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着《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胸痛 胸痛总关气血瘀滞 治则不离活血利气 胸痛是以胸膺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症的疾病,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胸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多发于中年人或老年人。历代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有“胸阳不足”、“痰热壅肺”、“瘀血痹阻”等各家学说,众说各有建树,丰富了中医对胸痛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但亦存在各执偏极之嫌。李老认为,心、肺两脏居于上焦胸中,心主血。肺主气,前者为血液运行之主导,后者为一身气化之总司.血赖气推方能运行,气赖血载方能布达,气血以流通为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胸痛,其表现总归不出气血瘀滞不通。治疗大法不外活血利气(行气)。因此,李老自拟活血利气汤,临证时在此基础方之上,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加味,治疗各种胸痛病人而每获良效。 活血利气汤组成: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蒌9克五灵脂6克 生蒲黄6克 处方大意:方中五灵脂、生蒲黄合用为《局方》“失笑散”。功擅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用于各种瘀血停滞,胸腹头身疼痛等症。茜草活血祛瘀,以助上二药加强行瘀之力。瓜蒌利气宽胸,并能清肺化痰,旋覆花降气止呕,消痰利水。后二味重在宣降肺气,宽胸利气。诸药配伍活血利气,行瘀散滞,为治疗气血瘀滞之胸痛的一个理想基础方。 加减运用原则:瘀血较甚者。加归尾、桃仁或丹参、赤芍;气滞较甚者,加郁金、香附、枳壳;痰湿较甚,食欲不振者,加陈皮、半夏、鸡内金;胸阳不振者,加薤白、益智仁;气虚者,加生黄芪。 验案赏析 例1 王某,男,54岁。门诊号:32478。 1960年3月8日初诊:胸痛胸憋3个月,性格急躁易怒,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气性喜散,蕴结而不散,则为气郁,气为血帅,故气滞血必瘀。治宜理气降气,活血化瘀。 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蒌9克 桃仁6克 郁金3克 当归尾7。5克 五灵脂6克 生蒲黄6克薤白9克 2剂,水煎服。 服药后胸痛消失,胸憋减轻。于上方中加枳壳3克,桔梗4.5克,五灵脂、蒲黄各减3克。服药2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属胸痛而血瘀气滞较重,同时兼有胸阳不振,故用活血利气汤加桃仁、归尾、郁金、枳壳、桔梗以加强活血行气之力,加薤白以振奋心阳。
例2 赵某,男,39岁。门诊号:70218。 1963年7月28日初诊:胸痛、胸憋2年,每逢情绪激动而加重,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肝气失于条达,气滞血瘀故胸痛,肝气郁结,辄易乘脾,故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瓜蒌9克 陈皮6克 鸡内金6克半夏7.5克 五灵脂4.5克 生蒲黄4。5克专病论治 2剂,水煎服。 服药后,胸痛、胸憋减轻,但食欲不振,咯白色泡沫样痰,故用陈皮、鸡内金、半夏理气健脾,燥湿祛痰,痊愈。
例3 常某,男,37岁。门诊号:79656。 1964年4月26日初诊:胸痛、胸憋已3—4个月,食欲不振,厌油食,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 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全瓜蒌15克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6克 郁金4.5克 当归尾7.5克 枳壳4.5克 2剂,水煎服。 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方中枳壳、郁金、归尾有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嘱咐患者勿再生气。
例4 赵某,女,26岁。门诊号:45532。 1961年5月20日初诊:胸部憋闷,月经期下腹部胀痛,月经最少,舌苔薄白,脉紧。 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丹参15克全瓜蒌9克 香附4.5克当归尾7.5克 赤芍7.5克 五灵脂4.5克生蒲黄4.5克 2剂,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除胸憋之外,兼有痛经,故加香附以理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故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理气活血,通则不痛。
例5 陈某,女,45岁。门诊号:92907。 1965年10月27日初诊:胸痛已3年余,伴气短乏力,太息为快,小便不禁,舌苔薄白,脉沉细。 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全瓜蒌9克 五灵脂4.5克100生蒲黄4.5克 生黄芪7.5克 益智仁6克 水煎服,服药2剂后好转。 按:患者除有胸痛之外,兼有气短、乏力、小便不禁之气虚症状,故加黄芪补气升阳,益智仁温中助阳固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