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内伤湿病12法(上、下)
2022-01-04 10:27:28
导读:
今天学习路志正先生辨治内伤湿病的十二法法。
有关风湿、暑湿、湿热外侵所致病证的辨治,前人已有详细论述及专著问世,在此不再赘述。现将个人
辨治内伤湿病
的点滴体会,结合常见症状分述如下。
01
湿蕴胃腑
症状:
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辨证分析:
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以和降为顺,若湿蕴于胃,腐熟消磨无力,水谷停滞,则可出现纳呆,恶心欲吐,呃逆,脘痞不舒。苔腻,脉濡缓,乃湿邪内蕴之象。
治则:
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
姜半夏10g,杷叶10g,藿香12g,苏梗6g,白蔻仁(后下)6g,陈皮10g,茯苓10g,杏仁6g,生姜3g。
方药分析:
本方以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浊;半夏、陈皮和胃燥湿;杏仁、苏梗、杷叶、生姜辛宣湿郁,苦降止呃;茯苓健脾渗湿,促进湿邪化解。
加减:
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g;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g,芦根15g;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g,黄连3g;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g,黄连6g;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g,旋覆花(包)10g。
02
湿困脾土
症状:
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湿浊中阻则升降乖戾,气机壅滞,故见脘腹痞胀,纳呆食少;脾虚湿阻则大便溏薄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湿困脾土,则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脾脉散舌本,湿浊上蒸则苔腻,口黏。
治则:
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
佩兰(后下)10g,藿香(后下)12g,苍术9g,砂仁(后下)3g,厚朴9g,白芷6g,大腹皮子各9g,陈皮9g,云苓12g,泽泻6g,六一散(包)12g,桔梗6g。
方药分析:
《内经》曰: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本方以苍术、厚朴、白芷、陈皮苦温燥湿;以佩兰、砂仁、藿香芳香醒脾化湿;用云苓、泽泻淡渗利湿;以厚朴、大腹皮子、陈皮理气除湿,行痞消胀。“
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以桔梗一味,开提肺气,用六一散通利下窍。此即叶氏所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意。
加减:
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g;带下清稀者,加炒芥穗9g,炒薏米20g;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g,去肌表经络之湿。
03
湿热蕴结
症状:
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
本证由感受湿热或湿郁化热而成。
脾湿胃热交阻,则见脘闷腹胀,肢体沉重;湿热蕴结大肠,则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湿得热蒸,则弥漫三焦,影响于肺则胸膈痞闷,上扰于心则心烦不安,上蒸于口则干苦黏腻,“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见午后身热;小便黄浊,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治则:
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
黄连6g,栀子3g,豆豉6g,厚朴10g,藿梗10g,半夏9g,茵陈12g,白蔻仁(后下)6g,杏仁10g,滑石(包)15g,通草6g。
方药分析:
本方重在祛湿清热,调理升降,醒脾开胃。
以黄连、茵陈、厚朴、半夏辛开苦降,燥湿清热;以白蔻仁、藿梗醒脾开胃,芳香化浊;栀子善清三焦伏火,配杏仁、豆豉以宣肺、泻火、除烦;滑石善利湿中之热,得通草助,则利湿清热之力更强。
加减:
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g,加草蔻10g;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g,连翘6g;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g,炙酥皂角子10g,枳实10g;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g,生大黄(后下)1.5g。
04
寒湿中阻
症状:
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辨证分析:
本证的病机是寒湿内盛,脾阳式微,水谷与寒湿之邪郁于中焦,故见脘腹痞胀,隐隐作痛,纳呆食少,泻下清稀;热能胜寒,故上述见症得热则缓;寒湿困脾,则见身重体倦,肢酸,苔滑腻,脉沉迟。
治则:
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
厚朴9g,干姜6g,草蔻仁(后下)6g,苍术12g,陈皮9g,茯苓12g,泽泻6g,广木香(后下)6g。
方药分析:
本方以辛温之厚朴、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斡运中气,以辛苦温燥之苍术、草蔻仁、陈皮燥湿行气,舒脾开郁;再配以辛香馥郁之砂仁,以醒脾暖胃,快气调中止痛;以云苓、泽泻之渗泄,利小便而实大便。共奏散寒燥湿、行气止痛之效。
加减:
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后入)9g,羌活9g;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g,醋元胡10g,当归12g。
05
脾虚湿困
症状:
