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2022-01-02 18:25:40
小柴胡汤药仅7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足见仲景洞悉药理、谙达药性,其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则法度严谨,决非率意而为。且精练朴实,功效直截,尤为我们今天立法组方之规矩准绳。
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中)
36柴胡牵正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荆芥、防风各27g,白附子、天麻、僵蚕、全蝎各18g,甘草12g。黄酒0.5kg,同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为笔者蒙师牟永昌公家传之方,用以治疗口眼喎斜。《灵枢·经筋》云:“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口僻,即口眼喎斜,又名面瘫。
致病之由多端,本方适用于因感受风寒之邪郁于脉络而发者。对现代医学之周围性面瘫者尤为适宜。方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转枢阳气,鼓邪外出;天麻通络以祛风;荆芥祛血中之风;防风祛肌中之风;牵正散以祛风解痉通络。诸药合用,以期外邪以祛,络脉得通,则喎偏悉除。
37柴胡通经汤
药物组成
柴胡、当归、生甘草、连翘、黄芩、牛蒡子、三棱、桔梗各7.5g,黄连5g,红花少许。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主治瘰疬。此为少阳经脉所循行部位为病,故主以小柴胡汤。因血脉留滞而为瘰疬,故伍以当归、红花、三棱活血通经;牛蒡子、连翘、黄连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桔梗乃舟楫之剂,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诸多咽喉及颈部慢性炎症,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颌下腺炎、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等病。
38柴胡陷胸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大枣,合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加桔梗、枳实。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通俗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或呕恶发热,但头汗出,胸膈饱闷不舒,按之则痛,口苦,苔黄。方以柴胡剂和解少阳;以小陷胸汤清化痰热;桔梗、枳实,一升一降,则升降出入开合之机兴。俾柴胡证、小陷胸证悉除。
验诸临床,可用于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癖、乳胀、乳痈及其他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的疾病。
39柴胡清肝散
(1)《薛氏医案》柴胡清肝散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各1.5g,川芎2.5g,连翘、桔梗各2g。清水煎,食后温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为明·薛己所立,乃为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憎寒发热,寒热往来,耳衄,头疮,鬓疽,胁疽,阴纵,妇人阴疮等病而设之方。此为相火有余,或逆于上,或逆于下而成。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因热毒壅结,生姜、半夏辛燥,与证不利,则去之;加入栀子、连翘,以清三焦火邪、肝胆之蕴热。
(2)《证治准绳》柴胡清肝散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栀子、川芎、当归、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升麻、甘草。水煎服。脾胃虚弱去黄芩、黄连,加白术、茯苓。
功效及临床应用
证治同薛己方。《寿世保元》用以“治肝经怒火,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之证。血为火伤而成疮,故主以柴胡、黄芩、黄连、升麻、栀子以清肝胆之火邪;辅以四物汤以清营凉血。诸药合用,则肝胆得清,热毒得解,疮疡悉除。
40柴胡清肝汤
药物组成
柴胡、生地黄各9g,当归10g,赤芍9g,川芎6g,连翘10g,牛蒡子9g,黄芩6g,生栀子、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5g。水煎,食远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医宗金鉴》,治怒证及鬓疽初起,不论阴阳表里之证,皆可用之。论及功效,书中有“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句。盖鬓角属手少阳三焦及足少阳胆经所过部位,由于肝胆火郁而发鬓疽,故主以柴胡剂;此二经俱属气多血少,故伍以四物汤;怒火凝成,故佐以清热泻火解毒之剂。
