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
传说中的中医麻醉剂,实际并不存在。中医中有"麻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麻沸散不读sǎn读sàn。
基本信息
-
药品名称
麻沸散
-
别名
麻醉剂
-
是否处方药
处方药
-
主要适用症
止疼
-
用法用量
适量
-
不良反应
不详
-
运动员慎用
慎用
-
是否纳入医保
未纳入
简介
麻沸散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记载
书中还记载着此方专治腹中病结或患圆形或长形肿块,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取出,或脑内有病,必须劈开头脑,取出病邪之物则头风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说明麻醉作用还很强。由此可知华佗当时对于脑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学方面已达到相当水平。如果再向前推算,曾有一个故事记载了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使用“毒酒”麻醉,给两个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脏对换手术。只可惜“毒酒”由什么成分组成没有文字记载,否则我国麻醉剂的发现还要早得多哩!
传说
华佗
传说华佗的儿子沸儿误食了曼陀罗的果实不幸身亡,华佗万分悲痛,在曼陀罗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将这种药命名为——麻沸散。华佗曾经用麻沸散给关羽刮骨疗毒,结果他在没有接受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后来华佗建议曹操进行开颅手术,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华佗,将他处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狱卒的妻子烧掉。注:本段皆为演义的传说,正史中并无记载。
出现
现在做外科手术,一般在手术前要将病人麻醉,大手术需全身麻醉,小手术也要局部麻醉。没有麻醉药,病人做手术要承受多大的痛苦,简直没法想象。
麻醉药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战国时期,扁鹊就曾制造出一种“毒酒”,当然它不是“鸩顶红”,一饮就毙命,而是一种麻醉药。传说中,扁鹊曾用麻醉药将鲁国的公扈、赵国的齐婴两人的心换了。
扁鹊发明的麻醉药到底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有记载且比较可信的麻醉药是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为了减轻病人在做手术时的痛苦,身为名医的华佗走遍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采用各种药材,终于研制出一种麻醉药剂——麻沸散。在手术之前,华佗先命病人用酒服下麻沸散,等其无知觉后,才做手术。相传有一次华佗外出治病途中,遇到一位病人肚子痛得厉害。经诊断,华佗断定他的脾烂了,需要将其摘除。于是,他取出麻沸散,拌酒让病人服下。病人进入梦乡后,华佗随即剖开他的肚子,切除了病脾。将血止住,缝合好伤口,涂上生肌收口的药膏后,仅过一个月,这个病人便痊愈了。【《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三国时,华佗还为武圣关羽刮骨疗伤。当时,他建议关公用麻沸散,遭到拒绝。结果关公谈笑自若地边下棋边接受了这一手术。这一直为后人乐道。
失传
“麻沸散”主要原料蔓陀罗花
后来曹操得了头痛病,招华佗来医病。华佗建议曹操利用麻沸散进行开颅手术,可惜曹操疑心太重,误认为他要谋害自己,将他处死。在临刑前,华佗将麻沸散的配方交给一狱卒,可恨的是狱卒的妻子怕连累自己,将配方烧毁。麻沸散就此失传。
麻沸散是外科手术史上一项划时代的贡献,它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麻沸散配方自华佗死后就失传了,直至宋代,我国麻醉技术才有所发展。不久就出现了局部麻醉、正骨用专科麻醉等麻醉方法。而欧洲直到19世纪中叶才使用麻醉药为病人做手术。这之前,他们在做手术时,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多采用放血疗法。这种方法是很危害的,血放多了,病人会立即死亡,而血放少了病人一样会很痛苦。
成分
