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它属于中医学的“瘿”症,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
其临床症见情绪急躁,激动易怒,心悸,多汗,恶热喜凉,两手震颤,消谷善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消瘦,肠鸣腹泻,肢体乏力,眼球外突,眼裂增宽,甲状腺肿大或变硬,甚则颈部粗大。妇女可伴有月经的不调。望之多面红,神态作浮躁惊惕状。舌象表现不一,有的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可见舌红或光红无苔。舌苔有薄白,薄黄,或苔略厚。脉象以数为主,如弦数、细数、滑数、弦细数或沉数。
本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而条达,若肝气抑郁,则肝木亢盛,故情绪急躁,易怒,手颤;肝开窍于目,肝之经络“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突眼、甲状腺肿大与肝有关;消谷善饥,肝胆火盛,灼伤水谷精微之气,故多引食自救;肠鸣腹泻因旧:木乘脾所致,水谷精微为壮火所蚀,加之木乘土衰而泄泻,是以饮食不为肌肤,且肢露倦怠乏力,“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阳气亢盛,迫使津液泄溢,故烦热汗出。木火相生,心火亦甚,以致心悸,失眠,面红,惊惕,脉数。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草,舌苔虽恶,犹胜于无苔,故舌之光红无苔者,较有苔者为重,以其阴伤故也。
总之,其病因病机的要点再于,肝阳亢盛,木横土衰,木火相生,灼其阴液。据此余临证自拟治肝五法。
1
酸泻肝木、疏肝敛阴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所谓以辛补之,以肝主升发,顺其性为补。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厥阴肝木之胜,多用酸泻之法。酸泻肝木以白芍、木瓜、乌梅为主;疏肝敛阴以柴胡、自芍为主。
2
强金制木
恢复肺金肃降之气,以抑制肝木亢盛。以沙参、麦冬、石斛、百合为主。
3
培土荣木
脾胃为营卫之源。肝木亢盛,克制脾胃,必致营卫不足。营血渐虚,无以濡养肝木,故培土适从荣木。以参、术、苓、草、扁豆、莲肉之属。
4
滋水涵木
即滋阴柔肝之意。以白芍,生地黄为主。
5
和阳熄风
即缓和阳气亢盛,平熄肝风内动。以桑叶,钩藤、连翘、黑山栀、丹皮之属。
甲亢处疗之难,有以下数端。
肝胆阳气亢盛,本可用苦寒泻火之剂,吴鞠通所谓:“直折苦降”法。然患者多肠鸣腹泻,消瘦乏力,此脾虚之象。若用苦寒降火,则脾胃更伤,此其一也;
其腹泻重者,日4~5次,怠倦乏力,本当补脾,若过用参、芪、白术,则益气助火,此其二也。
烦热面红,脉数舌绛,本为伤阴之象,若纯用滋柔,又碍其脾运,此其三也。
故临床体验,在上述五法中,以酸泻肝木为主要方法。以白芍、木瓜、乌梅既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敛阴止泻之益。兹据上述五法,将临床中所拟常用方剂,介绍如下。
方药:
白芍10克,乌梅10克,木瓜10克,柴胡6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白术6克,莲肉10克,桑叶6克,黑山栀6克。
以上为通用方剂。其方义是据前述五法所组成,兹不复赘。临床运用时,可根据患者之阳亢、脾虚、阴伤的孰轻孰重,加减化裁。
根据余临床体会,除甲亢危象外,中药对轻,中、重乃至严重的“甲亢”均可收效,且无任何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即便是重症患者,在服药的4~5周,各种自觉症状亦可明显减轻,特别是体重增长。服药三个月,病情稳定后,可按上述处方配制丸剂,每丸9克,日2次。服用丸剂时间,不少于4~6个月。这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至为重要。
(1)关于突眼的治疗:突眼明显者,在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时,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不但自觉眼突、眼胀有所改善,而且眼裂增宽现象亦有所改观。在用丸剂调理时,宜加入白蒺藜、生牡蛎等。因白蒺藜入肝经,辛开苦泄,治风明目,本经谓“主治恶血,破癥瘕积聚”,以其性温,用量宜轻。牡蛎,咸、微寒,软坚散结,主惊恚怒气。
(2)关于运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问题:根据余临床体会,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物治疗。甲亢,并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并据现代医学,含碘药物不能根治“甲亢”,只是在甲状腺危象时,暂时用以控制病情。常见“甲亢”患者,长期、大量服用海藻、昆布等药,非但无效,反而甲状腺变硬。依余之意见,重症甲亢患者,开始治疗时,于上述辨证论治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6~9克,可提高疗效,服药10日左右,即应停用海藻、昆布等。上述意见,虽亦离经,然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提出以供指正。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3)有关缓解心率的问题:单纯中药治疗“甲亢”,心率缓解较诸症为慢。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脉数者为病进,脉缓者为病退。诸症虽然减轻,而脉仍数者,为阳气亢盛不藏之象。本病脉数,是因相火旺盛,灼伤水谷精微,是以营卫俱虚。肺生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营阴不足,心失所养,卫气不固,肺气虚。肝胆阳盛,木火相生,心阳暴亢。阳主动,阳盛则脉数不己。故治疗之法,以酸泻肝胆之亢,养气阴以补心营肺卫之虚。于上述方剂中重用沙参(可与太子参同用),麦冬,加生地,生甘草,生龙齿,生牡蛎,枣仁等。