日本医家栗田吉荣用此方治疗口腔炎,并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具有满意之疗效。
41柴胡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茵陈蒿、栀子、大黄、枳实、郁金、白芍、丹参、木香、川楝子、延胡索、芒硝。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中医方药手册》,主治急性胰腺炎,具有脾胃湿热证者,或合并有胆道疾患,且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者。方由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而成。
验诸临床,对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胰腺炎,凡具有湿热蕴结者,疗效甚佳。
42柴平汤
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加平胃散。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内经拾遗方论》。乃为“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之证而设之方。适用于柴胡证而兼脾胃虚弱、寒湿内停之证,即柴胡证具,伴肢体倦怠,肌肉烦痛,脉弦或沉,苔白而腻。清·吴仪洛亦用其治疗湿疟。故本方是一首治疗柴胡证兼寒湿停滞的有效方剂。具和解少阳、开达膜原、理脾和胃之功。
验诸临床,对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胃窦炎、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寒湿内停之证者,皆可应用。
43柴朴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厚朴、独活、前胡、苍术、陈皮、半夏、茯苓、藿香各5g,甘草1.5g。加生姜5片,水煎,发日五更时服。气虚者加入人参、白术;不消化者,加焦三仙。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证治准绳》,主治疟疾。方由小柴胡汤去参、枣,合陈平汤(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味而成。此证多因瘟疫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而见寒战热炽、脘痞呕恶、苔腻之证。三焦为化气行水之道路,病邪留恋气分,枢机不利,气化失司,则痰湿内阻,故主以小柴胡汤,透理三焦,开达膜原,因参、枣甘温壅气,与证不利,故去之;以陈平汤伍前胡、藿香、独活健脾燥湿,化痰降浊,以冀疟除疾瘳。
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或胃肠感冒,而见脘腹胀满、纳呆泛恶等痰湿中阻证者。
44柴芩散
药物组成
柴胡、赤茯苓、人参、甘草各15g,黄芩30g,麦冬、小麦各30g,竹叶15g。共为细末,每服10~1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景岳全书》,主治“壮热来去”之证。乃取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意。辛味药与热证不利,故去之;加麦冬、小麦、竹叶以养阴护液,清心除烦。临证多用于感冒、高热不退。若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菊花;口唇生疮、咽喉肿痛者,可加金银花、大青叶、龙胆草、射干等。
45柴芩煎
药物组成
柴胡15g,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各10g,枳壳7.5g。水煎服。如疟痢并行,加芍药10g、甘草5g;如湿盛气陷者,加防风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乃为“伤寒表邪未解,外内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及“疟痢并行”“表邪发黄”等证而设之方。疟以往来寒热为主症,故柴胡证具。邪犯清窍,或内热上扰,则发头痛;湿热熏蒸必发黄疸;湿热下注必发热痢。
方以柴胡透达少阳在表之邪,黄芩清泻少阳在里之热;栀子疏泄三焦之火,木通、泽泻通利三焦之水道,则里热觅路而出。柴胡配枳壳,一升一降,通达气机;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乃四逆散意。
诸药合用,枢机得利,三焦得通,而外热得解,内热得清,诸症悉除。验诸临床,现代医学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疟疾、细菌性痢疾,凡证属湿热为患者,均可加减治之。
46柴苓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心、生姜、大枣。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具有和解少阳、化气行水、健脾渗湿之功。原为“阳明疟”而设方。《寿世保元》有“一应发热憎寒,非杂病发热者”用之之语,并认为“此邪在半表半里也”。
而《医宗己任编·四明心法》有“见腹胀满,咽干自利,脉不浮而沉数者,太阳症也,柴苓汤”和“凡从阳经传阴经者,不作阴症,仍从阳经中治”语。