华佗对麻醉药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承认,有不少专家根据文献特对麻沸散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大致如下: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
由于华佗的书籍早已失传,这是不是华佗的原始配方,没人得知。
现代麻药介绍
第一种麻醉药笑气
180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动物在氧化亚氮中会失去知觉,但可以恢复。他用一只猫做实验,将它放入盛气化亚氮的容器里,几分钟后,猫几乎完全失去知觉。将猫取出,几分钟后,猫开始活动,半小时后恢复正常。通过一系列实验,他还得出使用吸入性麻醉药要与氧混合的结论,从而为实验提供了依据。
1844年12月10日,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韦尔斯首次将笑气用于拔牙,宣告无痛拔牙的时代来临。
第二种麻醉药:乙醚
1841年,美国医生朗用乙醚替代笑气,发现其效果与笑气相仿。1842年,他首次主病人手术前吸入乙醚,使其失去知觉,为病人切除了一个瘤子。
随后,美国医生摩尔根也发现了乙醚的麻醉作用,并率先发表他的发现。乙醚很快替代笑气成为外科麻醉药的首选,“无痛外科手术”得以实现。
第三种麻醉药:氯仿
1847年,英国医生辛普森发现氯仿的麻醉效果比乙醚强得多,而且没有乙醚的爆炸性和刺激性,大力提出介用氯仿代替乙醚用于外科麻醉。但在实验中,人们发现氯仿的毒性远大于乙醚,量重时,易导致病人死亡。这限制了它的普及。
第四种麻醉药:
19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实验室的克拉克和奈特发现乙烯的麻醉作用。
第五种麻醉药:甲氧氟烷
,甲氧氟烷被发现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和镇痛作用。以后,人们将它发展成为临床应用的一种吸入性麻醉剂。
|
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由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就有人们所渴望而急砍一观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荣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O.9克,水煎服一碗。 |
|
蒙汗药与麻沸散
碧血飘香
先抄一段书,作为本文的开头——
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两个虞侯各吃一瓢。众军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汉子收了钱,挑着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珠宝贝装了去,只是走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其实,大家都十分熟悉上述的文字,这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即《智取生辰纲》。生辰纲是一笔大礼,金珠宝贝夺目耀眼,构成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大凡古时强盗越货,有的豪夺硬抢,也有像这样“智取”的,这些有修养的现代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强盗,他们只越货,不伤人,先投一点儿蒙汗药,让你温柔成一滩稀泥之后,左手掳定财宝,右手挥动致意:“拜拜”而去。这一至阴至柔至狠至毒的招数,成为中国古代强盗出手的标本,而招数得以成功的关键,是他们配制施用了一种神秘的药物——蒙汗药。
蒙汗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如雷灌耳。民间传说,案件故事,特别是武侠小说中魔幻一般的药王和毒圣,个个都惊天地泣鬼神,江湖人士往往是听到这些人的名字就毛发倒竖,冷汗涔涔。蒙汗药如魔似鬼,致人幻境,蒙人清阳,轻则让你放下武器,任人宰割,重则令人一命呜呼。所以,蒙汗药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古老的阴影,也是中国医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