按
麦冬在《本草蒙筌》云:“去心热,止烦热”。沙参,太子参,麦冬同用,有宁心神、益气、滋阴之功。生甘草在《用药法象》中云:“生用泻火热”,且甘以缓急。生地、白芍养营阴,配生甘草酸甘化阴,泻火以缓急。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医话》,作者刘强,王维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辨 证 〗 虚火上炎。
〖 治 法 〗 滋阴降火,清咽解毒。
〖 方 名 〗 滋阴降火汤。
〖 组 成 〗 熟地12克,玄参12克,黄柏10克,射干10克,丹皮10克,青果10克,牛膝6克,山慈茹10克,地骨皮10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出 处 〗 徐鸿庆方。
〖 辨 证 〗 肺阴虚不荣于鼻。
〖 治 法 〗 养肺润燥。
〖 方 名 〗 黑参丸。
〖 组 成 〗 玄参,生地,寸冬各等份。
〖 用 法 〗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内点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 出 处 〗 齐强方。
〖 辨 证 〗 脾经湿盛,水湿外溢。
〖 治 法 〗 健脾理湿。
〖 方 名 〗 复方健脾术苓汤。
〖 组 成 〗 苍术9克,白术9克,赤芍9克,猪苓9克,泽泻9克,陈皮9克,淮山药9克,扁豆衣9克,炒薏仁9克,匾蓄9克,萆 9克,六一散(包)9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出 处 〗 朱仁康方。
〖 辨 证 〗 热毒壅盛。
〖 治 法 〗 清热解毒。
〖 方 名 〗 白英清喉汤。
〖 组 成 〗 白英30克,龙葵30克,蛇莓24克,半枝莲24克,猕猴桃根30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出 处 〗 裘渊英方。
〖 辨 证 〗 潮热内蕴。
〖 治 法 〗 疏风下气,清肠止血。
〖 方 名 〗 槐花散。
〖 组 成 〗 槐花15克(炒),柏叶15克(烂杵,焙),荆芥穗15克,枳壳15克(去瓤,细切,麸炒黄)。
〖 用 法 〗 研为细末,每次6克,空腹服。
〖 出 处 〗 《普济本事方》。
治疗面肿秘方
1、虚肥面肿(刖脚不肿)。用楮叶八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用汁煮米粥常食勿绝。
2、目赤头眩(风热上攻,眼花面肿)。用白英子(鬼目)(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临醒时温水送下。
3、雷头风(按:此病是头面肿痛、恶寒发热、太似伤寒)。用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
4、骨虚劳极(面肿垢黑,疹痛不能久立,血所衰败,发落齿枯,喜唾)。用鹿角二两、牛膝(酒浸、焙)一两半,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了,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5、身面肿满。用鸡蛋黄白相和,涂搽肿处,干了再涂。
6、水肿,头面肿大。有好苦瓠白瓤,分捻如豆粒,以面裹住煮开。空心服七枚,当有水排出,人转瘦好愈。二年内忌咸物。又方:用苦瓠瓤一两,微炒,研末。每天服一钱,稀饭送下。
7、凡欲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以及治疗头晕、多睡、肢节痛、偏头风、鼻痈、面肿等症,都要服“天麻丸”。配方及服法:天麻半两、芎二两,共研为末,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服一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尿毒症秘方
黄先生,十年尿毒症:头晕,高血压,肾衰竭,贫血,心烦意闷,气喘而促,心脏病,四肢麻木,冷汗自汗,便秘。肠沾连,小便短赤而痛难拉十年的透析生崖,直至最近三个月,全身浮肿。指甲丶嘴唇苍白。六脉:右三部寸中取短丶滑,关:短滑而平,尺沉而短,细。左三部,寸关尺皆沉细而微,尺欲绝,诊断为逆症。
随用:川太十克,车前子二十克,金钱草草、枝子、茯苓、山萸肉各十五克,赤芍、白芍各十二克,羌活、独活各六克,枳壳、枳实、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各十克,桂技3克另包局,龙眼菌十克,丹参、花粉、半夏、山楂各十克,来服子、枣仁各五克,等二十七味。 服后六小时通小便,十小时通大便,当能睡着2小时。五服后浮肿全消。十天后能大小便自理。而且全部正常。头晕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