验诸临证,柴苓汤对急、慢性肾炎,或往来寒热,或小便不利者,均可化裁应用。若咽喉肿痛者,可加金银花、射干等清热解毒之品;若目裹如新卧起之蚕状,加蝉衣、苏叶、麻黄等开发上焦之药。
临证凡因应用激素而致“水牛背”“满月脸”之患者,笔者均插用柴苓汤,去渣再煎,温服。取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小柴胡汤透理三焦之用,使痰饮悉除。
47柴香散
药物组成
柴胡3.5g,黄芩3.5g,香薷2.5g,莪术、三棱、地骨皮、枳实各5g,赤芍、厚朴、黄连、延胡索各2.5g,甘草1.5g。研为粗末,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沈氏尊生书》。大凡枢机不利,升降、开合失司,或气滞,或血瘀,或食积,或痰聚,则痞块生焉。痞块既生,必见脘腹痞满、纳食呆滞,故柴胡证具,主以柴胡剂。血瘀者,棱术、延胡索可化;气滞者,四逆散可行;痰食积聚者,香薷、厚朴以和脾胃;藉以黄连苦寒之品,能化心脾湿热、蕴留之痞满;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入地骨皮,俾表热以除,内热不生。
验诸临证,对现代医学之肝脾肿大、慢性肝炎、急慢性阑尾炎,以及妇科炎性包块、宫外孕等病,均可化裁应用,且每收卓效。
48柴陷汤
药物组成
柴胡10g,黄芩6g,人参3g,半夏15g,栝楼仁10g,黄连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沈氏尊生书》,为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而成。乃为二方证并见之证而设之方。症见胸脘烦闷痞满,按之则痛,咳,呕,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或浮滑。多因少阳枢机不利,痰热互结心下而致。
临床应用,对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病属柴胡证兼小结胸证者,均可应用,具枢转气机、清热化痰、开胸散结之效。
另有《李氏医鉴》开胸汤,证治亦同。方由小柴胡汤去参、枣,加枳壳而成。但其清热化痰之力稍逊。
49柴芎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川芎、云苓、薄荷、细辛、陈皮、蔓荆子各等份,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乃为“治少阳经偏头风”之证而设之方。偏头风一名,《丹溪心法》谓头风之痛在一侧者,又名边头风、偏头痛。其痛多在颞部,头痛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证不一。多因风邪袭于少阳,或肝虚痰火郁结所致。此即柴胡剂的上部证候。
方以柴胡剂散郁清火,和解少阳;二陈汤化痰降逆;细辛、薄荷、蔓荆子疏风通络止痛;川芎为头痛要药,具活血通瘀止痛之功,故方名冠以“柴芎汤”。
50柴葛二陈汤
药物组成
柴胡、干葛、黄芩、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白术、川芎、甘草各等份,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方乃《景岳全书》引《辨疑》方,“治一切疟、暑、湿、劳、食等证”。方中干葛、川芎、苍术乃疏经发散之剂,若久疟及发散过者除之;阳分汗多加人参、黄芪,去干葛;阴分虚者加酒炒芍药、当归、生地黄;久疟微邪潮热,加四君子汤祛邪之药;若欲截疟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6g。
方中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二陈汤燥湿化痰,平胃散健脾燥湿,葛根疗肌解表。验诸临床,对夏令感冒兼暑湿证及流行性感冒之胃肠型者,均可应用,以成和解透邪、理气化浊之功。
笔者以此方加减治“慢性结肠炎”数例,亦收良效。
51柴葛解肌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葛根、石膏、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一方有升麻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六书》,原名“干葛解肌汤”,《古今医鉴》称为“葛根解肌汤”。以治三阳合病见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痛鼻燥、嗌干耳聋、恶寒无汗之证。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上犯,故头痛、目痛、耳聋、恶寒无汗,属太阳;鼻干不眠属阳明;嗌干耳聋属少阳。故证属三阳合病。
《寿世保元》云:“身热,鼻干不眠,微恶寒,头痛,眼眶痛,脉微洪,宜解肌。”方中葛根、白芷可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以治诸经之热而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以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以通调表里。若口渴引饮,则倍石膏加栝楼根,以清热生津;若恶寒甚无汗,则减石膏、黄芩,加麻黄,以发太阳之寒;有汗则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
综上所述,本方是一首以辛凉解肌为主,兼清里热之剂。除对外感而见上述证者适用,对风火牙痛及五官之急性炎症,均有显著疗效。