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滴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辨证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湿浊内生,脾虚运迟,故腹部胀满,食后为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昏蒙诸证,皆由脾气虚弱,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所致;脾主四肢,生化不及则肢体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腻,大便稀溏,均为脾虚湿困之明证。
治则:
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
太子参12g,茯苓12g,苍术10g,半夏9g,陈皮9g,砂仁(后下)4g,扁豆10g,藿香(后下)6g,佩兰(后下)10g,生姜3片。
方药分析:
本证是脾虚失运,水湿内聚,或素体虚弱,重感湿邪所致的正虚邪恋证。
正气不足则湿邪难祛,故以四君子汤,白术改为苍术,甘草改为扁豆,以健脾运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开郁;砂仁、生姜开胃进食;以苍术、半夏、陈皮燥湿行气,散痞消胀。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开胃,行气祛湿之效。
加减:
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g,炒枳实9g,升麻6g;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g,葛根10g;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g,香橼皮9g。
06
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
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辨证分析:
本证由湿蕴中土,弥漫上焦,或上焦湿邪“由膜原直走中道”而成,是肺与脾胃同时受病。
故在脘腹胀满,厌食纳呆,渴不欲饮的同时,又有胸膈痞闷,头昏沉重等湿邪侵犯上焦,气机不宣的症状。
治则:
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
藿荷梗(各)12g,杏仁(去皮尖,炒)9g,豆豉9g,佩兰(后下)12g,白蔻仁(后下)6g,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竹叶6g,杷叶10g。
方药分析:
本方以藿荷梗、杏仁、豆豉、杷叶宣肺化湿,行气解郁;以佩兰、白蔻仁、半夏、厚朴醒脾开胃,祛湿消痞;以茯苓、竹叶健脾渗湿。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醒脾、开胃、除湿、散痞、消胀之功。
加减:
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g,香橼皮9g;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g,陈皮10g;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g,生姜6g;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g。
07
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
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气横逆,犯胃克脾,或脾虚湿阻,影响肝气疏泄而成。
故既有脾失健运,湿邪中阻之脘腹痞胀,纳呆呃逆,口淡口黏等症,又有肝气不舒的两胁胀闷。
肝气克脾犯胃,则腹痛而泄,泄后气机得畅,故疼痛减轻,因病变之根本未除,故过后腹痛如故。
治则:
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
柴胡12g,炒枳壳10g,青陈皮各9g,炒苍白术各10g,生意米15g,防风6g,白芍12g,甘草6g。
方药分析:
本方以柴胡、枳壳、青陈皮疏肝理气;以苍白术、生意仁、厚朴、陈皮健脾祛湿,行气消胀;以防风祛风,胜脾胃、大肠之湿;
佐以芍药甘草汤,加强其缓急止痛之力。
加减:
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g,茯苓12g;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g,草果6g;
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08
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
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辨证分析
:肝胆居于胁下,其经脉布胸胁,湿邪阻滞肝胆,故表现为胸胁满闷,痛胀;湿邪内阻,肝胆气机不畅,疏泄不利,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则身目皆黄,上泛则口干黏苦;湿阻肝胆,木不疏土,则见腹胀脘痞,恶心呕吐,纳呆,大便不调,或稀软,或黏滞或秘结。
治则:
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
柴胡12g,茵陈15g,炒枳壳15g,赤芍12g,川朴10g,川楝子6g,郁金9g,云苓12g,泽泻6g,苍术6g,甘草6g。
方药分析:
本方以柴胡、枳壳、川楝子、郁金疏肝气,利胆腑,解郁滞,畅通经脉;以苍术、厚朴燥脾祛湿;以茵陈、云苓、泽泻清热利湿;肝藏血,故用赤芍、甘草,活血散瘀,清热和络。
加减:
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g,龙胆草6g,车前子(包)12g;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醋元胡9g;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g,乌药10g,盐茴香12g,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09
湿邪蕴阻,脾肾阳虚
症状:
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晄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澹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辨证分析:
本证乃素体脾肾阳虚,复受湿邪,或脾湿日久,伤及肾阳,或湿热中阻,过用苦寒,损伤脾肾,湿从寒化而成。
脾肾阳虚,则见面色晄白,神疲懒言,身重肢冷畏寒,纳呆运迟,舌淡胖有齿痕等症;寒湿内盛,则见脘腹痞闷,冷痛时作,大便溏泻;腰为肾之外候,寒湿侵袭,则腰背酸痛,沉重。
治则:
健脾益肾,温阳化湿。
处方:
附子(先煎)9g,炮姜6g,白术12g,茯苓12g,党参10g,厚朴6g,广木香(后下)6g,炙甘草4g。
方药分析:
本方以附子、干姜壮阳补肾,温脾散寒,阳盛则寒湿自化;以党参、茯苓益气健脾渗湿,脾旺则水湿可除;厚朴、广木香行气祛湿,理肠胃凝滞之气,气畅则痞胀、疼痛可消。
加减:
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g,泽泻10g,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g,山药12g,以益肾强腰。
10
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
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
本证为湿热蕴结肠道,致腑气不通,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见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肠道,伤气败血而见下痢赤白,肛门灼热;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蒸之象。
治则:
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
黄连9g,黄芩10g,生大黄(后下)3g,赤白芍(各)12g,当归12g,广木香(后下)9g,槟榔6g,葛根12g,甘草6g。
方药分析:
本方以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清热燥湿,逐秽解毒;
以赤芍、当归行血活血,“血行则便脓自愈”;以广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甘草、白芍药、葛根缓急止痛,同时葛根能升清以止痢,配大黄、槟榔之导滞通腑,促进脾胃气机升降的恢复。
加减:
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g,苍术6g;
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g,败酱草15g,银花15g,赤芍改为丹皮;
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挟杂而下者,加炒枳实12g,炒莱菔子9g,谷麦芽各15g;
如下痢赤白粘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内蕴肠道,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姜、广木香。
11
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
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辨证分析:
本证乃湿浊下注胞宫,蕴阻带脉所致。
症见带下清稀如涕如涎,苔白腻,脉缓滑者,为湿浊下注;症见带下黄浊,腥臭,苔黄腻,为湿热内蕴;少腹坠胀,腰膝困重酸软,肢体倦怠,为湿邪阻滞,带脉不固之征。
治法:
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
白带方:
苍白术各12g,陈皮12g,生意仁15g,车前子(包)12g,醋香附9g,炒山药15g,炒芥穗9g,生龙牡(先煎)各20g,柴胡12g,云苓15g,泽泻9g,甘草6g。
加减:
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g,天麻6g;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前子,加炮姜6g,乌药10g;
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g,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
黄柏10g,芡实15g,车前子(包)15g,椿根皮12g,土茯苓20g,生意仁15g,泽泻9g,川楝子10g,山药18g。
加减:
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g,丹皮12g,以清热凉血。
外阴瘙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
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g,马鞭草30g,车前草20g,黄柏15g,蛇床子15g,白矾10g。
煮沸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注意勿烫伤。
12
湿蕴膀胱
症状:
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
: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小便淋沥,甚则点滴不通;湿热薰灼,故见尿道赤涩疼痛;湿热上蒸,则舌苔黄腻,口黏口苦,渴不欲饮。
治则:
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
瞿麦12g,萹蓄12g,川木通10g,滑石(包)15g,车前子15g,竹叶9g,栀子9g,甘草梢6g。
方药分析:
本方以瞿麦、萹蓄、车前子、川木通、石韦、滑石清热利湿,其中木通、滑石、车前子又有开窍通淋之功;用栀子、竹叶引热下行;以甘草梢直达茎中而止痛。
加减:
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g,蒲黄(包)12g,生地15g;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g,黄柏9g。
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g,金钱草20g,鸡内金粉3g(分2次冲服),琥珀粉3g(分2次冲服)。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