事实上,从古到今,有许多人研究、制造和使用着蒙汗药,因此,对于蒙汗药的定义也千差万别。至于蒙汗药的配方也不胜枚举,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古代的蒙汗药药方中,可以缺这样药少那味药,但有一种药是使用最多的,而且总是单独使用或作为主药配伍使用,这就是魔幻一般的神奇药物——曼陀罗。
曼陀罗就是蒙汗药,或者是蒙汗药的主体,是有着大量的史料依据的。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中说:“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南宋进士、浙江人周去非著《岭外代答》中说:“广西曼陀罗花……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筐而趋。”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曼陀罗花酒饮之醉如花。”“小说家尝言蒙汗药,人食之昏腾麻死,后复有药解治。”
明朝医家梅元实所著《药性会元》载:“羊踯躅花……。同它罗花(即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
晚清学者俞樾所著《茶香宝丛抄》一书第二十二卷“风茄篇”中说:“按此药(即风茄,曼陀罗的别名)今尚有之,即小说家所谓的蒙汗药也。”
够了够了,古人说得差不多了。这些古文以现代人的口味咀起来有些艰难,但又不能不以此来吓唬人。所以,还得硬着性子这样子写下去。
以曼陀罗制成的蒙汗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真实的故事:
唐代安禄山为了消灭敌人,在筵席中上用由莨菪子、云实、防葵、赤商陆、曼陀罗花配制的药酒,将一群契丹宿敌蒙翻后活埋。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邪恶的和尚叫做武如香。一天,他游到昌黎一居民张柱的家中,当张家以饭菜款待他时,他居然将蒙汗药投入饭中,结果张家一家全部被蒙倒,一家数口女性,全被和尚奸污。
明代魏睿是农部河南司。一天他办完公事,把官印交给部下送回衙门,途中衙吏遇到一熟人,饮酒之后,衙吏昏迷,醒来才发觉官印被盗。几天后抓到了盗贼,审讯中盗贼供认是用风茄研末投入酒中;再审风茄的来路,答曰在街市摆杂药的小摊上买的。
乾隆五年(1730)年,北京破获一迷药案,据案犯焦来仪交待:
“我系山西灵邱县人,今年三十八岁,原在天刚山玉皇庙做道士。两年前遇到了一僧人叫了休,他卖药为生,……配了一宗迷人的蒙汗药。……我走到卢沟桥东,遇到刘进喜放驴,将他迷往,连驴拐到卢沟桥店内,将他奸了。第二日到阜成门内,将驴卖了……。”
而被害人刘进喜是这样供叙的:“我系文安县人,今年十五岁。我于十三岁净身,在庄亲王府当太监。……八月初二日,杨二叫我出去放驴,遇见焦来仪,他让我吃了一袋烟,我就迷了。他拉了我住店……我心里明白,又不能说话。他又给我一袋烟吃,我越发迷了,他夜里就奸了我。到第二日,将我的驴子卖了,我还糊涂,有当差人拿冷水给我吃,我才苏醒。”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蒙汗药的名称,大致上有五种解释:第一种说是:“蒙汗为闷之反切”,也就是说蒙汗就是闷,这是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的观点。第二种认为“蒙是蒙昧,汗是错简字,取蒙舍汗而用”。第三种说是“蒙汗即瞑眩,因其音同而错为蒙汗”。第四种说是“蒙、麻、闷意义相通,是麻闷药的另类说法。”第五种说法为“蒙(méng)汗”,就是说人汗出不畅的意思。不管张三李四王麻子的说法,是也非也,反正都是曼陀罗惹的祸。因为曼陀罗的种子、花、叶、茎、根都含有生物碱,生物碱中以天仙子碱为主,而这种生物碱有镇静作用,少用使人倦睡,而且没有酣梦,甚至健忘。最玄的是,曼陀罗可以抑制在睡眠中的人的汗腺,使人汗出不畅,皮肤潮红,体温升高,形成“汗蒙而不发”的状况。所以人服之后便蒙也、倒也、软也、闷也,也就是不省人事加上不出汗了。
能组成“蒙汗药”的应该是一类药物。中药中除了曼陀罗之外,还有羊踟蹰、闹杨花、鸟头等,这些药都能够蒙人清阳,让人如疯似癫,让人迷睡不醒。然而,这些药物在蒙人、麻人、闷人的药力和名头上,都逊曼陀罗一筹。
认真一点说来,曼陀罗是不应该被称之为“中药”的,虽然它在《中药大辞典》中占有赫然一席。但是,曼陀罗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它首先是属于全人类的,然后才是属于中国的。因此,对它冠以“中药”之名,实在委屈加冤枉。其一,它不是源于华夏的地道药材;其二,它不是中医才会使用的药物。在西方,它被称为迷药;在美洲,它被作为催情药;在印度,它作为圣物,被称之为“万能神药”。所以,听人称它为“中药”,会让人有些脸红。曼陀罗是梵语的汉释音,意思是“悦意花”。由于它流芳世界,所以,它的别名很多。鉴于它是“泊来品”,所以中国人称它的花名叫“洋金花、胡茄花”;由于它枝叶如茄子,人们就叫它风茄子、胡茄子、佛茄子、天茄子;由于它结果,人们就叫它狗核桃、醉仙桃。据说它是从几个途径传到中国的:由陆路经印度人的手直接传入的叫曼陀罗;经海路由印度传向西方,后又由西方传到阿拉伯世界,再传到中国时,它的名字就叫作了押不芦、押石芦,想来也可能是阿拉伯语的汉译之音了。