52补中益气
汤药物组成
黄芪15g,白术、党参各12g,当归10g,陈皮、炙甘草各4.5g,柴胡6g,升麻3g。
水煎服。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脾胃论》,以甘温诸药为主组成,用以治脾胃虚弱、气血虚损所生之大热,故称之为“甘温除大热”法。乃李东垣宗《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之论而立方,且有众多的加减法。方中芪、参、草是清除湿热所致烦热的要药;当归和血脉;陈皮理气,升清降浊;白术甘温除胃中湿热;升麻、柴胡,一升举下陷的清气还于脾胃,一升少阳生发之气上煦心肺。
故本方为治柴胡虚证的方剂。今用此方,多用于阳虚易感冒,或气虚发热不退,或病后产后气虚,或内脏下垂而兼见脾胃虚弱者。本方对某些前列腺肥大,而以中气下陷见症者,亦有疗效。
53加味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10g(蜜炒),人参6g,白术6g,陈皮3g,当归6g,柴胡6g,升麻1.5g,黄芩6g,半夏6g,甘草3g。上锉,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云:“平素不足,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寒暑,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或疟发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名曰痎疟,此方主之。”“有汗加桂枝五分,倍黄芪;热甚倍柴、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此方由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芍药而成。具有调补脾胃、和解少阳、升阳益气、托邪外达之功,故对劳疟、久疟、痎疟均有良好的效果。
临证对低热或高热起伏、不明原因发热而属此证者,用之甚验。关键是柴胡用量,甘温除热,小剂量升发之气上煦心肺,则低热可除;大剂量透达在表之热邪,则高热可退。
54补脾胃降阴火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15g,炙甘草、黄芪、苍术、川羌活各10g,升麻6g,人参、黄芩各15g,黄连10g,石膏6g。锉散每服25g,加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脾胃论》,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证。方中主以柴胡升下陷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补脾胃;佐以石膏、黄芩、黄连泻阴火;唯恐柴胡一味升阳之力不足,故加川羌活、升麻以助之。证见纳呆瘦弱,怠情嗜卧,大便泄泻,乃脾之本病;右关脉缓弱,乃脾本脉也;或本脉兼见弦象。
本证兼四肢不适,胸胁痛,往来寒热,舌干口苦,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者,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肝木;脉兼洪大,证兼肌热烦热、面赤等症状者,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火之药;若脉兼浮涩,证兼短气上气、喘咳痰盛者,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若脉兼沉细,证兼善欠善恐等症者,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阴火之药。此乃东垣据百病皆从脾胃而生,而立此方。
《证治准绳》称为“升阳泻火汤”;《张氏医通》称为“泻阴火升阳汤”,并用以治“火郁发热”之证。此方亦为虚证的柴胡剂。由补中益气汤衍化而成,内寓小柴胡汤以转枢气机,今亦为“甘温除热”之良剂。笔者尚用此方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每收良效。
55升阳散火汤
(1)陶氏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茯神、当归、白芍、柴胡、黄芩、麦冬、甘草、陈皮各6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方为陶节庵所拟,方出《伤寒六书》,用以治“热乘肺经,叉手冒胸,循衣撮空”之证。《东医宝鉴》认为:“此因肝热乘肺,元气虚弱不能主持,以致谵语神昏,叉手冒心,或撮空摸床。”方以柴、芩散郁清火,俾木火清退不以刑金;元气虚弱,则四君、归、芍可益;木火刑金,热耗肺津,滋以麦冬;佐以陈皮,理气导滞,以防参术甘补壅气之弊;伍之姜枣,以和营卫。
今用以治低热起伏,而兼中气不足之证,或因木火刑金之虚证喘咳,疗效尚可。
(2)《脾胃论》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
柴胡12g,生甘草6g,防风6g,炙甘草10g,升麻、葛根、独活、白芍、川羌活、人参各15g。锉散每服25g,水煎服。忌寒冷之物1月余。
