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一种化脓性炎症,主要累及中耳腔粘膜、骨膜,深者可及骨质,严重时或病史久者可波及乳突骨质。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或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延续所致。中医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耳病诸候》聤耳候:“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而聤耳就是我国对化脓性中耳炎最早的叫法,中医早期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记载较为杂乱,叫法不一,“脓耳”、“聤耳”、“耳疳”、“风耳”等等均指代化脓性中耳炎,且对急慢性无明确区分,直至1974 年的《中医五官科学》才将“脓耳”明确为对化脓性中耳炎的称谓,而到了1978 年出版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才对急慢性有了明确的区分。
中医对慢脓耳的病因有自身的独特的观点,其中分为传统古代学说以及在兼容现代西方医学后形成的现代病因学说。传统古代观点认为慢脓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5 种:劳伤气血,热邪乘袭;风水入耳,积热上壅;肾气结热;肝风妄动;肝胆火盛。现代中医病因学对于慢脓耳的成因主要有5 种观点:风热邪毒学说,风、湿邪、热学说,虚、湿学说,热、湿、虚学说以及阴亏相火上亢。近年来,临床上比较广泛认可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湿热蕴积、稽留不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导致湿热滞留不消,积藏耳窍,腐蚀肌骨,导致流脓不止。二是脾胃虚弱、湿浊上困,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难行,阻碍肺气通调,耳窍之气受阻,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滞湿聚,湿邪久积于耳,导致耳内流脓,缠绵不止。三是肾元亏虚,邪毒滞耳,耳为肾窍,肾元亏虚则耳失濡养,邪毒停聚于耳,肾虚骨脆,致穿膜蚀骨。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结合多家观点,慢脓耳多以虚证为主,脾肾亏损,加以反复的急性发作,常有虚实夹杂。因正气虚弱,就算是轻症患者,邪毒侵扰下病灶也难以痊愈,湿热等外邪来袭后则会反复加重。病史长的病人肾元亏虚,中耳骨质松脆,在邪毒作用下则会出现骨质破坏。在我国最新发布的《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脓耳病因描述为耳窍被邪热上犯,血腐化脓所致。(以上内容摘自:《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作者:唐浩斌 陈舒华 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37期 P47-49页)
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