外邦不仅将曼陀罗传到了中国,同时,也一并把蒙汗药的故事传了过来。古罗马兵书上有药酒麻翻敌人的记载;印度有强盗和妓女将人药昏再取其财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当然是外国蒙汗药的故事,其药物的主角当然都是曼陀罗。
曼陀罗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史书无考。但是曼陀罗祖籍在印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早在5000多年前,印度人就膜拜两种神药——大麻和洋金花(曼陀罗花)。相传印度的女娲——湿婆神,他身体周围生长着大麻和洋金花。膜拜他的修行者嘴里含着烟管,烟管里塞满了大麻和洋金花,而这两种花混成的烟草,象征着湿婆神的宇宙根本。从太古以来,湿婆神就是宇审创造力的象征,古代印度人认为,那滚滚而去的恒河水,就是装饰着洋金花的湿婆神的长发变成的。
后来,印度教的叛逆者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一路东传,翻过帕米尔高原,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传到了中国。客观地说,佛教东传应该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据陈寅恪先生推论,佛教是在春秋末期开始进入中国的,而有史可考的时期是公元一世纪。不管历史的真实到底怎样,反正佛教传到了中国,同时,曼陀罗也应该被僧侣们“打包”而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发展就是发展信徒,发展势力;改革就是佛教本土化、道化、儒化、释道儒混合化,最后得以扎根、壮大。而曼陀罗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史料无载。相传,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僧侣不敢潇洒地亮出佛门字号,而是悄悄地混在道教庞大的队伍中,让佛祖释迦牟尼先生伪装成道教中一个小神仙,羞羞答答的挤在众仙的旁边,向慷慨的人间求一点点可怜的香火。而那些传教的僧人,多用一些魔法和奇术来迷惑汉人,以换取汉人们的信任。以此推断,曼陀罗也应该是僧人们产生魔力的有效武器。试想:当僧侣对汉人或用香烟或用美酒或用美食之后,被试验的人便腾云驾雾,想什么来什么,要什么有什么,就是说当你想享受盛宴的时候,你就尝到了美味闻到了酒香;当你想皇帝,就已经黄袍加身;你如果想美女,西施和貂婵便伴你身旁,并且在狂送秋波之后,又争相对你投怀送抱。这种常人从未经历过的感觉难道不诱惑人,从而让人折服吗?现代精神分析大师、瑞士人荣格先生自从发现曼陀罗与宗教体验的某种重合之后,他认为同时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间的深刻和谐”,他将这种体验结果称之为“曼陀罗经验”。因此,当古代中国人突然体验到这种和谐,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神奇的力量,所以彻底被曼陀罗征服了,也就被佛征服了。当然,在这时期与曼陀罗一起进入中国人生活的应该还有大麻,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载。
曼陀罗进入中国后,一直都是开展的“地下工作”。汉、唐、宋(金)、元各朝代本草典籍中都没有载录,它的影子从北宋开始,只是在有关医药随笔杂录中偶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印度医学与中华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冲撞?是佛教徒只允许内部传承的门规限制?是佛门人物功成名就之后虚荣心作怪,怕被人揭穿过去装神弄鬼的老底子,而故意忽略了这种药,由它孤魂野鬼般地游荡在江湖黑道之中,褪变成叫人谈虎色变的江湖杀手——蒙汗药?这些也许根本不是事实,但历史的真实是曼陀罗传入中国后,近两千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直到公元1578年,由李时珍先生把它验明正身,载入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它才摇身一变,由蒙汗药“从良”为“中药”了。