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方为李东垣所立,又名柴胡升阳汤。李氏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理,为因血虚胃弱,或过食生冷,少阳清气郁遏于脾土,或见烦渴引饮之证而制方,以矫正见热投凉之弊。原文:“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因少阳清气抑遏于中焦,致脾胃升生之气不能外达,故需用此方以运转枢机,不可因壮热灼手,而误用白虎汤降火。方宗《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理,方寓柴胡剂以散郁清火,因姜、夏具辛燥之性,大枣有壅气之弊,用参不用芩之循,故去之。
且柴胡配升麻、葛根、羌活、独活等轻清升散之药,俾清阳能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从而达到升阳散火之效;有散必有收,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以收敛耗散之津液;有散必有守,人参、炙甘草,有生津液和脾胃之功,其甘温之性,以调苦寒克伐之弊,甘润之体,以补火热耗伤之液。
(3)《医宗金鉴》升阳散火汤药物组成
柴胡,人参,生甘草,炙甘草,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香附,僵蚕,川芎,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效及临床应用
此为颊疡失治,或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坚硬难消难溃者而设之方。颊疡为少阳经脉所循部位之病变也。多因相火上逆而成。主以此方以成升阳散火、解凝消肿之功。
56升阳益胃汤
药物组成
黄芪60g,半夏、人参、炙甘草各30g,白芍、防风、羌活、独活各15g,陈皮、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10g,黄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脾胃论》,乃为燥金当令,肺之脾胃病而设之方,由补中益气汤衍化而成。
主治脾胃受伤,邪热内陷,外反恶风,厥冷脉沉,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舌燥口苦,饮食无味,不能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之证。此皆脾土虚弱,传化失宜,阳气不升之象。既不可误认为阴寒之证而用热药,亦不可误认为实火而用凉药,而重在升阳散火。
方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燥湿,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升发;黄连以清滞留之郁热;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加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脾肺之气;芍药和营亦制柴胡、防风、羌独辛燥之弊。东垣立升阳益胃汤,以升阳为主,虽名益胃,实是益脾。因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生化之源,故本病本在脾。
因少阳主初阳之气生,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本方内寓小柴胡汤,以枢转阳气,故亦为虚证之柴胡剂。
57冲和养胃汤
药物组成
黄芪6g,人参6g,炙甘草9g,当归6g,白术6g,白芍3g,白茯苓3g,柴胡6g,升麻6g,羌活6g,防风3g,黄连3g,黄芩3g,干姜1g,五味子1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变通补中益气汤而成。为脾胃之气虚弱,心与三焦火皆盛,饮食失节,形体劳役,不得休息而致“内障眼”而设之方。“脾胃之气虚弱”,故主以补中益气汤;心与三焦火皆盛,故寓以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
58升阳顺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g,半夏10g,草豆蔻6g,神曲4.5g,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各6g,炙甘草、黄柏各3g,人参3g,生姜3片。水煎服。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李东垣所拟,主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犹畏寒,饥常如饱,不嗜饮食诸症。
此乃变通补中益气汤,内寓小柴胡汤去大枣,黄连易黄芩而成,俾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中州运转,气机得畅,故名。
59升阳举经汤
药物组成
补中益气汤加白芍、栀子。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具益气升阳、凉血退热之用。主治脾虚气弱,崩漏下血,短气倦怠,身热自汗,饮食少思之证。
此方亦为补中益气汤之变方,内寓小柴胡汤,藉少阳之枢转,脾胃之功健,而诸症悉除。
60泻火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7.5g,黄芩10g,人参3.5g,黄芪6g,甘草2.5g,栀子15g,菊花10g,枳实9g,枸杞子15g,当归15g,川芎15g,升麻7.5g,薄荷10g,藁本10g,生地黄15g,龙胆草6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暴发眼”之证而设之方。此为相火上犯枢窍,而致眼疾,亦为柴胡剂的上部证。
