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脾虚纳差加茯苓15克;血压偏高加桑寄生15克,天麻10克;
血压偏低加川芎、升麻各10克;手足麻木加鸡血藤、牛大力各40克;
舌蹇、语言不利加蜈蚣3克,僵蚕9克;
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加石菖蒲10克;
久病体虚加黄芪30克。
上面药材加水煎煮,每剂煎2次,药汤混合后分成2份。
每日一剂,早晚各温服1份。
15剂为1疗程。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治疗189例,用药1疗程,最多2疗程后,没有出现停药后的反跳现象,并随访1年多,无一例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本病之因,概之为“瘀、风、痰”,三者而以瘀为主,即血失度。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改善,降低血中黏稠度,溶解血液中的固体物质,改善血管弹性等作用。方中山楂活血化瘀,且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红花活血化瘀而质轻上行;赤芍活血而凉血;路路通祛风通络;地龙滋液通络;玉竹养阴增液,津血同源,能缓解血中黏稠度。并随证加减,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血瘀得化、邪风得祛、脉络调和、血流通畅则筋脉得养,故用之疗效满意。
《新中医》(6)1991年,叶仕宏
地龙30克,蜈蚣1条,白芷10克。
如脑出血类疾病恢复期,可加三七10克,止血又活血,无复发出血之忧虑;
栓塞类加生水蛭10克,化瘀通络,加速病灶恢复;
如果血压高,则重用地龙50克,收降压之效。
把地龙和蜈蚣一起放在瓦片上,用文火慢慢焙干;
再与白芷一并研碾成细粉末,密封装瓶存储备用。
每次用温水送服6克,一日两次。
搜风通络,降压清热
适用于脑血管病引起的半身不遂。如中风、脑溢血等导致的偏瘫等。
某中医看到此方后,统共用了五六个人,可以说都有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效果也与服药的持续性以及病情有关系。
蜈蚣“宣,去风。辛温有毒。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偏瘫多是厥阴风动引起,蜈蚣入厥阴肝经,能搜风通络。地龙,《本草纲目》:“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得配本草》:“咸,寒。能引诸药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地龙降压,有抗凝、抗血栓作用。《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偏瘫多伴有口眼歪斜,白芷能治头面各种疾病。
三味药物,蜈蚣入肝经搜风通络,地龙于通络中又能降压清热而制蜈蚣之温燥,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之力。白芷可除面上百疾,又能引诸药上达。又阳明药也,故治痿所必用也。
张某,脑出血,住院半个多月,遗留右半身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血压高,但具体数值忘了。处方:地龙150克,三七50克,蜈蚣5条,白芷50克,打粉,每次服8克,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月余,言语好转,能够挺清楚,表达的意思。下肢恢复的可以行走,唯上肢还不理想。于是减上方口服剂量为5克,每日两次巩固治疗。
《赤脚医生杂志》,姜得喜,1976年
1.免责声明:本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个人提供,仅供参考之用。公众号对这些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安全性等概不负责,也无法负责。任何透过本公众号网页和链接及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广告本公众号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凡以任何方式观看或直接、间接使用本公众号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声明的约束。
2.说明:民间偏方秘方等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对治救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治骨以来》可以了解更多民间偏方秘方,但一大特点是其疗效的不确定性,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请勿完全依赖、信赖之,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灵活地运用。腰腿疼痛骨科病可直接咨询联系我,其他疾病仅供学习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