上唇等处为多见,皮损为淡褐至深褐色斑片,散在或融合成片,边缘较清楚,无自觉症状,本病患者常伴随情绪异常、睡眠障碍、月经失调等内分泌症状。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口服维生素C、外用遮光剂、脱色剂,激光技术等治疗,疗效不确切,常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而且复发率较高。(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张池金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针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制定的疏肝理气、益肾填精,养血健脾之法,并自拟“祛斑养颜汤”治疗黄褐斑,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黄褐斑病位在皮,病因在内,应采取“外病内治”法。肝主疏泄,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使气散而不郁,若气机不畅,则致气滞血瘀,不能濡养肤表,而发为黄褐斑;另外,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月经也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妇人以血为本,冲任隶属于肝,若肝的疏泄异常,则可致妇女月经周期紊乱,月经稀发,甚则闭经,这就可以解释临床上黄褐斑的女性患者常伴随月经异常的现象。
肝的疏泄功能还表现在对脾胃的运化上。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能够协助脾气的升清和运化,脾气通畅,也有助于肝气条达。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肝气乘克脾土,致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行于头面部,发为面尘,同时伴有肝脾不和证的表现,患者常见胸胁胀满疼痛,喜叹息,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纳减腹胀,便溏不爽,腹痛泄泻,苔白或腻,脉弦等症。
肾主水,黑色主肾病。张教授认为,若肾阳不足,则温煦失职,气血温运无力,或肾阴不足,面颊不得精血所养,发为本脏之色,而见黧黑斑;(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肾阴不仅可以促进血液的生成和津液的分泌,亦对津血起到滋润和润养的作用。若阴血不足,则血枯津少,头面失荣,或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亢旺,熏灼面部,血热郁结,则发生黄褐斑。
从生理角度讲,脾肾是先后天的关系。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依存,脾阳须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强盛,肾精必须得到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才能不断资生化育,充盛不衰。从病理方面分析,脾阳根于肾阳,而脾阳若久虚,亦可损伤肾阳,患者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夜尿多、水肿、五更泄泻等症。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综上,张池金教授认为,黄褐斑其病本在肝肾两脏,主要病机责之于肝郁肾虚,肝肾的异常常会累及脾脏,伴有脾虚诸证。
4 典型病案
综观“祛斑养颜汤”全方,从气血的关系考虑,本方注意行气活血,同时又兼顾养血补气,使瘀祛而不伤正;从脏腑关系考虑,寓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肝郁侮脾,抑木扶土、脾肾同调三法于一方中;从疾病传变和五行生克关系考虑,采用滋水涵木与抑木扶土之法,虚则补其母,抑强扶弱;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考虑,黄褐斑多为女性致病,而妇人以血为本,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藏血,脾统血,故妇人之病,常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综上,张池金教授对黄褐斑的病机分析审查入里,从整体观念出发,司外揣内,以常达变,见微知著,全方温和流畅,轻灵活泼,故效如桴鼓,临床疗效颇佳。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