方由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具升发少阳、清泻相火、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清利头目之效。
61调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补中益气汤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脾胃论》,为气虚、脾胃气滞、气机不畅之证而设之方。证见肢节烦痛,身体沉重,口不知味,不思饮食,心烦不安,小便清利而数,或渴而尿频,或大便结滞,或便后脓血,胸满气短,咽膈不利,嗽痰稠黏,口中唾沫,食入反出,耳鸣耳闭,视物昏花,热壅头目,不能安卧,或嗜睡无力,脉象洪缓而弦,重按滞涩等。且该方有众多的加减法。
《审视瑶函》用治厥逆及目中神水将枯之证,亦是根据东垣的加减法而验诸于临床。
62益胃升阳汤
药物组成
柴胡3g,生黄芩1g,炙黄芪9g,人参1g,陈皮3g,白术10g,当归3g,升麻3g,炙甘草5g,神曲5g。水煎服。腹痛加白芍1.5g,口渴加葛根4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记云:“妇人经候凝结,黑血成块,左胁有血瘕,水泄不止,食有时不化,后血块暴下,并水泄俱作……水泄日三四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人形瘦弱……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也。甘能生血,阳生阴长之理,人生以谷气为宝,故先理胃为要。”此论,则益胃升阳汤之证治已明。
方由补中益气汤加神曲、黄芩而成,亦即虚证的柴胡剂。小柴胡汤苦味药柴、芩已备,并加入升麻;辛味药姜、夏已去,代之以陈皮;甘味药参、草已具,去大枣,入芪、术。伍以当归以养血,神曲以消食。诸药合用,具益胃升阳、散郁导滞、健脾消食之效。
63一补一发丹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常山,葛根。虚加参、术以补气,热甚加黄连。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脉因证治》,为元·朱丹溪所立。主治“久疟内伤挟外邪”之证。古云“疟不离乎少阳”“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故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二陈汤涤痰除湿,平胃散消滞化积。“久疟”,故加常山以截疟;“内伤”,故以参、术以补气;“挟外邪”,故以葛根辅柴胡以疗肌解表。因虚则补之,郁则发之,故方名“一补一发丹”。
若原方去常山,合其加味药,实乃寓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故笔者多用以治疗菌痢、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64人参败毒散
药物组成
人参、茯苓、前胡、柴胡、桔梗、枳壳、羌活、独活、川芎各30g,甘草15g。上为末,每服6g,入生姜3片,薄荷2.5g煎服,亦可作汤剂服用。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又名“败毒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决》,为益气扶正解毒剂。乃为感受风寒湿邪,壮热恶寒,头颈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苔白脉浮等证而设之方。“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有其名。
此方相当于小柴胡汤去芩、夏、枣,加入诸多解表药,属于表证盛、少阳证不盛的双解方。凡时疫、痢疾、疟疾、疮疡、破伤风而见上证者,皆可应用。
“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参一味,力致开合,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毒以分解之门;继而调御津精血气,各为其方,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无异,故能协济表药以成功也。”
总观全方,羌活理太阳之风,独活理少阳伏风,兼能除湿去痛;川芎、柴胡和血升清,枳壳、前胡利痰降气;甘、桔、参、苓清肺强胃;主之以人参者,扶正以匡邪也。
历代医家,师其法,多有新意,如《世医得效方》用“败毒散治风热腰痛,加续断、天麻、薄荷、木瓜各等分”;
《时病论》用以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及时气疫疠、岚障、鬼疟、腮肿、毒痢,诸疮斑疹”之证,并言其“遇疟痢两兼之证,用之更有神效”。
近代又有用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狂犬病及破伤风等。
附方:
(1)仓廪汤药物组成
陈仓米100粒,人参、茯苓、炙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枳壳各等份。为粗末,每服20~25g,加生姜3~5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普济方》,由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而成。功同败毒散,尤治噤口痢。