医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麻沸散”,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经过华佗神奇外科手术的烘托,经过后人称为“人类麻醉技术的先河”的抬举,“麻沸散”的名头在祖国医学的圣殿中金光熠熠。然而“麻沸散”只是一个见著于史书中的药方,是“空有其名”,即只有方名,没有药物。一千七百年来,寻找“麻沸散”的努力在神州大地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许多人孜孜汲汲地想弄清楚,当年华佗所使用的“麻沸散”到底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
应该说华佗的外科手术技术不是真实的。据陈寅恪先生考证,陈寿所撰的华佗《三国志》中的故事,还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俞跗的故事,都是从印度的医学传说中移植过来的,是用虚幻的外国宗教的故事冠上真实的国人的名字,以此来显示一种人力所难以达到的神奇。司马迁和华佗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文化东传且不久不广不深的时期,其神秘加奇幻的传播方式以及外邦新鲜的传闻,应该对中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麻沸散”和曼陀罗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宋代之前,有人认为“麻沸散”所用之药应该是曼陀罗,《三国志·集解》“麻沸散”注:“当是押石芦草,出回回国。”
最早出现的“麻沸散” 方是在东瀛,日本人所著《华岗青妙方》中列有华佗“麻沸散”,方中有曼陀罗和川乌二味药。但是,这个处方经不起推敲,因为乌头古名“乌啄”,东汉时名“乌头”,到宋代才名“川乌”,可见日本之华佗方也是后人推撰的。1977年6月,香港中外出版社刊出《华佗神方》二十二卷,其中有“华佗麻沸散神方”,但这也不是出自华佗之手,而是抄自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先生的《串雅内编》,只是把赵先生的“换皮麻药”改为“麻沸散”而己。
其实,人类医学历史上可能有许多版本的“麻沸散”,并不是华佗所独创。而且,华佗如果真正使用过“麻沸散”,其也应该是印度人所创,被移植到华佗身上的。“麻沸散”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名称,就像“蒙汗药”,都是可以让人如痴如醉地睡着的药,让人麻、让人闷和让人蒙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麻沸散”就是“蒙汗药”,“蒙汗药”也即“麻沸散”,而且两者的主药都应该是曼陀罗。可以作这样一个假定:同一种药在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人群中会有不同的称谓,曼陀罗用于医疗实践以达到治病救人目的的时候就被称为“麻沸散”;在被江湖人士使用或其它人士用作不可告人的勾当的时候,便称谓其俗名和小名“蒙汗药”, 这就像曼陀罗既称曼陀罗又称醉仙桃和风茄子。
麻沸散的配方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风茄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由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就有人们所渴望而急砍一观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O.9克,水煎服一碗。 书中还记载着此方专治腹中病结或患圆形或长形肿块,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取出,或脑内有病,必须劈开头脑,取出病邪之物则头风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说明麻醉作用还很强。由此可知华佗当时对于脑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学方面已达到相当水平。如果再向前推算,曾有一个故事记载了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使用“毒酒”麻醉,给两个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脏对换手术。只可惜“毒酒”由什么成分组成没有文字记载,否则我国麻醉剂的发—现还要早得多哩! |
请不要再提麻沸散了,我要吐了!