(2)败毒加黄芩汤药物组成
人参败毒散加黄芩。
渊源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成方切用》,主治温病,不恶寒而渴者。
(3)硝黄败毒散药物组成
败毒散加大黄、芒硝。
渊源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成方切用》,乃为治热毒壅积之证而设之方。临床多用于痈肿初起而见表证,并兼见大便秘结者。
(4)连翘败毒散药物组成
①《证治准绳》方:连翘、川羌活、独活、荆芥、防风、柴胡、升麻、桔梗、川芎、牛蒡子、当归、西红花、苏木、天花粉。
②《成方切用》方:人参败毒散加连翘、金银花。
③《张氏医通》方:荆防败毒散去人参、茯苓、枳壳、桔梗、薄荷、独活,加连翘、红花、升麻、当归尾、穿山甲、牛蒡子。
④《外科全生集》方:连翘、栀子、羌活、玄参、薄荷、防风、柴胡、桔梗、升麻、川芎、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红花。
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大辞典》云:“治发颐初肿,及一切痈肿初起,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又云:“如未消,加穿山甲一钱;肿至面者,倍用柴胡,加黄芩各一钱。”故今多用以治疗痈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5)荆防败毒散药物组成
人参败毒散去参,加荆芥、防风。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出处众说不一,有云《医学正传》,或《摄生众妙方》或《证治准绳》。适用于流感、感冒、痄腮、痈疮初起而有表证者。
证见怕冷、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无汗、鼻塞,苔薄白、脉浮数等。多用治风热相搏,邪气在表,发生疮疡,寒热作痛及捻颈大头蛤蟆瘟,咽喉肿痛,便痈,腹胀,余毒,痈肿,肿腮,漏腮之证。
寒甚加葱白三枚;痈在头上加白芷、升麻,在上身倍加桔梗,在手加薄荷、桂枝,在腰加杜仲,在腿足加牛膝、木瓜。《成方切用》中亦用治“肠风下鲜血”。
本方系以荆芥、防风为主,余药为辅,其发汗解表作用较人参败毒散为强,是治疗感冒风寒较重而兼湿,或疮疡初起而有表邪之常用良方。
65九味柴胡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各3g,人参、半夏、栀子、龙胆草、当归、白芍、甘草各1.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寿世保元》,方由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肝胆经热毒瘰疬;或耳内耳下生疮,发热潮热;或肝经湿热下注,囊痈便毒肿溃;或小腹胁股结核。凡肝胆经部分,一切疮疡发热,并用之。”此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为病也。宗《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治,则柴胡为要药,小柴胡汤之药为主要阵容。肝胆经蕴热,故辅以龙胆草泻肝胆之热,栀子清三焦之火;佐以归、芍和血柔肝以止痛。因枣甘壅,姜辛热,与证不利故去之。
66十味人参散
药物组成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白术,茯苓,当归,芍药,葛根,甘草。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为王肯堂所立。乃为治“潮热体倦”之证而设之方。方由小柴胡汤合八珍汤加减而成。今用治不明原因的低热,或兼倦怠乏力,脉象弦细者,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转枢;小柴胡证的病理是“血弱气尽”,故“血弱”佐以归、芍,“气尽”辅以四君子汤;使以葛根,取其解肌退热之义。
此亦为虚证的柴胡剂,故治“潮热体倦”证,或不明原因之低热,较之单纯小柴胡汤疗效尤著。
67小温经汤
药物组成
桂枝1.5g,白芷2g,白术2.5g,川芎3.5g,酒归5g,熟地黄5g,枳壳3.5g,酒芍5g,川羌活2g,柴胡2g,砂仁2g,黄芩3.5g,香附5g,甘草1g,酒炒小茴2g,生姜3片。水煎服。血气刺痛心腹难忍,加延胡索2.5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寿世保元》,主治室女经脉初动,失于调理,心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遍痛之证。“此感寒血气不顺”而致,故主以温经通脉,桂枝任为主药;辅以四物汤理血调冲任;佐以小柴胡汤、四逆散,阴阳二枢并调,俾枢机得利,气机以畅;伍枳术汤配砂仁,则“心腹胀满”可除;川羌活、白芷、香附、小茴佐桂枝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本方寓桂枝汤、四物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枳术丸诸方之功效。