首先声明,本人不反对中医,但极端反对一群不懂医学的人在这里喷粪!由其是现在谈及中医,言必称华托,谈及中医手术言必称麻沸散,让人实在无语,现在就来告诉这些所谓的中医铁杆粉丝什么是麻沸散,什么是手术,什么是麻醉。
1. 什么是麻沸散:
“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华佗神方》,由唐代孙思邈编集,里面就有人们所渴望而急砍一观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百度百科
由此可见麻沸散具备如下特点:一,疗效不确定,只有华陀用过,失传后没有别人使用的记载;二,成分不确定,《华托神方》中的麻沸散既然已有确定配方,有兴趣的中医粉丝可以自行配置服用一下,验证一下其效果如何,对于其能起到的麻醉作用,我深表怀疑。
三,华陀当时就能进行外科手术无异于草菅人命,实在不能想像一个没有无菌术,没有缝合术,没有解剖术,没有抗生素,没有结扎术的医生可以给人做手术并获得成功,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在欧洲没有发明无菌消毒术之前,手术的死亡率高达70%,这还是在已经有比较完善的解剖术和缝合结扎术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可以跨越如此之多的障碍完成一台精密手术。
2. 什么是手术?
“早期手术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体表进行切、割、缝,如脓肿引流、肿物切除、外伤缝合等。故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切开),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缝合)的操作。随着外科学的发展,手术领域不断扩大,已能在人体任何部位进行。应用的器械也不断更新,如手术刀即有电刀、微波刀、超声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种。在治疗心脏预激综合征的手术时,可借助高功能电子计算机定位。有的手术操作也不一定要进行切割来破坏组织,如经各种内窥镜取出胆道、尿路或胃肠道内的结石或异物;经穿刺导管用气囊扩张冠状动脉,或用激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等。因之手术也有更广泛的含义。但目前绝大多数手术仍以医师的手工操作为主。”---百度百科。
手术是西方医学集大成者的表现,它涉及几乎所有的西医学科,一台安全高效的手术包括,解剖学,麻醉学,微生物学,生化学,生理学,相应的临床医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手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协同,决不是靠两三个人,一两条枪就可以进行的一件简单的事情。手术也不仅仅是切开皮肤,切掉病灶,缝合皮肤这么简单的三部曲。没有学过解剖,你就不知道从身体什么部位下刀(专业术语:手术入路),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寻找病灶,甚至连病灶在活体身上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结扎血管,如何止血,如何清扫淋巴,如何构建新的血运系统,总而言之,手术是一门几位复杂的科学,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的高度结合产能完成的一项精密工作,无法想象20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编造的桥段曹操不同意华陀为其做开颅手术是多么英明的一个决定,如果真的做了,一代奸雄肯定就死在手术台上了(如果有手术台的话),因为神经外科手术是最复杂的手术,其止血的方法,对无菌的要求远操其他手术。
3.什么是麻醉?
“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百度百科
麻醉学,请注意不是麻醉,它是一门综合学科,不是简简单单让人睡着就行了。麻醉分为两种,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一般大型的手术都采用全身麻醉,也就是让人的意识丧失,如同睡觉一样,对疼痛完全没有感觉。局部麻醉是人还保留意识,但对躯体某一部分的疼痛感觉减弱到可以耐受的程度。麻沸散如果真有效的话,应该是一种全身麻醉剂(到今天西医还没有发明可以口服起效的局部麻醉剂),全身麻醉不是简单的让病人睡觉,那样安眠药也能做到。要达到剧烈疼痛还不让患者醒来感到疼痛的地步必须要用深度麻醉,让患者的意识完全丧失,大脑皮层对外界的疼痛刺激传入不再做出应答才可以做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因为全身麻醉呼吸会因为舌根后坠和呼吸肌松弛而停止,如果不进行气管插管并配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话,长达数小时的手术,病人会因为没有呼吸而死亡。所以就算华陀有天大的本事,能无师自通的学会所有手术相关的学科,但他怎么解决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问题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要告诉我古人也能进行气管插管,在现在经过系统化训练的麻醉师也不是次次都能成功进行气管插管术的,更遑论一个没有相关知识的古人?
综上所述,请不要再提麻沸散了,中医是不可能进行需要开腹,开颅的大型手术的,也许做点骨折复位,皮肤小切口这样的小手术还有点可能,让麻沸散就此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吧,安息吧,华陀,安息吧,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