68大料神秘左经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夏、黄芩、干葛、细辛、厚朴、茯苓、桂心、防风、干姜、小草、炙甘草、麦冬(去心)各1.5g,生姜3片,大枣1枚,麻黄1g(去节),防己、枳壳、川羌活各1.25g。锉散,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乃为“三阳并合脚气证”而设之方。具“下气、消痰、散风湿、退肿、进饮食”之效。主“治风寒暑湿流注足三阳经,手足拘挛作痛,行步艰难,憎寒发热,自汗恶风,头眩腰重,关节掣痛;或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涩;或腹痛,呕吐下利,恶闻食臭,髀腿顽痹,缓纵不随,热闷惊悸,心烦气上,脐下冷痹,喘满肩息”等证。“此皆三阳经中风寒暑湿,其脉必浮弦紧数”。
验诸临床,贵临机通变,故陈无择复云:“自汗加牡蛎、白术,去麻黄;肿满,加泽泻、木通;热甚无汗,减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吐利,去黄芩,加芍药、炮附子;大便秘,加大黄、竹沥;喘满,加杏仁、桑白皮、紫苏;所加并等分。凡有此病,详认症状,逐一加减,无不愈者。”
陈氏认为:“中风寒暑湿,与脚气,皆渐、顿、浅、深之不同。中风寒暑湿,得之顿而浅;脚气得之渐而深,以其随脏气虚、实、寒、热发动,故得气名。其如循经络入腑脏,证候虽不一,然三阳多热、燥,三阴多热、烦,亦可类推。但脚气不专主一气,亦不专在一经,故与中风寒暑湿为异耳。”“治之,须寻其经络病证,所在去处,然后以脉察其虚、实、浅、深为治。假如三阳经,则其诊多在足外踝及手背;三阴经,其诊多在足内踝及臂内,以此粗分阴阳,可知大概矣。”
附:
半夏左经汤药物组成
柴胡、半夏、干葛、细辛、白术、茯苓、桂心、防风、干姜、小草、麦冬(去心)各1.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空腹服,热闷加竹沥,喘满加杏仁、桑白皮。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乃陈氏为“少阳经脚气证”而设之方。主“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腰胁痛、头疼、眩晕、呕吐宿汁、耳聋、惊悸、热闷心烦、气上喘满肩息、腿痹缓纵不随”之证。
多年来,笔者运用“大料神秘左经汤”“半夏左经汤”,加百部、杏仁治疗蛔虫感染及其他慢性咳喘症,疗效尤著。
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虚损型者,或风寒湿邪郁久初见热象,或热痹而仍有风寒湿邪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69千金龙胆汤
药物组成
龙胆草、钩藤、柴胡、黄芩、桔梗、赤芍、茯苓、甘草各0.25g,大黄0.5g,蜣螂1枚。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医学入门》,用以“治小儿初生脐风撮口,月内胎惊,气逆发热”,并言及一方去蜣螂加人参、川芎,水煎服,治小儿疳魃。
《景岳全书》用“治月内脐风撮口,四肢惊掣,发热吐乳……惊痫加人参、当归”。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属“纯阳”之体,育生发之机。少阳乃初生之阳,《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有“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之语,故方寓小柴胡汤以拨转枢机。
《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有“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之说,故有小儿“所患热病最多”之论。
本方证亦属热证范围,故于柴胡剂中去辛、甘之味。本方主以龙胆草,伍以大黄等味,乃清泻肝胆、荡涤郁热之意也。
70六一承气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10g,芍药10g,枳实10g,厚朴6g,大黄10g,芒硝6g,甘草6g。水煎,临服入铁锈水2匙调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伤寒,邪热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症。可代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三一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六方合一,故名。
本方对某些急腹症有一定疗效,临床加减如下:急性黄疸型肝炎,加茵陈、栀子、大青叶、板蓝根;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加茵陈、重楼、蒲公英、紫花地丁、郁金;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肠梗阻,加槟榔、炒莱菔子;急性阑尾炎,加大血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牡丹皮、赤芍、重楼。
附:
三一承气汤
药物组成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各25g,炙甘草50g(一方加当归)。水一盅半,生姜3片(一方加大枣3枚),煎至3.5g,内硝,煎2沸去渣,不拘时温服,以利为度。
渊源及临床应用
方出《宣明论方》,为刘完素所立。“治伤寒大小承气汤腹满实痛,调胃承气汤证谵语下利;小承气汤证内热不便,中风僵仆风痫。”此合三承气汤为一,故名“三一承气汤”。而重用甘草,攻补兼施,最得仲景之秘。
(待续……)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